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硬脑膜外脓肿
硬脑膜外脓肿

硬脑膜外脓肿

就诊科室:
中西医结合科神经内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硬脑膜外脓肿指脓肿局限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临床上较少见。硬脑膜外脓肿的病理改变取决于细菌的毒力、机体的抵抗力和感染的期限,其立即反应为硬脑膜外层轻度充血和渗出液的局部受累,继而纤维蛋白的沉积或脓肿形成。若细菌毒力小、机体抵抗力强时,局部可形成肉芽组织,甚至转变成致密的纤维组织瘢痕。

病因

  硬脑膜外脓肿的致病菌与硬脑膜下脓肿相类似,常见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有时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途径:

  1.直接感染

  如颅骨骨髓炎破坏颅骨内极,额窦炎破坏额窦的后壁,中耳炎和乳突炎破坏岩骨的鼓室盖,岩骨尖或乙状窦部的骨质等均可引起各相应部位的硬脑膜外脓肿。

  2.血行感染

  如头面部的感染,细菌可通过颅骨导静脉进入颅内而发生硬脑膜外脓肿,也可由全身各处的感染或败血症等,细菌经血行播散而引起,但均较为少见。

症状

  常见症状:头痛、高热、畏寒、周身不适、发烧、寒战、谵妄、脑膜刺激症状、颅内压增高、水肿、癫痫和癫痫样发作、偏瘫

  1.急性期

  患者多有畏寒,发热,周身不适,局限性头痛(多与脓肿所在部位相对应),感染严重者可呈现高热,寒战,谵妄和脑膜刺激症状,颅内压增高症常不明显,脑脊液检查一般变化不大。

  2.慢性期

  一般脓肿形成后症状反而减轻,如继发于颅骨骨髓炎,当局部形成脓肿或窦道并有脓液排出时,症状可随之好转,但局部病灶不会自愈,继发于额窦炎,中耳炎和乳突炎者,多半局部皮肤有水肿及叩痛,中耳炎引起岩尖骨质破坏者可导致同侧三叉神经和展神经损害,偶有因脓肿较大压迫脑皮质可引起局灶症状,如局限癫痫发作,偏瘫等。

检查

  检查项目:血常规、脑脊液检查、CT检查

  脑脊液检查一般变化不大,无特殊表现。

  CT扫描在颅骨内板下方,脑外出现梭形低密度区,范围比较局限,增强扫描其内缘有明显的带状强化,同时伴有邻近脑水肿及占位效应,此外,还可发现颅骨骨髓炎等原发感染病灶,MRI检查显示颅骨内板下边界清楚的梭形异常信号区,T1像呈介于脑组织与脑脊液之间的信号,T2像呈高于脑组织的信号,若脓肿的蛋白含量高,则信号加强,梭形区的内缘在T1,T2像均呈高信号的弧形带,为内移的硬脑膜,若脓肿内含有气体,则出现液平面,上方的气体在T1及T2像上均为黑色的低信号区。

鉴别

  1、化脓性脑膜炎有高热、脉快,脑膜刺激征明显,但无局限神经定位征,脑脊液检查示白细胞和蛋白质增高。

  2、血栓性窦感染为细菌栓子脱落,沿静脉窦扩散所致,表现为周期性脓毒败血症,不规则寒战、弛张热、脉快。末梢血粒细胞增加,但脑脊掖无改变,可借助脑超声、脑血管造影和CT扫描鉴别。

  3、化脓性迷路炎由化脓性中耳炎所致,症状类似小脑脓肿,但头痛较轻,呕吐、眩晕严重,眼展多呈自发水平和旋转混合型,共济失调为双侧性或不明显,无脑膜刺激征,无视盘水肿,腰椎穿刺检查无异常。

  4、脑肿瘤,发病缓授,无感染病史,仅颅内压增高,脑脊液细胞正常,经颅平片、血管造影、叮扫描不难鉴别。

  5、硬膜外或破膜下积脓常与脑脓肿合并存在,很少独立发生。

并发症

  硬脑膜外脓肿也可并发其他各种颅内感染,但由于硬脑膜对化脓性炎症的扩散有阻挡作用,所以多数炎症只局限在硬脑膜外间隙。如果脓肿较大,有肉芽组织形成并压迫脑组织时也可后遗癫痫及其他局限性神经症状。偶有因脓肿较大压迫脑皮质可引起局灶症状,如局限癫痫发作、偏瘫等。

预防

  有效治疗邻近部位的化脓性病灶,防止头面部以及全身各处的感染经过血液的传播。感染灶清除术颅骨骨髓炎所致脓肿,应彻底咬除有感染病灶的颅骨,尤其是死骨以及外伤后有碎骨片及异物者,必须一并清除。清除脓液及肉芽组织后,可用过氧化氢及抗生素液反复冲洗,注意切勿损伤硬脑膜,最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头皮,定时冲洗脓腔,脓腔闭合后拔管。

治疗

  手术前后都须给予抗生素治疗。

  1.钻颅引流

  钻孔时,如发现肉芽组织,须扩大骨窗,同时清除肉芽组织,用过氧化氢及抗生素液冲洗,放置引流管,缝合头皮,术后定期冲洗脓腔,脓腔闭合后拔除引流管。

  2.感染灶清除术

  颅骨骨髓炎所致脓肿,应彻底咬除有感染病灶的颅骨,尤其是死骨以及外伤后有碎骨片及异物者,必须一并清除。清除脓液及肉芽组织后,可用过氧化氢及抗生素液反复冲洗,注意切勿损伤硬脑膜,最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头皮,定时冲洗脓腔,脓腔闭合后拔管。

  3.原发灶治疗

  其他原因引起者也应及时进行原发灶根治治疗。

饮食

  1、宁神排骨汤

  配方: 黄芪9.8g,淮山药19.6g,玉竹24.5g,陈皮1.9g,百合19.6g,桂圆肉14.8g,枸杞子9.8g,猪排骨300g或整鸡1只。食盐、胡椒粉适量。

  制法: 先将黄芪、山药等药材放入布袋中,扎紧口,放约500毫升水中浸5-10分钟,再加入排骨,先大火后小火, 炖煮3-4小时。捞出布袋,加入盐、胡椒粉等佐料即可食用。每次1碗,每天1次。

  功效: 健脾开胃,补气益神。

  2、龙眼洋参饮

  配方: 龙眼肉30G,西洋参10G,蜂蜜少许。

  制法: 龙眼肉、西洋参、蜂蜜放入杯中,加凉开水少许,置沸水锅内蒸40-50分钟即成。每日早、晚口服。龙眼肉和西洋参亦可吃下。

  功效: 养心安神,滋阴生血。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