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三)中医病因:
本病严重病例常累及其他组织及器官,如肝、肾、肺间质及心肌,病变的轻重程度不一。
本病是由暑热疫毒外感人体所致,尤以小儿为多。暑邪为热盛之气,最易化火,伤人最速。“邪来之势如奔马,传变如电掣”。人若正气素亏或因劳倦太过,耗伤津气,则暑疫邪乘虚而入。人体外感暑热病毒引起发病,其病机一般以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发展。
(四) 强度和传播:
蚊虫是本病主要传播媒介,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类都能传播本病(在我国共约20余种),其中以三带喙库蚊最为重要。JBEV能在蚊体内越冬,经卵传代,是病毒长期储存宿主之一。此外,从我国福建和广东的台湾蠛蠓、云南和四川的革螨体内,也曾分离到JBEV,故也可能作为本病的传播媒介。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之比约为1:1000左右。 JBEV也可感染多种家畜家禽,其中主要是猪,仔猪经过一个流行季节后几乎100%受到感染;其次是马、牛、羊、驴、骡、狗、猫、鸡、鸭等。田鼠、蝙蝠、蛇及其他野禽亦可受染。一般在人类乙脑流行前2~4周,先在家畜等动物中流行,动物受染后的病毒血症期,被蚊虫叮咬,带有病毒的蚊虫则对人类构成威胁。因此,自然界中多种动物均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猪在流行期间感染率最高,病毒血症期长,又属单年生长动物,更换率快,故猪是人类乙脑主要的传染源。乙脑病人在潜伏期末及病初也有短暂的病毒血症,但因病毒量少,持续时间短,故一般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均为本病的传染源。乙脑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不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猪感染后,血中病毒量较多,通过蚊-猪-蚊循环,成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种为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成人80%以上乙脑中和抗体阳性。
(五)发病机理:
人体被JBEV感染的蚊虫叮咬后,病毒先在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并经局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内,进一步增殖后不断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的毒力和数量、个体对病毒的兔疫力以及血脑屏障的完整性等因素影响着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其中增殖致病的严重程度。病理表现为脑实质广泛病变,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病变较显著;桥脑、小脑和延脑次之;脊髓病变最轻。
邪轻者,有短暂的卫分过程后速入气分,或者卫气同病,见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若胃热气逆则见呕吐;邪热内扰,机窍失灵,则见神昏嗜睡。感邪重者常无卫分表现,而邪热内传,化火上炎直冲巅顶,表现剧烈头痛、呕吐等症;若邪陷营血,则高热稽留、惊厥反复;由热生风,而肝风内动,则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手足抽搐;而热的生痰。痰阻气道,则肺气不利、喘促痰呜;若痰热互结,则窍闭动风。兼感湿邪则湿痰凝滞,并与邪热内结,致使疾病更加缠绵难解。 暑热燔灼易耗竭气阴,阴液涸竭则气无依附而外越,故气息不匀,呼吸微弱,甚则停止。如暑热疫毒内传而阳气外脱,则见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脉微欲绝等危象。 乙脑后期,邪热渐去,气阴亏损,可见低热、心悸、频躁,甚则虚风内动,手足蠕动;如痰热脉络未净,则见神情呆痴、反应迟钝或者失语;如风痰阻于络道,则热退之后仍可见手足拘挛,重则强直抽搐。病情重者,久而痰瘀阻滞脉络,气血亏耗筋脉失养,而成瘫痪等证。
常见症状:高热、惊厥、意识障碍
检查项目:血常规、脑脊液、血清学
(一)中医诊断标准:
1.邪犯卫气 发热较高或微有恶寒,头痛、呕吐、口渴、倦怠及嗜睡,颈项强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如夹湿邪,则有壮热烦渴,汗多溺短,脘痞身重,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
2. 气营两燔 高热持续,汗多烦渴,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谵语或有抽搐,惊厥,舌质绦红,脉滑数。
3.热陷营血 高热稽留,神昏谵语,舌蹇肢凉,反复惊厥或抽搐不止,气急痰呜,舌绛红,脉细数。
4.痰阻脉络 面色苍白,神情呆滞,肢体瘫痪,精神异常,失语,舌质淡或紫,苔白,脉细涩。
5.正虚邪恋 低热不退,午后尤甚,口干咽燥,心烦寐差,舌红少津,脉虚数。
1. 流行病学史:明显季节性,北方患者集中发病于7、8、9月份,南方提前。
2.临床表现:发病急骤,突然高热、头痛呕吐、嗜睡,重者则昏迷、抽搐,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阳性。
3.实验室检查
(1)血像:白细胞总数增至1~2万/mm3(10~20×1O 9/L),中性粒细胞增至80%以上。
[附]临床分型
轻型:体温38℃~39℃,神志清楚或轻度嗜睡,无抽搐,深浅反射无异常,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病程约5~7日,无恢复期症状。
普通型(中型):体温39℃~40℃,烦躁、嗜睡或浅昏迷,偶有抽搐及阳性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较明显,病程约10日,多无恢复期症状。
重型:体温40℃以上,神志昏迷,有反复或持续抽搐,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脑膜刺激征明显(但深昏迷时可测不出),可有肢体瘫痪或呼吸衰竭,病程2周左右,恢复期常有神经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后遗症。
极重型(包括暴发型):起病急骤,体温1~2日内达41℃,深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多于2~3日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少数可伴有循环衰竭)而死亡,幸存者多有严重后遗症。
(2)脑脊液呈浆液性改变,外观无色透明,压力增高,白细胞一般在5~500/mm3(0.005~0.5×1O 9/L),蛋白轻度升高,糖、氯化物均正常。
(3)乙脑特异性IgM测定:可助早期诊断。双份血清血凝抑制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滴度呈四倍增长。
(三)西医诊断依据:
根据①流行病学特征,有严格的季节性,一般在夏秋季,(7~ 9月份),华南地区稍早,5月底即可有病例发生,华中地区始于6月,而华北大多在7月下旬始有发病;10月以后极少有发病。②具有高热、头痛、惊厥、意识障碍等主要临床表现;③ 病初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比例增高、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多及多核细胞比例增加。具备以上4条,且排除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可初步诊断本病。脑脊液中抗乙脑IgM或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或双份标本抗乙脑IgG效价增长4倍以上,则可确诊。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诊断:
6.其他 乙脑患者还应与其他发热及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疾病相鉴别,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管栓塞、脑血管畸形等。
2.口腔感染 不注意口腔卫生及不进行口腔护理的患者可发生口腔溃疡。
3.其他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败血症和肠炎,大肠杆菌所致泌尿系统感染等。
4.褥疮 较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如不注意经常变换体位,易在枕骨后及腰骶椎部位发生褥疮。
2.恢复期的治疗 恢复期需要加强营养,精心护理,防止褥疮,避免继发感染。根据患者症状做智力、语言、吞咽、肢体功能的锻炼,可采用针刺、理疗、按摩、推拿、体疗等,佐以中药口服。恢复期以养阴清热为主,佐以益气养阴、通经活络的方法,除一般针刺穴位外,有用耳针、头皮针、埋线及穴位注射等均有辅助作用。震颤、多汗、肢体强直可用苯海索,成人2~4mg/次,小儿1~3mg/次,2次/d或3次/d口服,或其他镇静剂,发生癫痫者治疗与原发性癫痫相同,如有并发症应积极治疗。
(二)中医治疗:
1.邪犯卫气:
治宜辛凉解表,清气泄热。不夹湿者采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淡豆豉、薄荷叶、贯众、大青叶、板蓝根、芦根等);夹湿者加藿香、佩兰。
2.邪犯营卫:
以白虎汤合清营汤加减(生石膏、知母、水牛角、玄参、生地、连翘、银花、黄连、大青叶、板蓝根、竹叶等)。
3.热陷营血
治宜清热解毒、开窍息风。
以清瘟败毒饮合羚角钩藤汤加减(水牛角、丹参、生地、生石膏、石菖蒲、丹皮、大青叶、板蓝根等),同时服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亦可静滴清开灵注射液。
4.痰阻脉络
治宜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以补阳还五汤合菖蒲郁金汤加减(黄芪、当归、丹参、赤芍、红花、菖蒲、郁金、贝母、鸡血藤、木瓜、桑枝等)。
5.正虚邪恋
治宜养阴清热。以加减复脉汤裁化(生地、麦冬、白芍、茯苓、石斛、知母、丹皮、阿胶;神志不宁者去阿胶,加菖蒲、远志;虚风内动者加龟板、鳖甲)。
以上后遗症多数可于数月或数年内恢复,亦有少数难恢复而遗留终身者,约占2%~3%。除此之外,15岁以上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老年患者病死率亦高,恢复期病人如有扭转痉挛或高热、多汗等,可对症治疗,并注意营养,精心护理,防止并发症,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对失语、流涎、肢体瘫痪等后遗症,可采用针灸和推拿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轻症阶段,邪犯卫气时,可服辨证汤药,重用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及时控制病情,以免邪热内陷。重症阶段(即病程极期),热陷营血,患者高热昏迷、惊厥抽搐、呼吸浅促,则应以西医药治疗为主,降温止痉,减轻脑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此阶段亦可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辅以退热醒神。在恢复阶段正虚邪恋,则主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中药或验方,并加用推拿、按摩或针刺等,针对具体情况实施治疗。
恢复期病人如有扭转痉挛或高热、多汗等,可对症治疗,并注意营养,精心护理,防止并发症,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对失语、流涎、肢体瘫痪等后遗症,可采用针灸和推拿疗法
夏季天气炎热,乙脑病毒易在蚊虫体内繁殖,所以夏季是乙脑的高发期。乙脑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数为隐性感染,病毒以蚊虫为媒介进行传播。乙脑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4天,多以急性起病。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以及颈部强直,还可能有惊厥、昏迷,重者出现呼吸衰竭。乙脑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孩子一旦感染了乙脑,一定要及时治疗,否则严重的会有失语、吞咽困难、肢体运动障碍等神经系后遗症。因此,夏季一定要预防和控制乙脑的发生,尤其要注意保护好儿童。夏季介绍几种乙脑的食疗方法供参考。
一、草菇汤
原料:草菇和大蒜,外加食油、食盐适量。
做法:先将鲜草菇洗净、切片,大蒜去皮、洗净、切片;然后将锅烧热,放入食油,待油热后,放入食盐;再将草菇大蒜煎炒;最后加水适量煮熟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此食疗方的主要功能是清热、补脾,主要适用于乙脑的发热症状。
二、番茄汁
原料:番茄、白砂糖
做法:
将番茄用沸水冲烫,然后去皮去籽,最后以纱布绞取汁,加入白糖即成。宜频频饮服。此方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对乙脑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三、绿豆荷叶粥
材料:绿豆、粳米、荷叶、白糖
做法:
先将绿豆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成绿豆裂开;再将粳米淘洗,加水煎成粥;最后将荷叶洗净,覆盖于粥上熬煎五分钟,去荷叶,加入白糖即成。做法:
用法:佐早餐或晚餐使用。此方的清热解暑功效使其对治疗乙脑有一定的作用。
四、板蓝根饮
原料:板蓝根、白糖
做法:
将板蓝根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烧沸,煎煮约半小时,以纱布过滤取汁,加入白糖即成。宜经常服用。此方的功效是清热解暑、利湿退黄,对治愈乙脑有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