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性脑炎(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是常见的散发性病毒性脑炎。又称单纯疱疹病毒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既可见于初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也可见于复发性患者。
病原单纯疱疹病毒(HSV)分为Ⅰ型和Ⅱ型。这两型病毒,在外周部位接种后,经PCR技术检测病毒DNA,证实可在体内较长期潜伏。Ⅰ型HSV潜伏在嗅球、嗅束及三叉神经感觉节等部位并易诱发脑炎;Ⅱ型HSV潜伏在骶髓后根节而易诱发生殖器反复疱疹性感染。因此,HSV常成为宿主免疫抑制状况下诱发机会性感染的病原之一。
(一)发病原因
单纯疱疹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侵及脑实质及脑膜所致,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Ⅱ两型,而Ⅰ型是成人和老年人患者的病原体,Ⅱ型是新生患儿的病原体。临床上以Ⅰ型所致脑炎最常见。
(二)发病机制
成人常先有皮肤,黏膜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并潜伏于三叉神经半月节或脊神经节内,有时反复出现唇周围或性器官部位单纯疱疹,仅少数人在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潜伏的病毒活化,沿神经轴突入脑,发生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病变广泛侵及两侧大脑半球,常以颞叶、额叶最重。
常见症状:抽搐、高热、昏迷、口唇疱疹、脑膜刺激征、脑膜炎、人格改变、头痛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本病的预后。一般临床呈脑炎表现,脑电图及CT、MRI提示双侧颞叶受累,并能排除其他脑部疾病,可考虑本病,若有口唇疱疹史则诊断依据更充分。确诊则需做病毒学检查:双份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或血清补体结合抗体滴定增加4倍以上;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脑组织活检观察神经细胞核内包涵体,或在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
检查项目:脑脊液压力、脑膜刺激征、白细胞数、涂片、CT及MRI扫描、脑电图检查
1.脑电图 脑电图对早期诊断有帮助,在弥漫性慢波背景基础上,伴局限于颞叶的更慢频率δ波,及病理波。为本病特征。
2.CT及MRI扫描 CT扫描可表现一侧或双侧颞叶低密度灶。而MRI提示上述部位为主的长T1及长T2信号。其显示的炎性改变较CT早3天左右。
1.意识障碍,甚至去皮质状态等不同程度意识改变。 2.颅压增高症状,可有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力增高的表现。若患者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或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者消失,需要考虑颅内高压并发脑疝可能性。 3.多数完全恢复,但少数遗留继发性癫痫、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疫苗正在研制中。
(一)治疗
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及全身治疗。抗病毒治疗使其疗效明显提高,并大大降低其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是治疗单纯疱疹脑炎的首选药,其特点是对正常细胞无毒,选择性抑制单纯疱疹病毒特殊的DNA聚合酶,治疗愈早,可防止病毒复制造成的细胞损害。所以临床只要考虑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就应马上应用阿昔洛韦(无环鸟苷),10mg/kg,1次/8h,每次需滴注1h,应维持10天,以后改为口服维持。除此外还应积极支持对症治疗,退热、降低颅内压、控制癫痫发作,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
脑炎的中医治疗也应辨证施治,急性期,卫气同病者应辛凉解表,清气泄热;邪在气分则清气解毒,泄热生津;气营两燔则应气营两清,泄热醒热。
(二)预后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病死率可高达70%,大多死于起病后2周内。凡出现深昏迷、颅内高压严重、抗病毒治疗过晚者,往往预后较差。幸存者的半数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记忆力减退或失忆、语言障碍、精神异常、劳动力丧失,甚至呈植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