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疖病为外阴皮肤毛囊或汗腺被侵入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等病菌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疖,又称疔。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感染,经久不愈,称为疖病。炎热夏季多发,不注意外阴清洁卫生者易感染。外阴疖病多发生在大阴唇外侧,重者可导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或全身发热。
(一)病因:由于外阴部潮湿多汗,皮肤易受摩擦破损,细菌便由此侵入而发生疖肿。此外,维生素缺乏以及外阴阴道炎患者、糖尿病、肾炎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皆易发病;外阴瘙痒症患者、不注意清洁外阴者,也亦易发生感染。
(二)病理生理:大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凝固酶、溶血素、肠毒素和表皮剥脱性毒素,其对外抵抗力较强,干燥情况下能生存数月,加热80℃30min才能被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较强,常在局部形成脓肿。炎症也可扩展到皮下组织。
(三)为外阴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炎症。致病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炎症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引起。
常见症状:皮肤表面紧张、紫红色硬结、有压痛、硬结边缘不清楚、常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开始时毛囊口周围皮肤轻度充血肿痛,逐渐形成高于周围皮肤的紫红色硬结,皮肤表面紧张,有压痛,硬结边缘不清楚,常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以后疖肿中央变软,表面皮肤变薄,并有波动感,继而中央顶端出现黄白色点,不久溃破,脓液排出后,疼痛减轻,红肿消失,逐渐愈合。
检查项目:妇科检查、血常规检查
(一)诊断: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做出诊断:疖肿浸润较深而大,局部红、肿、热、痛明显,中央有脓栓,易于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液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行脓液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其他辅助检查:无异常表现。
(二)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化,迅速扩散,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表浅的急性蜂窝组织炎局部明显红肿、剧痛,并向四周扩大,病变中央常因缺血而坏死。深部的蜂窝织炎,局部红肿不明显,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疼痛较轻,但病情较严重,有高热、寒战、头痛、全身乏力、白细胞计数升高,压迫局部,有捻发音。蜂窝组织和筋膜有坏死,以后可有进行性皮肤坏死,脓液恶臭。
(三)鉴别诊断:应与外阴毛囊炎相鉴别。还应与痈和痱相鉴别:痈的表面有多个蜂窝状脓栓,局部红肿更为显著,疼痛剧烈,全身症状明显;痱又称假性疖病,系汗腺化脓感染,常与红痱同时存在,似疖肿,浸润比较局限,且局部疼痛和周围炎症均不如疖肿明显。
治疗不及时,常有转移性脓肿,侵入血液可引起败血症,也可遗留瘢痕。
预防:预防疖病的复发最主要是防止自家接种。鼻腔带菌是疖病复发的重要因素,其次是肛周及相邻区的带菌,因此对这些部位应每天用抗菌肥皂清洗,勤换内衣裤、常洗手。用抗生素软膏涂布鼻翼,2次/d;鼻腔内涂杆菌肽或莫匹罗星软膏,2次/d。全身口服抗生素,利福平0.5g合并氯唑西林钠0.5g,4次/d,共10天。此外,可用多价葡萄球菌或自家疫苗作皮下或肌内注射。疖病患者常为血清锌低值,服硫酸锌口服液后使血清锌值恢复正常,有助于预防疖病
1.全身治疗病变严重或有全身症状者应口服或肌注或静滴抗化脓性感染药物,必要时可根据脓液培养及药敏选择抗生素。
2.局部治疗可用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擦干后未形成脓头者可用2%碘酊外涂,或每天外敷10%鱼石脂软膏、芙蓉叶软膏。已形成脓肿者应立即切开排脓引流,不可挤压,以免引起血行扩散。
3.物理治疗病变早期可采用热水袋热敷,75%乙醇湿热敷,紫外线、超短波、透热疗法等,均有助于减轻疼痛、炎症消散或促进脓肿成熟软化。
4. 保持外阴清洁,早期用l:5000高锰酸钾温热水坐浴后涂敷抗生素软膏,以促使炎症消散或局限化,亦可用红外线照射以促使疖肿软化。有明显炎症或发热者应口服抗生素,有入主张用青霉素20—40万U溶于0.5%普鲁卡因10—20ml作封闭治疗,封闭时应在疖肿边缘外2-3cm处注射。当疖肿变软,有波动感时,应切开引流。切口要适当大,以便脓液及坏死组织能顺利排出。但切忌挤压,以免炎症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