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中医科普首页中医药膳食养:科学搭配,吃出健康
左上左下
右下右上

食养:科学搭配,吃出健康

  • 来源:好患教科普号
  • 2024-12-20 17:04:22626次阅读

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食养:科学搭配,吃出健康

食养,根据人的不同体质、年龄、性别以及地理等环境因素的差异,选适宜的饮食以调节人体脏腑功能、滋养气血津液、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养生保健方法。

饮食是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维持人体生长、发育乃至保证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中国古代养生家、医家从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人们只要能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调养,就能保证健康,益寿延年。中医学历来强调饮食调养,重视饮食的养生保健作用,认为“食治则身治”。就是说饮食调养得宜,身体就会健康,也就防止了疾病。唐代《千金要方》中指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辩证施食是中医食疗的特点之一,食养同样应当遵循这一原则。

不同体质的食养

①气虚体质者。多表现为少气懒言,疲倦乏力,食欲不振,不耐芳作,稍动即感气短、汗出,平时易感冒等。宜常食补气健脾之品。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补脾是补气的主要方法。常选食山药、莲子、薏苡仁、芡实、糯米、红枣、猪肉、猪肚、鸡肉、黄鳝、鲫鱼等,膳食如山药莲米粥、山药包子、八宝糯米饭、补中益气糕等。

②血虚体质者。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指甲淡白,心悸怔忡,头晕眼花,健忘失眠,手足发麻,妇女行经量少、色淡等。宜常食补血之品。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旺则血生,故在补血的同时常配伍补气之品,气血双补。常选食桂圆肉、枸杞子、桑椹子、猪心.猪蹄、鸡肉、动物肝脏、菠菜、胡萝卜等,膳食如菠菜肝片、归参炖鸡、桂圆肉粥、桑椹里脊等。

③阴虛体质者。多表现为形体消瘦,手足心发热,两颧发红,潮热盗汗,虚烦不眠,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宜常食滋阴养液润燥之品。常选食银耳、蜂蜜、雪梨、芝麻、黑豆、百合、冬虫夏草、龟肉、鳖肉、鸭肉、猪蹄、鸡蛋、牛奶等,膳食如虫草鸭子、银耳羹、麦冬粥、百合煨瘦肉等。

④阳虚体质者。多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色 白,嗜睡畏寒,口淡不欲饮,喜温喜热食,性欲减退,入冬四肢冰冷,或遇寒凉、食生冷则腹痛或便溏,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小便频数,或阳痿早泄等。宜常食温补阳气之品。常选食核桃肉肉、紫河车、海马、羊肉、狗肉、麻雀肉、虾、动物肾脏、韭菜等,膳食如红烧狗肉、附片蒸羊肉、杜仲腰花、韭菜粥等。

人的体型不同,体质状況也不一样。

肥胖之人多有气虚和痰湿内蕴,表现为动则气短、心悸、汗、乏力、易困倦、嗜睡、痰多等,食养应从健脾益气、化痰除湿着手,可选食薏苡仁、赤小豆、冬瓜、豆芽、莴苣、山楂、鲤鱼等,膳食如冬瓜粥、薏苡仁粥、茯苓饼、鲤鱼汤等。

瘦弱之人多因脾胃虛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得不到精微物质的营养。食养以健脾益气为主,可选食山药、莲子、糯米、香菇、猪肉、猪肚、免肉、鸭肉等,膳食如参枣米饭、莲米猪肚、山药汤圆、枣莲蛋糕等。

此外,“瘦人多火”如常感口干咽燥、心烦失眠、手足心发热、大便千燥等,每食辛辣之物或油炸燥热之品就口臭发干等。食养宜养阴滋液润燥,可选食银耳、百合、蜂蜜、黑豆、雪梨、荸荠、豆浆、鳖肉、龟肉、牛奶等,膳食如蜂蜜银耳、百合绿豆粥、清炖鳖肉、荸荠豆浆等

不同地域的食养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均不相同,故应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进行食养。如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潮湿,人们易感湿热,宜食清淡除湿的食物,常选用赤小豆、绿豆、薏苡仁、冬瓜、豆芽、萝卜、扁豆、鲤鱼、鲫鱼、鲩鱼、泥鳅等,膳食如绿豆赤小豆粥、清蒸鲩鱼、全鸭冬瓜汤、泥鳅烧豆腐等。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人们易感寒受燥,宜食温阳散寒、生津润燥的食物,常选用银耳、雪梨、葡萄、蜂蜜、豆浆、百合、冰糖、板栗、核桃肉、羊肉、狗肉、韭菜、鳝鱼、虾等,膳食如冰糖银耳羹、板栗烧肉、仔姜鳝丝、清炖羊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