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引起侵袭性感染的真菌一直被分为原发性致病菌和机会性致病菌。原发感染发生在看来健康或有细胞介导免疫缺陷的患者;机会感染发生在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吞噬功能障碍的患者,包括代谢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原发性及机会性真菌感染。
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尿道有分泌物
本病可无症状而仅有脓尿,亦可呈典型尿路感染表现,甚至发生肾功能衰竭。存在系统性真菌感染者,常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尿路真菌病有以下几个类型:
1.肾盂肾炎型 其临床表现与细菌性肾盂肾炎相似,可表现急性或慢性,主要有2 种形式:一是多发性肾皮质脓肿;二是集合管或乳头弥散性真菌浸润,可有乳头坏死。此两种形式常同时出现,常伴真菌球形成。
2.膀胱炎型 女性多见,常继发于细菌性膀胱炎治愈后。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夜尿、尿液混浊或血尿,偶有气尿(因尿中念珠菌对尿中糖的发酵所致),有时在膀胱内可见大的真菌球、肉芽肿形成。
3.输尿管梗阻型型 由真菌球引起。真菌球移行至输尿管,可发生肾绞痛,若双侧输尿管完全梗阻则出现无尿,肾盂积液等。
4.肾乳头坏死型 临床表现同一般肾乳头坏死,由于乳头坏死脱落,IVP 可见多个不规则的小空洞。
5.瘘管型 有报道皮炎芽生菌、组织胞浆菌、新型隐球菌尿路感染可出现膀胱结肠瘘管、尿路皮肤瘘管。
检查项目:尿常规、B超、尿真菌培养
目前没有足够的资料提供一个为大家所接受的区别正常尿路真菌群和真菌感染的标准。
1.通常判断尿路真菌感染的界限是:导尿作真菌定量培养≥1万/ml菌落数,则常为真菌性尿路感染。而未经沉淀的新鲜导尿标本镜检,10个视野平均有真菌1~3个/HP者,则相当于菌落数≥1万/ml,就有诊断意义,其正确性为80%;真菌在室温时分裂繁殖很慢,其分裂期通常在5h以上,故受检尿液可放置时间较长而不会增加真菌数目。
2.Schonebeck认为,在男性的清洁中段尿标本或女性的导尿标本中,凡真菌培养阳性都意味着尿路真菌感染。念珠菌以酵母菌和真菌丝两种形式存在于尿中,有人认为真菌丝的存在意味着入侵,但仍有争议。血清抗念珠菌抗体(血清沉淀素、凝集素等)的测定有助于诊断,肾念珠菌感染的患者血清沉淀素的阳性率为83%,但有约10%的假阳性。
3.真菌尿路感染,可由血源播放,亦可由上行感染。如果感染仅局限于泌尿系统,则多为上行性,故真菌性阴道炎,肠道真菌感染者,均易伴有尿路真菌感染。
4.膀胱镜、经皮肤尿道活组织取材有助于诊断。
1、全身性感染疾病。有些尿路感染的局部症状不明显而全身急性感染症状叫突出,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疟疾、败血症、伤寒等发热性疾病。如能详细询问病史,注意尿路感染的下尿路症状及肾区叩痛,并作尿沉渣和细菌学检查,不难鉴别。
2、慢性肾盂肾炎。需与反复发作尿路感染作鉴别诊断,目前认为影像学检查发现有局灶性粗糙的肾皮质瘢痕,伴有相应的肾盏变形者,才能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否则尿路感染病史虽长,亦不能诊断为本病。本病常有一般慢性间质性肾炎表现,并有间歇的尿路感染发作病史,在尿路无复杂情况时极少发生慢性肾盂肾炎,尿路有功能性或器质性梗阻时才会发生。尿路功能性梗阻常见于膀胱-输尿管反流,而器质性者多见于肾结石等。
3、肾结核。本病尿频、尿急、尿痛更突出,一般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晨尿培养结核杆菌阳性,尿沉渣可找到抗酸杆菌,而普通细菌培养为阴性。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血清结核菌抗体测定阳性。静脉肾盂造影可发现肾结核病灶X线征,部分患者可有肺、附睾等肾外结核,可资鉴别。但要注意肾结核常可与尿路感染并存。尿路感染经抗菌药物治疗后,仍残留有尿路感染症状或尿沉渣异常者,应高度注意肾结核的可能性。
4、尿道综合征。患者虽有尿频、尿急、尿痛,但多次检查均无真性细菌尿,可资鉴别。尿道综合征分为:①感染性尿道综合征:占约75%,患者有白细胞尿,是由致病的微生物引起,如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等。②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约占25%,无白细胞尿,病原体检查亦阴性,其病因未明,有人认为可能是焦虑性精神状态所致。
1、不育:长期的尿道炎症,可并发前列腺炎等感染,使前列腺液成分发生变化,导致男性不育。
2、导致阳萎、早泄:由于疾病缠绕,各种症状和不适在后加重,或直接影响性生活的感受和质量,让患者渐渐出现一种厌恶感,导致阳萎、早泄等现象。
4、导致慢性肾衰:尿道炎最大的特点是很轻易转为慢性,严重者可引起慢性肾衰竭。
5、造成尿道狭窄、排尿困难:因尿道炎可以直接影响尿道的上皮,在感染的局部形成疤痕,而这种情况严重时可造成尿道狭窄,造成患者排尿困难。
6、引发膀胱炎、前列腺炎病症:由于隐伏于尿道内的细菌侵进前列腺、输精管、附睾及睾丸等,轻易引起膀胱炎、前列腺炎、发尿道旁脓肿、尿道瘘等并发症。
男性预防:
1.嘱患者在未治愈前避免性行为;禁酒,不吃辛辣食物,多饮水。
2.家庭中做好必要的隔离,浴巾,脸盆,浴缸,便器等分开使用,或用后消毒。
3.告诉患者什么是安全性行为,什么是危险性行为,怎样避免危险性行为。
4.鼓励使用安全套。
女性预防:
尿急时,不要延缓上厕所;口渴时,就应多喝水或其它饮料;性交后应排尿并且清洗,在大解后,应用清水加以清洗。
目前还没有治疗念珠菌性尿路感染的统一方法,现在临床采用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1.消除易感因素 这是预防和治疗真菌性尿感的最好方法,如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药、解除尿路梗阻,控制糖尿病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的疾病,尽量减少导尿及长期保留尿管等。
2.碱化尿液 因真菌在酸性尿中繁殖迅速,故应给予碳酸氢钠口服,每次1.0g,3次/d,以碱化尿液,造成抑制真菌生长的环境。
3.药物治疗 常用有效药物是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5-FC)、氟康唑、伊曲康唑。给药途径包括局部及全身应用。
(1)局部应用:对导管相关性的念珠菌性UTI,拔除导尿管换为三通管,注入两性霉素B 50mg/L冲洗膀胱,1次/d,持续7~10天;治疗的成功率在75%以上。如能同时消除其他因素,如高三酰甘油血症、皮质激素的应用、广泛抗生素的应用等其成功率会更高。 也可经尿道插管,用制霉菌素200万U/L,每6小时1次,直至尿真菌转阴。适用于膀胱真菌感染。
(2)全身应用:轻症病例可口服氟胞嘧啶(5-FC),剂量150mg/(kg·d),连服1~3个月,由于其95%由肾排出,故对肾真菌感染疗效好。也可用氟康唑(200mg/d)、伊曲康唑(400mg/d)。对于播散真菌感染的重症病例,或局灶感染持续不消退者,可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0.1mg/(kg·d)开始,渐增加至1mg/(kg·d),药液应避光缓慢地滴入,耐受性差者可酌减剂量;临床疗效差者可酌加剂量;病情严重者,每天剂量可用至60mg,病情稳定后再改用25~35mg/d。本药有损肾作用,在肾衰时,宜按肌酐清除率减量使用。在用药过程中,应每周测血肌酐和血尿素氮1次,一旦出现药物肾损害应及时停药或换药。停用抗真菌药指征:治疗过程中,应每周验尿1次,连续两次尿标本无菌或尿路造影证实充盈缺损消失时方能停止抗真菌治疗。
4.转移因子 近年来有介绍转移因子治疗真菌感染,认为有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