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感染

感染

就诊科室:
感染内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病因

  病因原因可以是感染性的或非感染性的(如炎症,肿瘤,免疫紊乱).热型可以是间隙性的,即每天上升后再降到正常水平,或为潜留热,即上升后不回到正常水平。老年人对热的反应常下降,某些病人如嗜酒者、老人或小孩,在严重感染时,发热反应可变低。

  热原质是引起发热的物质,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热原质是指从宿主体外得到的,主要是微生物及其产物和毒素.研究较深入的是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常称内毒素)和从毒性休克综合征病人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

  外源性热原质常通过诱导内源性热源质(或称内源性发热细胞因子)的释放而引起发热,内源性热原质是由宿主多种细胞,特别是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多肽。其他能产生发热细胞因子的细胞有角质细胞、内皮细胞、B细胞、肾小球间膜细胞、上皮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内源性热原质(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gp130受体-活化家族:白介素-6,白介素-11,白血病抑制因子,纤毛嗜神经因子和制瘤蛋白-M)通过改变热调体中枢的代谢引起发热,前列腺素E2的合成好像起了关键作用.

检查

  检查项目: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培养

鉴别

  病史和症状能给不明原因发热提供重要线索,旅游,接触过某种物品或动物等信息也很重要.例如美国某些地区是球孢子菌病和组织浆胞菌病地方性流行区域,伤寒可能有饮用不洁水的病史,布氏菌病有在肉类加工厂工作史等.

  在不明原因发热,热型一般无诊断价值,但也有例外.隔天发热或每3天一次发热提示疟疾,但确诊还需从血涂片中找到疟原虫.在周期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每21天外周中性白细胞数下降到很低水平,常引起感染和发热.对周期性发热病人,应怀疑霍奇金病.

  全面重复的体检,特别是皮肤,眼,甲床,淋巴结,心,腹等很重要.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及其他可采集到的体液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全部血球计数和抗体滴定(如伤寒,布氏菌病和某些病毒病).对某些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可能需要多次采血,如一天2~3次,进行分离培养;对原虫病(如疟疾)的确诊需进行血液的直接检查,抗体滴度的升高可诊断很多传染病,但血清标本采集的间隔应有规律.近年建立的新的,更特异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可能也有助于诊断.此外,厌氧菌感染已日益受到关注,由于其要求厌氧或低氧的培养环境方可发现,特别是专性厌氧菌(如破伤风杆菌)和微需氧菌(如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感染,已越来越被提高重视程度。

  非损伤性措施(特别是超声图,CT和MRI)减少了损伤性处理的必要.超声图可显示心脏的赘生物及胰,肝,肾,膀胱的异常;CT可显示腹腔肿瘤,腹膜后,胸骨后和肠系膜淋巴结异常,也可检查出脾,肾,肾上腺,胰,心,中膈和盆腔的缺陷;放射性核素扫描,特别是用111铟标记粒细胞,可以帮助定位感染和观察感染过程.在检测大多不明原因发热,包括神经系统,MRI更优于CT.

  损伤性诊断措施也是需要的,如肝,骨髓或其他相关部位:皮肤,胸膜,淋巴结,肠,肌肉活检.活检标本应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细菌,真菌,病毒和分枝杆菌分离培养.在90%病例,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方法各不相同.

预防

1、注意卫生,严格消毒。

2、对于疾病,及时药物控制治疗,预防感染发生。

3、对于传染性疾病要做好预防。

治疗

  对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是否需要治疗一直存在争论.实验证明,宿主的防御机制可因发热而得到加强,如此,发热是有利的,不应常规地降温.然而,没有一个临床研究支持发热是有益的(过去对梅毒的热疗法研究是例外).对可能为严重疾病发作的儿童,发热应该治疗;因发热会增加O2 需要,对有心肺功能不全的成人患者,降温治疗也应考虑,因体温每增加1℃,氧的消耗增加13%;对痴呆病人,发热可引起精神状态改变.

  抑制脑环氧酶的药物对降温有效,用得最多的是醋氨酚,阿司匹林及其他NSAID.虽然皮质类固醇也有降热作用,但不应只用于此,因为它们对免疫系统还有作用.

  不明原因发热

  直肠温度≥38.3℃持续3周或3周以上且经一周全面检查仍未找出原因者.

  不明原因发热定义的规定有利于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研究,但不应绝对化.已有人提出发热时间应为2周,经3天住院检查或3次门诊未找到发热原因者.诊断应包括热型的观察,详细病史和体检,实验室检查以及非损伤性或损伤性措施.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