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蛉热(sandfly fever)是由白蛉热病毒引起的,经白蛉媒介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头痛、肌痛、结膜充血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预后良好。
(一)发病原因
白蛉热病毒为虫媒病毒白蛉热群,至少有20个血清型。可用乳鼠、地鼠分离病毒,亦可用Vero细胞培养,产生细胞病变。
(二)发病机制
病毒通过白蛉叮咬进入人体,经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到达网状内皮系统进行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后进入血液循环,造成病毒血症,引起全身病变。也可侵及中枢神经系统。
常见症状:发热、头痛、肌痛、结膜充血及白细胞减少
骤起高热,24h内即达高峰,2~4天后下降,少数有双峰热。起病后伴头痛、肌痛、畏光及眼痛,结膜显著充血,颜面及上胸部可潮红。有时可伴腹泻或便秘。缓脉不常见。白细胞减少,脑脊液正常。
1.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 依赖于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确诊。
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血液生化、
应与流行性感冒及登革热鉴别、汉坦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相鉴别。
1.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其主要症状是全身肌肉酸痛,鼻涕、喷嚏干熬症状比较轻微,可有白细胞减少,故应注意与本病相鉴别
2.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症状与本病极为相似,应注意进行鉴别,可行PCR核酸检查明确。
3.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地方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情危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广泛性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损害。临床上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三大主症,典型病例表现为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应注意和白蛉热相鉴别。
本病是由于病毒感染直接导致,以灭白蛉、蚊虫为主要传染源,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故预防措施主要是针对感染病因,在于使用杀虫剂消灭白蛉,改善环境卫生能够减少白蛉的滋生,以及改善居住条件,减少白蛉热病毒感染的条件,可以有效降低白蛉热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