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就诊科室:
传染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和四肢末端的斑丘疹、疱疹,重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和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由于病毒的传染性很强,常常在托幼机构造成流行。

病因

  【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主要为肠道病毒,我国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 virus,: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EV71)多见。肠道病毒属RNA病毒类的微小RNA病毒科,病毒颗粒小,呈20面体立体对称球形,直径约24~30nm。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中生存,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该类病毒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在4℃可存活1年。因病毒结构中无脂质,故对乙酸、来苏、氯仿等消毒剂不敏感,但病毒不耐强碱,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高锰酸钾、漂白粉、甲醒、碘酒等能使其灭活。

  【流行病学】

  人类是已知的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及污染的物品而感染,疾病流行季节医原性传播也不容忽视。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目前尚不清楚。人群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但成人大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临床上以儿童患者为主,尤其容易在托幼机构的儿童之间流行。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分泌物与粪便中就可检出病毒,粪便中排出病毒的时间可长达3~5周。

  【发病机制】

  手足口病(特别是EV71感染)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肠道病毒由消化道或呼吸道侵人机体后,在局部黏膜或淋巴组织中增殖,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病毒血症,并随血流播散至脑膜、脑、脊髓、心脏、皮肤、黏膜等靶组织继续复制,引发炎症性病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由于宿主的防御机制,感染可被控制而停止发展,成为无症状感染或临床表现为轻症;仅极少数患者,病毒在靶器官广泛复制,成为重症感染。对各种靶器官的趋向性部分决定于染病毒的血清型。近年来有研究证据显示,机体的细胞屏障,主要是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在EV71感染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症状

  常见症状:水泡、口腔溃疡、丘疹、低热、小儿流口水、脓疱、吞咽痛、咳嗽、口痛、舌齿龈疼痛性粟粒至水疱、口唇疱疹、流涎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复杂而多样,根据临床病情的轻重程度,分为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

  1.普通病例 急性起病,大多有发热,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口腔内可见散发性的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和硬腭等处,引起口腔疼痛,导致患儿拒食、流涎。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和泡疹,偶见于躯干,呈离心性分布。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多在1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2.重症病例 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 神经系统表现:多出现在病程1~5天内,患儿可持续高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如精神萎靡、嗜睡或激惹、易惊、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肌无力或急性弛缓性瘫痪、惊厥等。颈项强直在大于1岁的儿童中较为明显,腱反射减弱或消失,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2) 呼吸系统表现:呼吸增快并浅促、呼吸闲难或呼吸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加重,咳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痰鸣音。

  (3) 循环系统表现:心率增快或减慢,面色灰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出冷汗,指(趾)端发绀;持续血压降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检查

  检查项目:血清学反应、EV71抗体检测

  【实验室检査】

  1.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2. 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氣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和血糖升高。

  3.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和酸中毒。

  4. 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细胞计数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5. 病原学检查 鼻咽拭子、气道分泌物、疱疹液或粪便标本中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可以确诊。

  6. 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亦可确诊。

  7. 胸部X线检查 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

  8. 磁共振检査 神经系统受累者可见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的异常改变。

鉴别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无发热)伴手、足、口 、臀部皮疹可以作出诊断。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作出诊断。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提示,具有以下表现者(尤其3岁以下的患儿),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査,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①持续高热不退;②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③呼吸、心率增快;④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⑤高血压;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⑦高血糖。

  鉴别诊断包括:

  1. 其他引起儿童发热、出疹性的疾病。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肠道病毒感染、药物疹等。

  2. 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如单纯庖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呼吸道病毒等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

  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病原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査作出诊断。

  3. 肺炎 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大多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

  4. 暴发性心肌炎 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与暴发性心肌炎鉴别。后者多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等表现,一般无皮疹。可依据病原学和血

  学检测进行鉴别。

预防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个人预防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家庭预防

  家庭预防手足口病重在勤洗手、加强居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勤晒衣被;尽量少让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如有不适,及早到正规医院就诊。由于肠道病毒种类较多,若小孩曾患过手足口病也不能掉以轻心,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再次感染另一种肠道病毒,再次发病。

  集体单位预防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预防原则该病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该病流行的关键。各地要做好疫情报告,托幼单位应作好晨间检查,及时发现病人,采集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并作好患者粪便及其用具的消毒处理,预防疾病的蔓延扩散。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医院应加强预防,设立专门的诊室,严防交叉感染。在伴有严重合并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区,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可肌注丙球蛋白。

中药具有清凉解毒作用,如:板兰根、大青叶、金银花、贯众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可将金银花,茵陈,生薏仁,大青叶(即板蓝根的叶子),甘草等放入水中,煮开后20分钟倒出,当茶饮用,三五天即可,但体虚,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喝。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除了上述方子之外,还可用灯心花,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清心火,对于食欲不振的孩子还可在灯心花方子里增加麦芽,以开胃。如果孩子手足出现疱疹,则可采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肤子,苦参等煮沸,冷却至适中温度时浸泡手足,以起到清热,化湿,凉血的作用。

治疗

  【治疗】

  1. 普通病例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和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是对症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作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1)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

  (2)呕吐难以进食者给予输液。当口腔因有糜烂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

  (3)口腔溃疡给予青梅散、金霉素鱼肝油或锡类散外涂,疼痛剧烈涂以利多卡因或苯佐卡因加硼砂甘油,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并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4)皮肤疱疹有继发感染者涂以1%甲紫;

  (5)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2. 重症病例

  (1) 神经系统受累的治疗

  1) 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每次0.5~1.0g/kg,每4~8小时1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塞米。

  2) 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泼尼龙l~2mg/(kg.d);氢化可的松3~5mg/(kg.d);地塞米松0.2~0.5mg/(kg.d),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

  3) 酌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

  4) 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密切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 呼吸、循环衰竭的治疗: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②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③呼吸功能障碍的治疗;④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

  (3) 恢复期治疗:①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②功能康复治疗;③中西医结合治疗。

  3.中医治疗

  1.中药方剂

  (1)双花防毒饮

  方剂:金银花10g,野菊花10g,蚤休15g,茯苓10g,甘草3g。

  制法:上药加水300ml,浸泡30分钟,以武火(大火)煎煮沸腾,改用文火(小火)煎煮15分钟,煎成药液150ml。每日1剂,药液分2~3次服,连续服用7~10天。3岁以下婴幼儿可减量服用。

  (2)对急性期出现低热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可用“银翘散”方剂;

  (3)高热持续,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疱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败毒饮”方剂;对出现高热不退,频咳气急等并发症,可用“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方剂。

  (4)治疗口疼牙龈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5)在疾病康复期,对于口干咽痛的孩子可在沙参麦冬汤方剂里,加生地黄、芦根养阴生津,清热润咽。

  2.中成药

  (1)玉屏风口服液合板蓝根冲剂,连续服用7~10天。

  (2)治疗口咽部疱疹,可用西瓜霜、冰硼散、锡类散,任选1种,涂搽口腔患处,1日3次;吹敷口腔患处,或口腔炎喷剂喷患处,每日2次。口腔炎喷雾剂对扁桃体炎效果最为明显;对小儿口腔炎有特效;具有一定的祛痰止咳效果;雾化剂型易吸收。

  (3)手足疱疹严重者,可用如意金黄散、青黛散,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疱疹患处,1日3次。

饮食

  第一阶段:病初。嘴疼、畏食。饮食要点: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为了进食时减少嘴疼,食物要不烫、不凉,味道要不咸、不酸。这里介绍一个小窍门—用吸管吸食,减少食物与口腔粘膜的接触。

  第二阶段:烧退。嘴疼减轻。饮食以泥糊状食物为主。举例:牛奶香蕉糊。牛奶提供优质蛋白质;香蕉易制成糊状,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果胶,能提供热能、维生素,且润肠通便。

  第三阶段:恢复期。饮食要多餐。量不需太多,营养要高。如鸡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大约十天左右恢复正常饮食。也有说法“全素,不动荤腥”。完全吃素,把牛奶、鸡蛋等营养品排除在外,营养质量不够,缺少优质蛋白质,而抗体是一种蛋白质,故全素不妥。

  饮食禁忌

  1、禁食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

  2、治疗期间应注意不吃鱼、虾、蟹。

  手足口病食疗方

  红萝卜1条,白茅根15g,竹蔗1节,生苡仁15g,每日1剂,煎水代茶。

  灯芯草5扎,蝉蜕3g,木棉花1朵,鸡骨草10g,瘦猪肉50g,煲汤饮用。

  荷叶粥:鲜荷叶2张,白米50克,将荷叶切碎,煮粥吃。

  以上均为3~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