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淋,全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B淋巴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T淋巴细胞少见)。本病常为无痛性的,伴有缓慢进展的成熟的小淋巴细胞的进行性蓄积,这种细胞的免疫机能不全,并且对抗原性刺激反应低下。免疫机能不全与异常的B细胞不适当的抗体形成有关,这些抗体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慢淋的进展期可导致骨髓功能衰竭和直接的组织器官浸润。
常见症状:乏力、疲倦、体力活动时气促、浅表淋巴结特别是颈部淋巴结肿大、食欲减退、消瘦、低热、盗汗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典型症状
出血倾向 蛋白尿 盗汗 低热 乏力 腹泻 腹胀 肝脾肿大
典型B细胞慢淋起病缓慢,早期常无症状,可在体检或血常规检查时偶然发现,另一些则因淋巴结或肝脾肿大而被发现。
(一)淋巴结肿大 最常见(占70%),可为全身性,轻至中度肿大,偶可明显肿大,无压痛,触之有橡皮感,与皮肤不粘连,常见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处,扁桃体,泪腺,唾液腺累及时,可产生Mikulicz综合征。
(二)肝脾肿大 脾肿大常见(40%),轻至中度肿大,晚期可达盆腔,偶可发生脾梗死或脾破裂,肝肿大(10%)程度不如脾脏,当明显肿大伴肝功能损害,常提示晚期病例。
(三)其它脏器浸润表现50%患者有皮肤表现,较慢粒多见,特异性的如结节,红皮病等,也有非特异性如瘙痒症等,胃及小肠浸润常见,可见纳减,腹胀,消化不良,黑粪,腹泻等,肺部浸润主要有弥漫性结节,粟粒状浸润(40%)及胸腔积液(15%),胸水常血性,也可因淋巴梗阻发生乳糜胸水,骨骼病变常见的有脱钙及骨质稀疏(5%),溶骨少见,病理检查60%以上患者肾脏双侧性白血病浸润,但一般病变轻微,约20%患者有蛋白尿及显微镜血尿,神经系统病变有斑点状脑浸润,甚至结节性脑瘤形成,也可发生脑膜,第7对颅神经,下丘脑,垂体及周围神经病变,颅内压可增高。
(四)免疫缺陷表现 带状或单纯疱疹发生率较高,患者易有化脓性感染如肺炎等,也有伴发第二种恶性肿瘤,尤以皮肤及结肠肿瘤,同时伴发弥漫性组织细胞性淋巴瘤者,称为Richter综合征,发生率约3.3%,此外也可伴发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重症肌无力等。
T细胞慢淋的临床特点是起病迅速,肝脾肿大,淋巴细胞中度增多,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性腺及真皮深部,对治疗反应差,生存时间短。
症状和体征往往较血象发生明显改变晚些出现,慢淋是一种中年以上人的疾病,约90%的患者年龄超过50岁,平均年龄为65岁,许多病人是偶然发现淋巴细胞增多,最早出现的症状常常是乏力,疲倦,体力活动时气促,浅表淋巴结特别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常首先引起病人的注意,晚期成串成堆,直径可达2~3cm,无压痛,质硬,可移动,肠系膜或腹膜后淋巴结可引起腹部或泌尿系统症状,脾轻至中度肿大,肝亦可肿大,但不如慢粒显著,稍晚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低热,盗汗,贫血等症状,约10%或以上病人可发生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此时贫血常较严重,并可出现黄疸,晚期可有皮肤紫癜和出血倾向,易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这与正常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减少有关,可能成为死亡的直接原因,另外胃肠道,骨骼系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有些病人有皮肤瘙痒,偶见白血病性皮肤浸润,表现为紫红色或棕红色结节或皮肤增厚,全身皮肤对以发红,扁桃体,唾液腺或泪腺也可肿大。呈小簇生长或不生长。
检查项目:血常规、骨髓象、血液生化六项检查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需做的检查项目
异型淋巴细胞 染色体 尿酸 血红蛋白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验 骨髓象分析 血液生化六项检查
(一)血象:正细胞正色素贫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分类:淋巴细胞>50%,绝对值>5.0×109/L;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幼稚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正常或减少。
(二)骨髓象: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以成熟淋巴细胞增生明显,占40%以上,原,幼稚淋巴细胞<10%,红系,粒系相对减少,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
(三)血免疫球蛋白减少;或为单株免疫球蛋白增高,多为IgM型,κ轻链或λ轻链检测阳性。
诊断标准
1.慢性期
(1) 临床表现: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
(2) 血象:WBC>10×109/L,分类以中性中,晚幼和杆状粒细胞为主,原始细胞(原+早)10%,嗜酸和嗜碱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降低。
(3) 骨髓象: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其中主要为中,晚幼和杆状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10%。
(4) ph染色体阳性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
(5) CFU-GM培养,集落及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
2.加速期:具有下列二项或以上,排除其他原因可考虑为本期:
(1) 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倾向,和/或骨疼。
(2) 脾脏进行性肿大。
(3) 非药物所致血小板进行性增高或下降。
(4) 原粒细胞(I+II型)在血或骨髓中>10%,但<20%。
(5) 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
(6) 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
(7) 出现ph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
(8) 对常用的治疗药物无反应。
(9) CFU-GM增殖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加。
注:2+3需除外脾亢,2+6需除外继发性MF
3.急变期:具有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本期
(1) 骨髓中原始粒细胞(I+II型)或原淋+幼淋>20%,或原单+幼单等在外周血或骨髓中>20%。
(2) 外周血中原始粒+早幼粒细胞>50%。
(3) 有髓外原粒细胞浸润。
此期临床症状,体征比加速期更恶化,CFU-GM培养。
鉴别诊断
一、淋巴瘤
慢淋后期淋巴结结构消失,与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不能区别,目前一般概念认为两者实际上是一种病的两个方面,肿瘤细胞侵犯血液和骨髓时即为慢淋,只侵犯淋巴结而血液和骨髓未受影响者即为小淋巴细胞型淋巴瘤,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系指小淋巴细胞型淋巴瘤(分化好淋巴细胞型淋巴瘤,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外的其他类型淋巴瘤的骨髓侵犯。
二、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其病程较慢淋短,临床以巨脾,无或有轻度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以幼淋巴细胞占优势,其细胞较慢淋细胞为大,核仁明显,对化疗反应差等与慢淋不同。
三、毛细胞白血病
有全血细胞减少,脾大,淋巴结肿大不常见,骨髓常出现干抽,瘤细胞比慢淋细胞大,胞浆丰富,表面有头发丝状突起可与慢淋区别。
一、由于免疫功能减退,常易并发感染,是患者病情恶化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常见的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次之,真菌感染较少见。
二、继发第2种肿瘤,约9%~20%患者可出现,最常见者为软组织肉瘤,肺癌等。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预后预防病程长短很不一致,从1~2年至10余年不等,乎均约3~4年(从诊断成立时算起),其主要死亡原因为骨髓功能衰竭引起的严重贫血,出血或感染,以肺部感染最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