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天花粉 [tiān huā fěn]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别名:
天花粉、栝楼根、花粉、楼根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药材简介:
天花粉,中药名。为葫芦科栝楼属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的功效。主治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天花粉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0~15克。
或入丸、散剂。外用时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孕妇禁服。反乌头。少数病人可出现过敏反应。
应用
应用:
1.治热病烦渴,可配芦根、麦门冬等用;或配生地黄、五味子用,如天花散(《仁斋直指方》)。治燥伤肺胃,咽干口渴,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2.治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热燥咳证,可配天门冬、麦门冬、生地黄等药用,如滋燥饮(《杂病源流犀烛》);配人参用治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咳喘咯血,如参花散(《万病回春》)。
3.治积热内蕴,化燥伤津之消渴证,常配麦门冬、芦根、白茅根等药用(《千金方》);治内热消渴,气阴两伤者,配人参,如玉壶丸(《仁斋直指方》)。
4.治疮疡初起,热毒炽盛,未成脓者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溃疮排脓,常与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等同用,如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治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可配薄荷等分为末,西瓜汁送服,如银锁匙(《外科百效全书》)。
相关配伍:
天花粉配瓜蒌皮
天花粉善于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瓜蒌皮善于利气宽胸,清化热痰。
两药配伍,清热化痰,利气宽胸的功效增强,适用于治疗肺热燥咳、胸闷气逆等病症。
天花粉配天冬
天花粉善于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天冬善于清肺生津,养阴润燥。
两药配伍,清肺热,润肺燥的功效增强,适用于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病症。
天花粉配金银花
天花粉能清热泻火,消肿排脓;金银花能清热解毒,消散痈肿。
两药配伍,清热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增强,适用于治疗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等病症。
沙参麦冬汤
药物组成:沙参、麦冬、玉竹、甘草、桑叶、扁豆、天花粉。
功能与主治:清养肺胃,生津润燥。适用于燥伤肺胃阴分,症状可见咽干口燥,或身热,或干咳,舌红少苔。
滋燥饮
药物组成:天冬、麦冬、地黄、天花粉、白芍、秦艽。
功能与主治:清肺热,润肺燥。适用于肺热燥咳证,症状可见干咳少痰、痰中带血。
仙方活命饮
药物组成: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甘草、皂角刺、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适用于阳证痈疡肿毒初起,症状可见红肿焮痛,或者感觉到身体发热,而外在感觉到寒冷,苔薄白或黄。
清肺抑火丸
药物组成:黄芩、栀子、黄柏、浙贝母、桔梗、前胡、苦参、知母、天花粉、大黄。
功能与主治:清肺止咳,化痰通便。适用于痰热阻肺所引起的的咳嗽、痰黄稠黏、口干咽痛、大便干燥。
清音丸
药物组成:天花粉、川贝母、百药煎、葛根、诃子肉、乌梅肉、茯苓、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咽,生津润燥。适用于肺胃津亏、咽喉不利、口舌干燥、声哑失音。
炮制
现代炮制:
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古法炮制: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栝蒌使根,待构二、三围,去皮,细捣,作煎,搅取汁,冷冻,任用也。
《中药大辞典》
拣去杂质,大小块分开,用水泡约六成透,捞出,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或用水洗净,捞出,晒至极干,捣成小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