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证又称振掉、颤振、震颤,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甚至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西医的某些椎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性麻痹、舞蹈病、手足缓动症等。
颤证的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饮食失调、情志所伤、长期嗜酒和劳欲过度。颤证的病位在筋脉,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病之本为气血阴阳亏虚,肝脾肾脏受损,病之标为风、痰、瘀、火阻滞经脉。其病理演变为久病正气益虚,积损难复,致沉疴难愈。
常见症状:头部震颤、双手震颤、畏寒
颤证的临床表现: ①头部及肢体的颤抖、摇动,常不能自制,重者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②常伴有动作笨作,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顿等症状表现。 ③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检查项目:血分析
肝肾亏虚型【证见】 颤振不愈,兼见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脚软,肢体麻大,呆傻健忘,筋脉拘紧,动作笨拙。舌体偏瘦,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弦或沉细弦。
气血两虚型【证见】 颤振日久,面色无华,神惫乏力,头晕眼花。舌淡胖有齿印或暗淡,脉细弱。
痰热动风型【证见】 颤振或轻或重,尚可自制,常兼胸脘痞闷,痰稠色黄,头晕口干。舌苔黄稠,脉弦滑数。
常见并发症有:震颤性麻痹、舞蹈病、手足缓动症。
震颤性麻痹(paralysis agitans)又称Parkinson病,是一种缓慢进行性疾病,多发生在50~80岁。临床表现为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及步态不稳、起步及止步困难、假面具样面容等。 舞蹈病又称风湿性舞蹈病。常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为急性风湿热中的神经系统症状。病变主要影响大脑皮层、基底节及小脑,由锥体外系功能失调所致。临床特征主要为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以5~15岁女性多见。 手足徐动症又称指划运动,或易变性痉挛,特点为肢体远端游走性肌张力增高与减低动作,出现缓慢的如蚯蚓爬行的扭转样蠕动。与肌张力障碍类似,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是手指、足趾、舌或身体其他部位相对缓慢的、无目的、连续不自主运动临床综合征。
⑴风阳内动证: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为郁怒伤肝、郁火生风、风阳扰筋所致,治疗宜镇肝熄风、舒筋止颤,方药选用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怀牛膝、杜仲、桑寄生、益母草、茯苓、夜交藤、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等。 ⑵痰热风动证: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粘,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痰热内蕴、热及生风、筋脉失约所致,治疗宜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方药选用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南星、枳实、生姜、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生地、贝母、白芍、竹茹等。 ⑶气血亏虚证:头摇肢颤,面色恍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为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治疗宜益气养血、濡养筋脉,方药选用人参养荣汤加减:白芍、当归、陈皮、黄芪、肉桂、人参、白术、甘草、熟地、五味子、茯苓、远志、生姜、大枣等。 ⑷髓海不足证: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傻,舌质红,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为髓海不足、神机失养、肢体失主所致,治疗宜填精补髓、育阴熄风,方药选用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鹿角、生龟板、枸杞、人参、陈酒、生白芍、阿胶、生地、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等。 ⑸阳气虚衰证: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为阳气虚衰、筋脉失温所致,治疗宜补肾助阳、温煦筋脉,方药选用地黄饮子加减:生地、生黄芪、熟地、甘草、天冬、麦冬、石斛、枇杷叶、枳实、泽泻、人参等。
1.风阳内动证
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
证机概要:郁怒伤肝,肝郁化火生风,风阳侵扰筋脉。
治法:镇肝熄风,舒筋止颤。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前方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震颤,烦躁,眩晕者;后方具有镇肝熄风,育阴潜阳,舒筋止颤作用,适用于水不涵木,阳亢化风,风阳扰动筋脉之颤证。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熄风止颤;生地黄,芍、玄参、龟板、天门冬育阴清热,潜阳熄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黄芩、栀清热泻火;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
肝火偏盛,焦虑心烦,加龙胆草、夏枯草;痰多者加竹沥、天竺黄以清热化痰;肾阴不足,虚火上扰,眩晕耳鸣者,加知母、黄柏、牡丹皮;心烦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丹参养血补心安神;颤动不止,加僵蚕、全蝎,增强熄风活络止颤之力。
2.痰热风动证
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代表方: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前方祛痰行气,后方清热平肝熄风,二方合用热化痰,平肝熄风,适用于痰热内蕴,扰动肝风之颤证。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羚羊角、桑叶、钩藤、菊花平肝熄风止颤;生地、生白芍、甘草育阴清热,缓急止颤;橘红,茯苓,枳实健脾理气。
若痰湿内聚,证见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苔厚腻,脉滑者,加煨皂角、白芥子以燥湿豁痰;震颤较重,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全蝎;心烦易怒者,加天竺黄、牡丹皮,郁金;胸闷脘痞,加瓜蒌皮,厚朴、苍术;肌肤麻木不仁,加地龙,丝瓜络、竹沥;神识呆滞,加石菖蒲、远志。
3.气血亏虚证
头摇肢颤,面色咣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中医内科学证机概要: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代表方:人参养荣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补益心脾,用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虚风内动之颤证。
常用药:熟地,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养血;肉桂助阳,鼓舞气血生长;天麻,钩藤、珍珠母平肝熄风止颤;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
气虚运化无力,湿聚成痰,应化痰通络止颤,加半夏,白芥子:胆南星;血虚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枣仁,柏子仁;气虚血滞,肢体颤抖,疼痛麻木,加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
4.髓海不足证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痴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证机概要:髓海不足,神机失养,肢体筋脉失主。治法:填精补髓,育阴熄风。
代表方: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前方重在益气,填补精髓,适用于肾精亏损,神机失用,肢体震颤伴有智能障碍者;后方增液滋阴熄风,用于热盛耗伤阴滓,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证。
常用药:龟板.鳖甲,生牡蛎、钩藤、鸡子黄、阿胶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拘杞子,鹿角、熟地,生地、白芍、麦冬、麻仁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润燥;人参.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以安神,若肝风甚,肢体颤抖、眩晕较著,加天麻、全蝎,石决明;阴虚火旺,兼见五心烦热,躁动失眠,便秘溲赤,加黄柏、知母、丹皮,元参;肢体麻木,拘急强直,加木瓜、僵蚕,地龙,重用白芍、甘草以舒筋缓急。
5.阳气虚衰证
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 自汗,小便清长或以温煦筋脉,用于肾阳衰微,筋脉拘挛。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天补肾温阳;山萸肉,熟地黄补肾填精;党参、白术、生姜补气健脾,祛痰除湿;白芍,甘草缓急止颤。大便稀溏者,加于姜、肉豆蔻温中健脾;心悸者加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