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出血性肾炎(即Alport综合征,AS)是一种遗传性疾病,Samuelson 1874年及Dickinson 1875年首先初步报道,文献中它被称为遗传性肾炎、遗传性进行性肾炎、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肾炎、遗传性慢性肾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神经性耳聋、眼疾和慢性肾功能不全。
Alport综合征是单基因遗传病,患者是杂合子。现代认为本病遗传存在异质性,共有3种遗传方式,即性连锁显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性连锁显性遗传(sex-linked dominant inheritance) 为本病主要遗传方式。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故遗传与性别有关。母病传子也传女,子女得病机会均等,为50%。父病不传子,却传全部女儿。如此,家系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但病情男重于女,因为女性还有一条正常的同源染色体(杂合子),而男性却无(半合子)。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学者开始该致病基因定位探索,一致发现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中段(Xq22)。但是,这是什么基因突变当时并不清楚,直至1990年Myers等才证实这突变基因是胶原Ⅳα链亚单位α5(Ⅳ)的基因,即COL4A5。但是,1993年Zhou等又在此Xq22部位上发现了胶原Ⅳα链亚单位α6(Ⅳ)的基因CoL4A6,并证实COL4A6突变亦可导致本病。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1/7~1/3家系按此方式遗传。由于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故遗传与性别无关。患病父或母亲的儿女得病机会相同,均约一半,父病能传子。患者病情轻重与性别无关,男、女病情严重度相似。
在发现本病性连锁显性遗传患者的致病基因定位后,人们一直在探索该遗传方式患者的致病基因定位。已知胶原Ⅳα链其他4个亚单位的基因均在常染色体上:α1(Ⅳ)及α2(Ⅳ)的基因COL4A1及COL4A2定位于染色体13;α3(Ⅳ)及α4(Ⅳ)的基因COL4A3及COL4A4定位于染色体2。是哪一个或哪一些基因突变致成本病发病?直至最近才证实是染色体2上的COL4A3及COL4A4。
3.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 1981年后本病才有此遗传方式的报道,现已受公认,但如此遗传的家系毕竟很少。该致病基因虽也在常染色体上,但杂合子的表现型正常,惟纯合子才显出疾病,故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常为近亲婚配的子女(父母皆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则其子女患病机会为1/4,成为表现型正常的致病基因携带者机会为1/2)。该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亦于最近查明,亦为染色体2上的COL4A3及COL4A4。
在本病的遗传上还常见下列现象:在某些显性遗传家系中,存在有本身不表现疾病却能传病给子代的致病基因携带者,这些致病基因携带者的产生与杂合子不全外显率有关,多见于女性。另外,在显性遗传家系中,虽然多数患者肾、耳、眼病变并存,但却有少数患者仅有肾炎或耳聋,造成疾病表现不一致,这种疾病表现的多样性与致病基因表现度(expressivity)不同相关。仅表现为肾炎或耳聋患者的子代又可能因致病基因表现度改变,重新使肾、耳、眼病变一并呈现。最后,少数患者疾病非遗传而来,系由基因突变引起,文献记载,在本病中这类患者占全部患者的15%~18%。
根据遗传方式和临床特征可将Alport综合征分为6型。
Alport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和过程在同一家系或不同家系之间差别较大,易于误诊和漏诊,因此应给予充分重视。
常见症状:蛋白尿、血尿、听力减退、眼缺陷、紫癜、耳聋
1.肾脏表现 奥尔波特综合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血尿,受影响的男性患者表现为持续性镜下血尿。在20岁以内,许多患者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常突然出现发作性肉眼血尿。受影响的女性实际上往往是杂合子,可能会表现出间断性血尿,10%~15%杂合子女性从未发生血尿。受影响的男孩在1岁之内就可发生血尿,并很可能一出生就发生。10岁之内仍未发生血尿的男孩就不再可能发生了。
本病男性患者常会最终发生蛋白尿。开始时只是微量蛋白尿,尿蛋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常发展至肾病综合征。高血压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尽管该综合征在10岁前可发展至肾功能衰竭,但多数患者在20~50岁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男性患者预后差,所有男性患者都会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发展的速度表现出显著的家族间的变异。一些学者观察到在同一家族内发展至肾功能衰竭的速率相当固定。这种表型的异质性过去被认为是反映了与特别基因的相关性或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现在多数认为是继发于X染色体上单一位点上突变的等位基因的异质性。同一家族内男性患者发展至肾功能衰竭的速度变异偶有报道。
家族中的女性患者预后良好,多数生存年纪较大,且仅有较轻肾脏病表现。Grunfeld等发现儿童期肉眼血尿、肾病综合征和电子显微镜下弥漫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是提示女性患者肾炎进展的特征,感觉神经性耳聋和晶体受损也提示预后不良。表现为进展性肾炎的女性患者直到晚年(50~75岁)仍保持有足够的肾功能。怀孕对轻微病变患者肾脏功能无显著影响,但可能使较严重患者肾功能加速恶化。
2.听力缺失 奥尔波特综合征患者听力丧失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常在15岁左右在男性患者发生。在患奥尔波特综合征家族的成员中,听力的损害往往伴随着肾脏损害。耳聋但不伴肾脏疾病的男性不会将奥尔波特综合征传递给子代。在早期听力缺失只有用听力测试可发现。听力双侧减少至2000~8000Hz范围。男性患者听力的缺失是进展性的,最终将波及其他频率,包括发声的频率。在女性患者,听力缺失较少且倾向于较大年龄发生。女性患者如有进行性的听力丧失预示肾脏病结局不良。
本病听觉损伤的部位是耳蜗。前庭功能亦可被损害,但无临床意义。
有报道一些奥尔波特综合征患者肾移植后听力好转,而另一些患者肾移植后听力无改变甚至恶化。尿毒症本身可使听力恶化。文献表明肾移植后听力好转的奥尔波特综合征患者都合并有其他疾病。
3.眼缺陷 眼缺陷尽管不如耳聋那么普遍,但也很常见,发生率为15%~30%。前圆锥晶状体(即晶状体的中心部分形成圆锥状突起前囊)实质上是奥尔波特综合征的特征性病变。Nielson发现所有有圆锥状晶体的患者经仔细检查后都能获得慢性肾炎和感觉神经性耳聋的证据。Atkin等观察到前圆锥状晶体限于那些快速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和耳聋的奥尔波特综合征家族。用斜照明法,可见前圆锥状晶体似乎是晶体表面中央部分呈圆锥状或球状突入前房,突起物的基底为圆形,直径为2.5~4mm。前圆锥状晶体在患者刚出生时一般没有,通常在20~30岁出现。可出现进展性晶体变形伴不断加深的近视。在出现圆锥状晶体的同时可出现晶体混浊,偶尔是由前晶体囊破裂引起。光镜和电子显微镜显示圆锥状晶体区的前晶体囊显著变薄。Streeten等在圆锥状晶体的前晶体囊中观察到许多垂直方向的断裂。
在奥尔波特综合征患者也可有许多其他的眼损害。最常见的是黄斑区色素的改变,在中央凹周围有黄色或白色的颗粒形成。一些患者,尤其是儿童,观察到的惟一异常可能是中央凹反射消失。而在其他患者中可有角膜内皮囊泡,且相当多见,提示角膜后弹性层异常。这些损害常和前圆锥状晶体并存,但也可不伴圆锥状晶体。Govan认为这些损害定位于支持视色素上皮的基底膜,并与肾小球基底膜在胶原组分上是相似的,因此推断肾脏和眼部的异常是由于突变造成了基底膜组分的改变。
4.血小板缺陷 1922年,Epstein等报道了的两个遗传性肾炎和耳聋的家族同时伴有巨血小板病,患者常在早年就表现出出血倾向,多被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而发生血尿、蛋白尿和感觉神经性耳聋,肾病呈进展性,光镜下特点与奥尔波特综合征相符。在Parsa等报道的家族中,为父向子的传递,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另有3个患者无阳性家族史,可能是由于新发生的突变所致。其中两篇报道中患者有肾活检表现为局灶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分层。
5.弥漫性平滑肌瘤病 据报道一些患奥尔波特综合征的家族同时伴有上消化道和气管支气管树的平滑肌瘤病。在这些家族中,一些女性患者表现为典型的生殖器平滑肌瘤、阴蒂肥大以及阴唇和子宫的不同改变。这些家族中的患者常发生后囊下型、双侧型白内障。
Alport综合征的诊断应包括临床-病理诊断及基因诊断两个水平,后者目前正在试用中。如果基因诊断成功,则既能检出无症状致病基因携带者(多为女性),又能作出产前诊断,在优生优育上将会发挥重大作用。
检查项目:血清化学检查、尿液分析、尿液细胞学、肾脏切片检查
血尿和蛋白尿,男性患者表现为持续性镜下血尿。开始时只是微量蛋白尿,尿蛋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常发展至肾病综合征蛋白尿。可有血小板缺陷及明显出血倾向。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可有尿素氮、肌酐增高等改变。
1.光镜 光学显微镜下肾脏病变无特异性。疾病早期肾小球病变大致正常,仅有轻度局灶节段性系膜组织增生,随病变进展,肾小球渐发展至肾小球硬化,晚期肾小球出现纤维化及球性硬化,肾间质可从炎症细胞浸润发展到纤维化,并伴肾小管萎缩。
本病在肾脏皮、髓质交界处常见间质泡沫细胞。此泡沫细胞胞质含有中性脂肪、黏多糖、胆固醇及磷脂。该病变非本病特异,但在本病出现率高,对提示本综合征仍有重要意义。
另外,有10%~25%的Alport综合征病人具有胎儿型肾小球。胎儿型肾小球也能见于非Alport综合征儿童,尤其是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婴儿,但5岁后,非Alport综合征就很难再看到这一病变。此胎儿型肾小球主要见于10岁前患儿,尤其是5岁前的婴幼儿。成人Alport综合征患者少见。
2.电镜 肾小球基底膜(GBM)的超微结构改变对本病有诊断意义,而且早于光学显微镜改变。其主要病变有3种:GBM增厚、变薄及两者相间。变薄的GBM常仅达正常厚度的1/4,多见于儿童及女性;增厚的GBM的可达正常厚度的2~5倍,其上皮侧缘常呈不规则波浪形,增厚的致密带纵向劈裂分层,相互交错成网,网眼中含有类脂颗粒,多见于成人及男性。如果增厚的GBM广泛存在,并与变薄的GBM相间出现,对本病诊断极有意义。不伴GBM增厚的纯GBM变薄更常见于良性家族性血尿即薄基底膜性肾病。有作者发现GBM增厚及破裂程度与蛋白尿程度相平行,GBM明显增厚及破裂者疾病常进展,预后差(男性患者尤其如此)。
3.免疫荧光 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多数呈阴性,提示无体液免疫参与致病。但偶尔也能见到少数肾小球毛细血管有IgM和C3沉积。免疫荧光检查还发现,Alport综合征病人的GBM缺乏Goodpasture抗原,也缺乏淀粉样蛋白P。淀粉样蛋白P存在于正常人的血浆和GBM中,Alport综合征患者GBM缺乏淀粉样蛋白P的意义尚待研究。
又有作者用Alport综合征患者肾移植后产生的抗GBM抗体或直接用抗α5(Ⅳ)抗体,去孵育酸-尿素处理的本病患者皮肤切片,结果Alport综合征男性患者的表皮基底膜完全不着色,女性患者仅节段性着色,与GBM染色结果相似,该发现在理论上提示本病患者的GBM及表皮基底膜缺乏Goodpasture综合征抗原,而在实践上有可能提供一个诊断本病的手段。
Alport综合征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家族性良性薄基底膜病(家族性良性血尿) 家族性良性薄基底膜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肉眼血尿,非进行性疾病,预后良好,不发生肾功能衰竭,无耳、眼疾患。肾活检光镜下正常,免疫荧光阴性,电镜下GBM弥漫变薄。
尽管弥漫性基底膜变薄被认为是良性家族性血尿的标志,但有一些弥漫性基底膜变薄的患者是有进行性肾功能衰竭家族史的。弥漫性肾小球基底膜变薄可能是一种奥尔波特综合征的顿挫型或是肾小球基底膜改变的早期阶段。患奥尔波特综合征的幼年儿童和成年女性常常表现为基底膜变薄,而年老的患者往往表现为明显的基底膜增厚和花篮状。Rumpelt发现肾小球基底膜在男性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花篮状程度加深,而在女性患者则仍保持薄基底膜状态。换言之,肾小球基底膜变薄不一定预示是良性的薄基底膜病,仅仅发现肾小球基底膜变薄可能会引致错误的临床病理结论。因此,当在肾活检标本发现致密层变薄时,仔细询问患者家族史,继而检查有无蛋白尿、听力障碍、眼科学异常,以鉴别奥尔波特综合征和薄基底膜病。但感觉神经性耳聋对奥尔特综合征的诊断并非必需。
2.慢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可与奥尔波特(Alport)综合征相似,但无明显家族史和耳、眼异常,肾活检可鉴别。
3.慢性小管间质肾炎 由于奥尔波特(Alport)综合征患者肾活检时光镜的主要病理表现是广泛的间质炎症和纤维化,需要和各种慢性小管间质肾炎进行鉴别,此时电镜观察成为必需。
4.甲-髌综合征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指甲发育不良及骨关节发育不全等病变,而无耳聋及眼疾。约一半病例有肾损害,肾脏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镜下血尿、水肿及高血压,病情相对良性,仅10%病例发展为肾功能衰竭。骨关节主要表现为多发性骨骼畸形,包括髌骨缺如或发育不良、指甲萎缩且纵裂缺损、眼睑下垂。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肾活检光镜及免疫荧光所见无特异性,但电镜下GBM增厚呈花斑或虫蛀状及膜内纤维丝可资鉴别。
5.其他有基底膜沉积物的疾病 电镜下基底膜沉积物可见于其他肾脏疾病,需要和奥尔波特综合征以外的其他疾病相鉴别,也应考虑是否合并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
6.其他有基底膜致密层改变的疾病 近期研究对本病肾小球基底膜改变的特异性提出质疑。在两大组非选择性的肾活检标本中,6%~15%的标本可见局灶性层状和分离的致密层,主要发生在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透明变性、IgA肾病和与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因此当考虑奥尔波特综合征诊断时,应临床联系,并对肾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弥漫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分离现象是诊断奥尔波特综合征重要依据。如发现IgM、C3、备解素、C4等在内皮下沉积,则考虑IgM肾病、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和其他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
遗传性肾炎家族中,患者常并发许多非特异性病变,如甲状腺疾病、IgA缺乏、球后视神经炎、升主动脉瘤、肛门直肠畸形、精神病和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
应注意避免感染、劳累及妊娠,还应禁用肾毒性药物以预防本病发生。
Alport综合征为基因病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但应予避免感染、劳累及妊娠,还应禁用肾毒性药物。如果患者已有高血压,亦应积极控制高血压。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时,可进行透析或肾移植治疗。近年来随着肾移植患者增多,发现约有10%男性患者在移植后(尤其第1年内)能出现抗GBM抗体,并发生移植肾抗GBM肾炎。所以,主张Alport综合征病人肾移植后密切追踪尿常规、肾功能及血清抗GBM抗体一年时间。若有抗GBM抗体产生及时用血浆置换、类固醇激素及环磷酰胺做强化治疗,但效疗常不佳,常需将移植肾摘除。若进行第2次肾移植后,仍有可能再发抗GBM肾炎。若前球形晶体严重妨碍视力,可考虑晶体摘除及人工晶体移入术。
1、低盐饮食:当临床症状出现血尿、蛋白尿、浮肿、高血压时,饮食中应忌多食盐。因盐吃多了,钠就要增多,使人体组织中电解质浓度增高,而钠浓度增高时,则是形成水肿的重要原因。钠可滞留水分,因此,肾病患者必须忌盐。有水肿且尿量少时,除服药外,可选择一些具有利水适用的食物。如冬瓜主治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渴。冬瓜皮煎汤代茶利水消肿作用更好。丝瓜有凉血解毒、利尿消肿的功用。
2、进食鲜鱼及大豆类制品,以补充蛋白质的不足:肾病患者不断从尿中流失蛋白质,因而必须从食物中补充。一般血浆蛋白低于正常的可增加鱼、蛋等高蛋白食物。但当血中非蛋白氮增高时,则须选食低蛋白食物。如喝一些鱼汤,因鱼的蛋白质70%在肉中。食用鱼汤不仅能补充营养,且可利水消肿。当需要补充蛋白质时,可选用鲜鲤鱼煮汤。因鲤鱼有“下水气,利小便”的功用,且富含蛋白质、钙、磷及维生素A、B等。另外,可吃些富含蛋白质的豆腐、豆浆等豆类制品。
3、民间验方冬虫夏草炖乌龟:冬虫夏草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无素,如锌、铬、锰等,又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发挥特殊的生理功能,具有具有补腰肾、降肝火、治疗腰腿痛的功效。配方:选用质地优良的福临门冬虫夏草3克,川芎5克,淫羊霍10克,肉苁蓉12克,土伏苓15克,草龟1只约300克。
做法:把全部用料洗净放入锅内,放适量清水,文火煮3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本方具有良好的补肾、活血作用,连续服用10天可取得显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