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下疳是由杜克雷嗜血杆菌感染引起,主要发生于生殖器部位多个痛性溃疡,多伴有腹股沟淋巴结化脓性病变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本病由性交传染,临床上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在我国比较少见。
有关下疳病证记载最早始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气阴肿候》,其曰:“此由肾脏虚所致,肾气通于阴,今肾为热邪所伤,毒气下流,故令阴肿。”指出了肾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夫妒精疮者,男子在阴头节下。”对本病部位作了简要描述,可见唐以前对本病尚缺乏较系统的认识。宋以后,论述渐丰富,不但在病因病机方面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而且创立了各种治疗方法。宋·陈无择认为交合不洁是本病主要原因,《三因方·妒精疮证治》说:“患妒精疮者,以妇人阴中先有宿精,男子与之交接,虚热而成。”其症状“初发在阴头如粟,拂之痛甚矣,两日出清脓,作曰孔,蚀之火痛。”对本病的病情发展作了概述。其后,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明确提出:“夫阴蚀疮者,即下疳也。”指出病因有内、外二端,“皆由脏中虚怯,肾气衰少,风邪入腑,毒恶损伤荣卫,或与有毒妇人交接不曾洗净。”窦氏并指出本病应从肝论治,即 “此处乃肝经所属之分野。”设外洗法、薰法、外敷及内服方药,论治十分详尽。至此,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上认识已比较全面,形成了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金元时期,张子和在治疗上又作了补充,《儒门事亲·下疳》记载:“夫下疳久不愈者,俗称日臊疳是也,先以导水禹功,先泻肝经,外以木香散傅之,……然后服淡粥,一二日则止。”可以看出对本病不但重视药物治疗,并开始注意饮食方面的调护。《丹溪治法心要·下疳疮》载有本病合并痢疾的危重病案,先后以当归龙荟丸,小柴胡汤加减治愈。说明当时已注重病案积累,标志着临床上的进步。明清时代,有关本病的论述更加丰富,其中以《外科正宗》最为完善。陈实功在继承前人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另有发挥。补充了房中术热药所伤亦是引起下疳的病因之一,对本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均作了详细论述。《外科正宗·下疳》谓:“初起不红不肿,睡不举阳,玉茎微损,小水自利者轻;……初起小便淋沥,次损阳物,坚硬作痛,腐烂渐开者险。已成溃腐内攻,伤损玉茎,色紫无脓,疼如针刺者重。”明确地区别了轻、中、重等不同症候表现。明·申斗恒《外科启玄》提出“袖口疳”病名,且临床上最为多见。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对下疳名作了归纳,其谓“生于马口之下者,名下疳;生茎之上者名柱疳;茎上生疮,外皮肿胀包裹者名袖口疳;疳久而偏溃者名腊烛疳;痛引睾丸阴囊肿坠者名曰鸡瞪疳;痛而多痒,溃而不深,形如剥皮烂杏者名瘙疳;生马口旁有孔如棕眼,眼内作痒,捻之有脓出者名旋根疳。”这一分类方法,后世在诊断上多尊之。清·祁广《外科大成·疳疮》根据上述类型,设内服、外洗、外敷等方药。在治则上指出:“以肿痛寒热为标,肝肾阴虚为本。”体现了正邪标本的辨证思想。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于本病的认识,从隋唐开始不断充实提高,至明清时期,从理论与临床上已达到较为系统完善的水平。下疳看法:初起不红不肿,睡不举阳,玉茎微损,小水自利者轻。已成微热微肿,皮色光亮,小便赤色,更兼白浊者平。已损肉色红活,焮之红肿,小便不疼,大便不秘者可。初起小便淋沥,次损阳物,坚硬作痛,腐烂渐开者险。已成腐溃内攻,伤损玉茎,色紫无脓,疼如针刺者重。(《外科正宗·下疳》)肿痛或发热者,肝经湿热也,清肝除湿。肿痛发寒者,邪气传表也,发散之。肿痛,小便赤涩者,肝经热湿壅滞也,疏肝导湿。”(《薛己医案选·外科发挥》)
西医病因:
软下疳病原菌为杜克雷嗜血杆菌,本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感染途径系性接触,病原菌经局部组织微小损伤而侵入,细菌往往存在于患处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中,引起生殖器溃烂的发病机理尚缺乏研究。偶尔有非性交接触,病原菌经阴部外侵入而发生阴部外软下疳。
中医病机:
本病多由沾染娼妓秽毒,或素体湿盛,久郁化热,湿热下注,或欲火内炽,败精蕴结成毒,外犯前阴而成。1.湿热下注不洁性交,或外阴不洁,污垢浸渍,损及阴茎,外染毒邪;或素体湿盛,湿邪壅滞,郁久化热,以致湿热毒邪下注前阴,发为疳疮。2.毒热内蕴欲火内炽,纵欲过度或忍精不泄,败精浊血留滞茎内,蕴热成毒;或久服热药,火郁于内,郁火成毒,循经外犯前阴而成
常见症状:阴茎表浅性溃疡、炎性小丘疹、脓疱、溃疡、脓苔、脓性分泌物、龟头橡皮肿、淋巴结肿大、外阴溃疡
溃疡的数目开始为一个,由于自我接种,其周围可继发3-4个,直径从lmm-1cm左右,主觉剧痛。在男性患者中可伴发包皮炎。严重者发生坏疽或崩蚀性溃疡。
部分软下疳在发病1-2周后,两侧腹股沟的淋巴结周围产生炎症,局部红肿,并逐步扩大融合,形成一大片高出皮面的肿块,俗称横痃。肿块中心化脓形成单腔脓肿.破溃后形成单个穿孔,痛剧。常伴发高热等全身症状,如另一侧发生淋巴结炎,则炎症较轻。病程为顿挫型。
检查项目:涂片染色检查、病原菌培养、鉴定试验、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
2.病原菌培养 可从横痃或溃疡损害处取材,常用培养基为淋球菌胎牛血清培养基,Mueller-Hinton巧克力培养基等,2h内接种,置于5%~10%二氧化碳和饱和湿度环境中,于33~34℃至少培养48h,Ducrey嗜血杆菌的菌落直径为2mm,呈光滑的半球形,黏性极强。
3.鉴定试验 对已分离出的Ducrey杆菌,应进行生化试验进行鉴定,有氧化酶试验和硝酸盐还原试验等。
4.免疫学检查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以与Ducrey杆菌外膜成分起反应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生殖器溃疡分泌物涂片,酶免疫试验在培养阳性的本病患者中检出率为93%,可用于大规模人群的筛选检查。
5.分子生物学检查 有核酸杂交技术和核酸扩增技术等,后者又分为PCR和LCR,32P标记的DNA探针已用于鉴定培养中的Ducrey杆菌,用PCR技术检测生殖器溃疡中的Ducrey杆菌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组织病理检查:
1.皮肤溃疡 显示3个层带,典型者有诊断意义。
(1)浅层:即基底,较狭窄,由中性粒细胞,红细胞,纤维蛋白和坏死组织组成,用Giemsa或Gram染色可检出Ducrey嗜血杆菌。
(2)中层:较宽,有多数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细胞显著增生,可导致血管腔闭塞,有血栓形成和继发性坏死,浅层和中层间可见有水肿。
(3)深层: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增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密集浸润。
2.受累淋巴结 呈重度急性炎症反应,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坏死。
中医诊断:
本病临床上以袖口疳最为常见,因其疮面在包皮内侧,如袖口包手而不得见,故名。龟头红肿、溃疡,甚至茎体肿胀疼痛。明·《外科启玄·袖口疳》记载:“此疳是龟头及颈上有疮,肿焮于内,而外则皮裹,不见其疳,如袖口之包手,故名之。”掌握以上特点,即易作出诊断。本病初起急骤,患处鲜红或紫红,肿胀灼热、疼痛,溃烂脓水腐臭,小便涩痛,大便干,舌质红,苔黄燥或腻,脉滑数或弦数为实证。病久不愈,反复发作,患处色泽暗淡,久不愈合,体倦神疲,午后发热,舌质红少苔或舌淡,脉细弱或细数为气虚或阴虚。(一)湿热下注证1.临床表现起病较急,患处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或起小泡,亮如水晶,痒麻时作,糜烂浸润,或发热恶寒,小便涩痛。舌质红苔腻,脉滑数。2.证候分析湿热毒邪下注前阴,故患处红肿灼痛;热毒外犯肌肤则茎体、龟头起泡痒痛;溃烂浸润,邪气传于表而见发热恶寒;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涩痛。舌质红苔腻,脉滑数皆湿热之象。(二)毒热内蕴证1.临床表现龟头或阴茎溃烂成疮,脓汁臊臭,茎体红紫,坚硬的痛,行走不便,小便淋涩热痛,大便秘结,心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2.证侯分析火热毒邪外犯前阴,脉络壅滞,瘀则不痛,热盛则肿,故前阴坚硬肿痛;溃腐成脓,火热犯下则小便淋痛。火热上扰心神则心烦,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火热所致。(三)阴虚火燥证1.临床表现患处肿痛腐烂,午后发热,口干咽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茎中涩痛。舌红苔少薄黄,脉细数。2.证候分析溃后日久不愈,邪热伤阴,阴虚则生内热,故午后低热,或五心烦热;虚火上炎故口干咽燥;便秘溲赤为人热所致;舌红苔薄黄少苔,脉细数皆属阴虚火盛之征。(四)脾虚气陷证1.临床表现疳疮经久不愈,患处色淡,溃烂久不收口,肿痛不止,体倦无力,食少纳呆。舌淡,脉沉细。 2.证候分析久病耗伤气血,或过服苦寒败胃之剂,脾虚气陷,余邪未尽,故病情缠绵,经久不愈,患处红痛;气血不足,肌肤失养故溃烂久不收敛;脾虚运化无力则食少纳呆;脾气虚不能养四肢肌肉故体倦无力。舌淡,脉沉细为气血不足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发病部位,剧痛性溃疡,横痃,查菌阳性,本病诊断不难。
但应注意下列情况:
①软下疳与硬下疳并发,如在软下苷全愈过程中,基底发生浸润,甚至形成硬下疳应作随防及梅毒学血清学检查。
②软下疳与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并发,除密切观察外可用治疗试验来判断。
西医鉴别诊断:
(一)硬下疳为一期梅毒,潜伏期约21天。单发性硬结或浸润性糜烂,分泌物为浆液或脓液,无疼痛。可检出梅毒螺旋体。有无痛性横痃。感染4周~6周后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一般不易发现原发病灶,感染后2周~4周发病。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胀、软化破溃,形成多处瘘孔。病变为侵蚀性和进展性。Frei反应阳性。
(三)阴部疱疹集簇性小疱,表浅性糜烂,有浆液性分泌物。病原菌为疱诊病毒,易复发。
(四)白塞氏综合征可伴发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眼变化、皮肤针刺反应阳性。
(五)外伤性溃疡多沿包皮系带发生多发性糜烂或浅溃疡。无淋巴结肿大。有不同程度的包茎。
1.腹股沟淋巴结炎 也称有痛性横痃,或炎症性横痃,50%~60%的患者在发病数天到3周内可出现此合并症,一般多为单侧,以左侧多见,也有发生于双侧者,初发为蚕豆大小不活动的硬结,皮肤表面红,肿,触痛,可累及多个淋巴结,相互粘连,形成大的团块,疼痛明显,最后化脓,软化,有波动,可自行溃破,脓液较稠,呈奶油状,易破溃形成潜蚀性或穿凿性溃疡,中医称“鱼口”,可形成窦道自行引流,一般约2~4周愈合,愈合后形成瘢痕,女性患者较少出现淋巴结炎,如及早进行治疗可减少淋巴结炎的发生,近年由于对本病的有效治疗,此种并发症少见。
2.炎性包茎或嵌顿包茎 因局部炎性水肿,可形成包茎,甚至造成嵌顿性包茎。
3.尿瘘和尿道狭窄 发生于阴茎者可形成阴茎破坏性溃疡,如累及尿道,则排尿疼痛,甚至形成尿瘘和尿道狭窄。
4.混合下疳 如同时感染苍白螺旋体可出现混合下疳,此时先发生软下疳,愈合后出现硬下疳,一般在发生软下疳15~25天以后发生,近年因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常不出现硬下疳而形成隐性梅毒,因此,对软下疳患者在出现症状3周后或治疗后3个月时应进行梅毒血清学试验。
5.继发其他病原体感染 本病也可合并LGV,腹股沟肉芽肿,生殖器疱疹等,如合并奋森螺旋体(fusospriochets)感染,可使损害更加严重,最近,在非洲的若干研究证实,生殖器溃疡增加了异性恋人群传播HIV-1的危险性,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本病是生殖器溃疡最常见的原因,因此,重要的是对软下疳进行有效的治疗,以阻止HIV感染的扩散,有作者指出,很容易从患者的生殖器溃疡性损害中获得HIV-1感染,据报道,并发HIV感染对软下疳的临床经过有明显的影响,在 HIV-1血清阳性软下疳男性患者常导致单剂量或短疗程治疗失败,在HIV感染病人中软下疳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控制本病的流行对阻止HIV感染在世界上一些地区异性恋人群中蔓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软下疳患者也应检测抗HIV抗体,HIV血清学阳性的软下疳患者应接受长疗程的治疗。
西医治疗:
(一)西药治疗
1.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至少7天。
2.红霉素,500mg,每日4次,共7天。
3.四环素,500mg,每日4次,共10天~20天。早期选用上述治疗的一种,可以预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即“横痃”。对横痃不宜切开,应反复抽取脓液,再注入磺胺噻唑等,包扎并保持清洁。防治本病在于避免不洁性交,口服磺胺嘧啶,亦可使用四环素、链霉素。
中医治疗:
本病乃湿热毒邪为患,早期应以清利湿热、清热解毒为主。中后期根据临床表现,视其正邪虚实情况论治。阴虚火燥者滋阴降火为主;气虚者以补气为主;本病宜整体与局部同治,方能收效迅速。
辨证论治:本病以前阴见证为主,初期多属毒热实证,日久不愈多为正虚邪恋,本虚标实之证。可分为以下四型。 (一)湿热下注证3.治法清热利湿解毒。4.方药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热解毒,燥湿;车前子、木通、泽泻导湿热下行;生地凉血活血;当归养血祛瘀;甘草解毒清热。便秘可加大黄以通腑泻热。 (二)毒热内蕴证3.治法泻火解毒。4.方药常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方中三黄泻火解毒;栀子泻三焦之热,降火下行;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均为清热解毒、治疮毒之要药,共奏清热、泻火、解毒之功。 (三)阴虚火燥证3.治法滋阴降火。4.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方中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知母、黄柏降火滋水,黄柏又可去未尽之邪;若兼血分瘀热者加赤芍、丹参以凉血、活血。 (四)脾虚气陷证3.治法健脾益气升阳。4.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黄芪又能托疮生肌;柴胡、升麻升阳气、调气机;当归养血生新;陈皮、甘草理胃和中。郁火未尽者加山栀清解郁火。(二)药物外洗1.中药熏洗(1)绿豆2L(约3kg),煮极烂,茶叶1.5g研未,乘热倾在多年马桶内,熏洗之,待汗出。(2)紫苏120g,绿矾40g,水煎熏洗,每日1次。(3)川楝子、黄连、花椒、葱根、艾叶各等分水煎熏洗,每日2次。2.患处外敷(1)孩儿茶、轻粉、黄柏、冰片、橄榄核煅各等分,共为细未,外敷患处适量。(2)黄连200g,鸡内金3个,猪胆汁浸炙10次,共为极细未,外撒患处适量。(3)黄连末、黄柏末、没药、乳香、孩儿茶、轻粉、官粉、五倍子(炒)、珍珠各等份,共为极细末,撒患处适量。
预后:
本病为外染毒邪,久郁化热,湿热下注,主要侵犯前阴而成。如治疗及时,不会引起全身各器官病变。初起表现为湿热下注前阴,治疗及时,可于几周内好转,一般病情变化不多,但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湿热毒邪逐渐深入,致使正气虚损。毒热内蕴,腐蚀筋肉,造成阴部溃疡或继发感染,病情加重,预后不佳。因此,对该病要积极治疗,防其传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