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左上左下
右下右上

川贝母

  • 来源:好患教科普号
  • 2024-11-28 16:36:19810次阅读

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川贝母

基本信息

  • 药品名称

    川贝母 [chuān bèi mǔ]

  •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 别名

    贝母、川贝、岷贝、雪山被、炉贝

  • 性味归经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 功效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 药材简介

    川贝母,中药名。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鳞茎。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的功效。主治虚劳咳嗽,肺热燥咳,瘰疬,乳痈,肺痈。

  • 用法用量

    川贝母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10克。研粉冲服,一次1~2克。可入丸剂。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慎服。反乌头。

应用

  • 应用

    1.治肺阴虚劳嗽,久咳有痰者,常配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2.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润燥,化痰止咳,如二母散(《急救仙方》)。

    3.治痰火郁结之瘰疬,常配玄参、牡蛎等,如消瘰丸(《医学心悟》)。

    4.治热毒壅结之乳痈、肺痈,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 相关配伍

    川贝母配苦杏仁
    川贝母味苦能泄热,味甘能润燥,性微寒能清热,善于润肺化痰,又能清泄胸中郁结的火热;苦杏仁味苦性温,能宣散壅滞邪气,畅通肺气,降气平喘止咳。
    两者同用,性凉的川贝母与性温的苦杏仁互补,川贝母濡润,肺脏降气,合用能宣畅气机、消痰止咳平喘,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又能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痰热郁肺、咳嗽咯吐黄痰。


    川贝母配知母
    两者皆能清肺润燥,其中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质润,善于润肺止咳,清肺化痰;知母味苦、甘,性寒质润,擅长泻肺热,润肺燥,生津养阴。
    两药配伍使用,能增强清肺润燥,化燥痰,养肺阴的功效,适用于燥热犯肺或阴虚生燥所致的干咳无痰、痰少质黏、咯吐不顺畅。

    川贝母配厚朴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心、肺二经,有清热润肺,化痰散结的功效;厚朴味苦、辛,性温燥,能行气消除胀满,温中燥湿,使肺气得降,呼吸顺畅,起到止咳平喘的功效。
    二药配伍使用,有化痰除湿,降气止咳,开郁消胀的功效;厚朴虽性温燥,但与甘润的川贝母合用,不会导致温燥伤阴,适用于痰气结聚或上逆所致的咳喘、肺脾气滞所致的胸腹胀满。

    川贝母配北沙参
    川贝母味甘,性寒质润,擅长润肺止咳,兼能清肺化痰;北沙参味甘质润,味苦性寒,擅长补肺阴,清肺热。
    两药配伍使用,可起到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所致的干咳少痰、咯血或咽干音哑等。

    贝母汤
    药物组成:川贝母、黄芩、干姜、陈皮、五味子、桑白皮、半夏、柴胡、桂心、木香、炙甘草。
    功能与主治:化痰止咳。适用于咳嗽日久不止。

    贝母瓜蒌散
    药物组成:川贝母、瓜蒌、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
    功能与主治:润肺清热,理气化痰。适用于肺燥咳嗽,表现为咳嗽呛急、咯痰不顺畅,痰干难咳、咽喉干燥,阻塞感伴疼痛,苔白而干。

    贝母散
    药物组成:川贝母、刺蓟、蒲黄。
    功能与主治:清热润肺,凉血止血。适用于热病鼻出血不止。

    内消瘰疬丸
    药物组成:夏枯草、玄参、青盐、海藻、川贝母、薄荷叶、天花粉、海蛤粉、白及、连翘、熟大黄、生甘草、生地黄、桔梗、枳壳、当归、硝石。
    功能与主治:清热化痰,行气散结。适用于痰凝气滞所致的颈部结核累累如串珠状、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颈前喉结两旁结节肿块,皮色不变,或肿或痛。

    养阴清肺汤
    药物组成:川贝母、丹皮、薄荷、炒白芍、大生地、麦冬、生甘草、玄参。
    功能与主治:养阴清肺,解毒利咽。适用于阴虚燥热所致的白喉,表现为咽喉间起白色腐膜,不易拭去,并逐渐扩展,病变迅速,咽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炮制

  • 现代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后掰瓣去心,干燥,或碾成细粉;或略淘,润软,切极薄片,干燥。

  • 古法炮制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黄,擘破,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后拌糯米于鏊上同炒,待米黄熟,然后去米,取出。
    其中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药用。若误服,令人筋脉永不收,用黄精、小蓝汁合服,立愈。

    《中药大辞典》
    拣去杂质,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剥去心,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