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赛纳森林病于1957年被认识,当时印度卡纳他卡州希茂哥地区的森林野猴中存在着一种致死的动物流行病,此病和生活在森林边缘村民中的疾病暴发有关。因而有“猴病”之称。后来在夸赛纳分离到此病毒而得名。
(一)发病原因
夸赛纳森林病病毒属于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其抗原性与其他蜱媒黄病毒,特别是远东蜱媒脑炎的病毒,以及鄂木斯克出血热病毒相关。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取决于血管损害、血小板减少以及脑、肾、心内膜、心肌、胃和肠出血的程度。病毒主要侵犯血管和神经系统,皮肤、黏膜和内脏血管均有充血、内皮细胞受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组织充血、水肿。脑水肿可引起感觉改变。血管张力减退可导致虚脱和休克。肝脏库普弗细胞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
常见症状:肌痛、 发烧 、头痛、腹泻、淋巴结肿大、恶心、呕吐
有发热、头痛、四肢肌肉疼痛、恶心、呕吐、腹泻以及出血倾向,有口腔黏膜疹,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结合流行季节及疫源地接触即可作初步临床诊断。
检查项目:血常规、 尿常规、 中和试验
实验室检查痛鄂木斯克出血热一致,主要特点如下: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尿中可查见清蛋白及颗粒管型。脑膜受累者脑脊液中的细胞数和蛋白可升高。从急性期病人分离病毒和用病毒中和试验检测抗体对诊断有价值。
6.其他 其他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颅内高压症、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infectious polyradiculitis)和眼葡萄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