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在甲状软骨上缘分支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图1)。创伤性栓塞的发病率以颈内动脉较高。因颈内动脉主要为脑和视器供给血液,故栓塞后果较严重。颈内动脉栓塞可发生于其颈段、岩骨段、海绵窦段或床突上段。据70例的分析,发生于颈段者占85%,岩骨段占10%。颈内动脉栓塞多发生在颈部挫伤后,患者可有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病征,此为颈内动脉栓塞的特征。解除血管痉挛和抗凝血治疗,可控制血栓发展。必要时行颈内动脉取栓手术。
1.直接损伤动脉 颈部挫伤可直接挤压颈动脉管壁。口腔及口咽腔内的钝挫伤亦可经扁桃体周围组织影响颈动脉管壁。
2.动脉突然遭受牵拉 受挫伤时,颈部过度后伸或扭转,或外力使脑组织移位,则上端固定于海绵窦的颈内动脉突然受到牵拉。颈部剧烈扭转时,也使颈内动脉撞击于颈椎横突上,致动脉管壁受到挫伤。
3.颅颈外伤和颅底骨折 颈内动脉多在岩骨骨管内遭受挫伤。
4.颈动脉原有粥样硬化病变 挫伤后,粥样硬化块易脱落发生栓塞。
常见症状:血肿形成、一过性脑缺血、颈部有擦伤痕迹或肿胀、四肢瘫痪、偏瘫、微血栓形成、眩晕、晕厥、昏迷、意识朦胧状态
1.颈部血肿 颈动脉挫伤后,在颈上三角,颈前三角区可有血肿形成。
2.Horner综合征 常先于其他神经系统的病症而出现,系伤及颈内动脉邻近的上颈交感链和第1颈神经节所致。
3.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 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血栓形成所发生的大脑缺血性发作的机制相同。
4.有中间清醒期 从受伤到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病征之间有一个清醒的间隔期。这是颈动脉挫伤的一个特征。因血管挫伤后,从血栓形成到完全阻塞动脉管腔,而出现神经系统病变,需有一个过程,时间从数小时至2周不等,平均为24h。
5.肢体瘫痪或偏瘫 因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使大脑缺血软化,常出现单瘫或偏瘫,但患者神智清楚。
6.面动脉或颞浅动脉搏动消失 如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已有栓塞,触诊面动脉或颞浅动脉,其搏动消失。
检查项目:颈动脉彩超、颈动脉搏动检查、脑多普勒超声(TCD)、眼科检查
1.颈动脉造影 可见血管呈带捆形或圆锥形变狭,此为颈外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的典型表现。血管呈带捆形或圆锥形变狭窄。
2.视网膜动脉压力测定。
3.经颅多普勒(TCD)检查 ,对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4.手指触诊面动脉或颞浅动脉搏动消失,提示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已有栓塞,但诊断意义有限。
与外伤后硬脑膜外血肿或硬脑膜下血肿相鉴别,其特征为外伤后首先有意识障碍,后出现单瘫或偏瘫及其他颅内压升高症状。颈部无血肿,颈内外动脉搏动存在。但颅脑外伤与颈部挫伤常合并存在,颈动脉造影术可资鉴别。硬脑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有头部遭受外力直接打击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头伤后发生短暂昏迷,醒后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再次发生昏迷,并有脑疝表现。
颈动脉创伤性栓塞如果使动脉完全堵塞,而脑的侧支循环不足,可出现急性脑梗死、弥漫性脑水肿,重者颈内动脉栓塞完全可能出现大块脑梗死,出现症状逐渐恶化、头痛、呕吐加重,躁动不安,嗜睡甚至昏迷等症状。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脉搏与呼吸减慢,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1、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发生外伤或车祸等,损伤一旦发生,应本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2、合理饮食,饮食总热量不应过高,不吸烟、不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粘度高的患者,平时应积极治疗。
治疗原则为解除血管痉挛,防止血栓形成,制止血栓扩展,维持最大的侧支循环。
1.解痉 应用解痉药物,如妥拉唑啉(妥拉苏林)(Tolazoline)等。亦可行上颈交感神经封闭或交感神经切断术。
2.抗凝血 为防止血栓形成,可酌情使用抗凝剂,如肝素等,但疑有颅内出血,则禁忌用此药。
3.头部制动 患者须绝对卧床休息,并限制头部运动。
4.取栓 若颈内动脉内血栓呈进行性发展,预示将出现颅内严重病变。故有学者主张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取出血栓,修复血管,可能比消极等待或保守治疗效果为好;但亦有学者认为手术治疗并不能改善其预后,且手术后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并不低,仍主张非手术疗法。
1.忌烟,香烟中的尼古丁,能刺激心脏和血管,使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2.少食动物脂肪、不食动物内脏等。
3.少吃甜食,吃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少吃动物性蛋白。
4.避免食用有刺激性的食品,如辛辣调味品。
5.注意适当的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
6.多休息,避免熬夜,避免劳累,避免情绪变化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