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

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头颈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慢性鼻炎是鼻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其主要特点是炎症持续三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间歇期亦不能恢复正常,且无明确的致病微生物,伴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分泌物增多,鼻黏膜肿胀或增厚等障碍。根据慢性鼻炎的病理和功能紊乱的程度,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前者是以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特征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后者是以黏膜、黏膜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曰:"鼻窒,鼻塞也。"并解释"侧卧上窍通利,下窍闭塞。"《医林绳墨》提出"伤风鼻塞"。《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指出"大都常塞者多火,暴塞者多风寒,当以此为辨。"《张氏医通》言:"暴起为寒,久郁成热。"暴起者指"伤风鼻塞","久郁"者指慢性鼻塞。

病因

  西医病因:

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可转化为慢性鼻炎。

②慢性化脓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邻近病灶的慢性炎症或影响鼻腔通气引流的因素可导致本病。

③长期应用血管收缩剂可引起药物性鼻炎,加重本病的病情。

④空气污染,鼻粘膜受到有害的化学气体、粉尘等刺激或温度、湿度的剧烈变化。

⑤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迟等。

⑥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心血管疾病等。 

中医病机:

无论是寒是热,均可伤于皮毛,损于肺气,壅塞鼻窍。慢性肥厚性鼻炎系由肺气郁结,壅塞鼻窍,日久不散,致气血瘀滞,湿浊凝结而成。

病理:

慢性单纯性鼻炎的粘膜下血管失去收缩能力,呈慢性扩张状态,血管和腺体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增多,腺体分泌增强,但病理改变为可逆性,当发展为慢性肥厚性鼻炎时则成为不可逆性,发生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鼻粘膜下血管长期扩张,管壁成纤维细胞增生、粘膜肥厚、结缔组织增加、有时伴骨膜增殖和骨质增生。这些病变以下鼻甲最显著,常呈结节样或桑椹状。

病理生理:

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与慢性炎症所致血管的舒缩障碍有关,鼻粘膜长期处于慢性充血状态,尤以下鼻甲的海绵体改变更为明显。

症状

  常见症状:鼻塞流涕、夜间遇冷时加剧、头痛、头昏、失眠及精神萎靡、听力下降

  1.慢性单纯性鼻炎

  (1)鼻塞特点为:①间歇性:白天、夏季、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而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②交替性:侧卧时下侧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较好,当转向另一侧卧位时,另一侧鼻腔又出现鼻塞。

  (2)多为半透明的黏液性鼻涕,继发感染后可有脓涕。鼻涕可向后经后鼻孔流入咽喉部,引起咽喉不适、多“痰”及咳嗽等症状。小儿患者由于鼻涕长期刺激鼻前庭及上唇,可出现鼻前庭炎及湿疹。

  (3)由于鼻塞,可有间断嗅觉减退、头痛不适及说话时鼻音等。

  2.慢性肥厚性鼻炎

  (1)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有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鼻涕不多,为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

  (2)肥大的下鼻甲后端如压迫咽鼓管咽口,可出现耳鸣及听力下降。

  (3)由于长时间的张口呼吸以及鼻腔分泌物的刺激,易发生慢性咽喉炎。

  (4)多伴有头痛、头昏、失眠及精神萎靡等症状。

检查

  检查项目:鼻镜检查及鼻粘膜对麻黄素等血管收缩剂的反应

  1.慢性单纯性鼻炎

  (1)体征鼻黏膜肿胀,表面光滑,以下鼻甲最为明显,鼻甲柔软,富有弹性,用探针轻压成凹陷,移开后立即恢复。

  (2)辅助检查鼻黏膜对血管收缩剂敏感,滴用后下鼻甲肿胀可在3~5分钟内消退。鼻腔内有较粘稠的黏液性分泌物,多聚集于鼻底、总鼻道或下鼻道。

  2.慢性肥厚性鼻炎

  (1)体征长时间炎症可导致鼻黏膜增生、肥厚,成暗红色或淡紫色。下鼻甲黏膜肥厚,下鼻甲骨亦可肥大,下鼻甲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葚状。探针轻压下鼻甲有硬实感并且不易出现凹陷,或凹陷出现但不易恢复。

  (2)辅助检查对血管收缩剂反应差,鼻黏膜不收缩或收缩甚微。有时鼻底或下鼻道可见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

鉴别

  中医诊断:

 1.外感风寒

  证候:鼻塞,鼻痒,喷嚏流涕,鼻肌膜肿胀色淡,鼻腔有水样涕。伴有咳嗽,周身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析:风寒束肺,肺津不布,则鼻痒,喷嚏,邪壅鼻窍则鼻塞声重。风寒犯肺则咳嗽,痰稀,周身不适,舌脉属外感风寒象。

  2.外感风热

  证候:鼻息气热,鼻塞,流浊涕。全身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咽痛,咳嗽痰稠,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析:外感风热或邪郁化热,上扰鼻窍,鼻息气热。风热犯肺,邪滞咽喉,故咳嗽咯痰,咽干咽痛,热扰头面,故头痛发热。苔脉属外感风热象。

  3.肺脾气虚,邪滞鼻窍

  证候: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侧卧上窍通,下窍塞,涕粘稀,鼻内肌膜肿胀色淡。肺气虚者,咳嗽痰稀,舌质淡红,苔白薄,脉缓。脾气虚者见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或稍厚。

  辨析:肺脾气虚,鼻窍失于充营,寒湿浊邪滞留鼻窍,见下鼻甲肿大;气虚则遇冷重,遇热轻。阳气盛则症状轻,阴气盛则症状重,故鼻塞夜间较重。肺虚则不布津,肺气上逆则咳嗽;脾失运化则纳呆便溏。

  4.邪毒久留,气滞血瘀

  证候:持续性鼻塞,嗅觉迟钝,鼻音重浊或兼有耳鸣重听,鼻内肌膜肿胀,硬实,下鼻甲呈桑堪样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辨析:邪毒久留鼻窍,阻于鼻窍脉络,呈持续性鼻塞;邪浊蒙蔽清窍,则耳鸣不适。舌、脉象皆为气血郁滞表现。

1.慢性单纯性鼻

  (1)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少许粘液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

  (2)下鼻甲粘膜肿胀,表面光滑湿润,呈暗红色,粘膜柔软,富有弹性,用探针压迫可出现凹陷,移开后立即恢复原状。外用麻黄素液后,粘膜收缩好。

  2.慢性肥厚性鼻炎

  (1)鼻塞多为持续性,分泌物粘稠,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较重。

  (2)鼻粘膜呈淡红色或暗红色,粘膜及鼻甲骨肥大,表面呈结节状或桑椹状肥厚,用探针触压不易出现凹陷,即使有凹陷亦难立即恢复。用麻黄素液后粘膜不易收缩。

  (3)后鼻镜检查有下鼻甲后端肥大。

中医类证鉴别:

1.鼻鼽:以突起鼻痒,喷嚏频频,清涕量多如水为特征,而不是以鼻塞为主症。 2.鼻槁:自觉鼻内干燥为主要表现,涕少痂多或夹血丝,鼻甲萎缩,鼻腔空阔,鼻气腥臭。 3.鼻渊:以鼻流浊涕量多,头晕胀闷,鼻道有脓涕为主要表现,鼻窦CX线片、CT扫描可示患窦密度增高、粘膜肿胀。

并发症

  1、鼻息肉:过敏性鼻炎主要并发症之一就是鼻息肉,同时还有鼻胛息肉上的改变,这些都表现为鼻腔阻塞,下鼻胛肥大,可以先采取一些保守治疗。

  2、支气管哮喘:不及半数的花粉症患者和部分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发生支气管哮喘,这是由于过敏性支气管病变所致,其致敏物也与过敏性鼻炎一致,一般在鼻部,眼部症状出现后数年才有支气管哮喘,在哮喘发作之前先有持续性,久治不愈的咳嗽,这是哮喘的前驱症状,由过敏性气管炎所致,极少数患者哮喘与鼻部,眼部症状同时出现,少数小儿先有哮喘。常发现在幼儿时,数年后才出现鼻部症状,此时哮喘可能仍在发作,也可能已经没有临床表现了,支气管哮喘发作主要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并有哮鸣音;严重者伴有胸闷,憋气,不能平卧。常取端坐位或半坐位以帮助呼吸,为了排除支气管内的粘稠分泌物,患者常不停地用力咳嗽,小儿可因此而引起呕吐,当哮喘开始缓解时,常有多量白色粘痰咯出,呼吸困难随之解除,长期发作哮喘可以并发肺气肿和肺心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这种情况仅见于常年性过敏性鼻炎。

  3、中耳炎:由于肿胀或水肿的鼻粘膜与咽鼓管粘膜相连续,咽鼓管粘膜也可以发生同样病变,当咽鼓膜粘膜肿胀和水肿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咽鼓管阻塞,中耳腔积液,并出现传音性耳聋,这就是过敏性中耳炎,此病不化脓,故不会导致鼓膜穿孔和耳流脓,其致敏物与过敏性鼻炎一致,但过敏性鼻炎并发过敏性中耳炎并不常见。

  4、鼻窦炎: 由于肿胀或水肿的鼻粘膜阻塞了在中鼻道和上鼻遭的鼻窦开口所致,几乎所有过敏性鼻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过敏性鼻窦炎,受侵的鼻窦常为双侧,全鼻窦,过敏性鼻窦炎在没有继发感染前,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诊断依靠鼻窦x线摄片或cT扫描。

  5、过敏性咽喉炎:鼻变态反应可向下波及咽喉,病人出现咽喉发痒,咳嗽,轻度声嘶,严重者可出现会厌,声带粘膜水肿而发生呼吸困难,过敏性鼻炎可引发上述多种严重的并发症,故必须重视过敏性鼻炎的积极治疗,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6、过敏性鼻炎和睡眠障碍的关系:过敏性鼻炎患者常常由于炎性介质的释放和炎症细胞的活跃导致了鼻腔的充血和阻塞,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从而导致了白天学习能力,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改善鼻腔症状非常重要。

  7、儿童患鼻炎可引起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成年人患鼻炎影响工作和生活,鼻腔炎症久治不愈,有患鼻肿瘤的危险。

预防

  1.戒烟酒,注意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粉尘长期刺激。

  2.避免长期使用鼻腔减充血剂,该类药物有可能造成“药物性鼻炎”。

  3.积极治疗急性鼻炎,每遇感冒鼻塞加重,不可用力抠鼻,以免引起鼻腔感染。

  4.应注意锻炼身体,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

  5.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6.应尽量避免出入人群密集的场所,并注意戴口罩。

治疗

  西医治疗:

1.病因治疗:通过询问病史和详细检查后分析病因,清除邻近病灶,避免周围环境的致病因素和积极治疗有关的全身性疾病。

  2.应用血管收缩剂,不应过多应用,防止药物性鼻炎的发生。

  3.应用稀化粘素:使分泌物易于排出,对于流涕较多者可用异丙托品制剂喷鼻。4.粘膜下注射硬化剂如鱼肝油酸钠,甘油酒精等。5.采用冷冻疗法缩小下鼻甲。

  6.激光治疗,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或YAG激光气化下鼻甲的肥厚部分。

  7.下鼻甲粘膜下部分切除术,仅切除骨性肥大部分,保留鼻粘膜,但不适用于下鼻甲息肉样变者,后者应做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连同肥厚的粘膜一并切除。

一、辨证选方

  1.外感风寒

  治法:疏风散寒,辛温通窍。

  方药:苍耳子散(《济生方》)加减。苍耳子9g,辛夷9g,羌活9g,防风9g,藁本9g,川芎9g,白芷15g,细辛3g,升麻9g,本通6g,甘草6g。咳嗽重者加紫苑,款冬花;挟湿者加藿香,佩兰。

  2.外感风热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桑菊饮(《温病条辨》)合苍耳子散加减。菊花12g,桔梗9g,连翘9g,杏仁9g,薄荷9g,桑叶9g,苍耳子9g,白茫15g,黄芩9g,甘草9g。咽痛者加射干,马勃;涕黄带血者加生地,银花。

  3.肺脾气虚,邪滞鼻窍

  治法:温肺益气,祛风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加味。人参9g,黄茂15g,白术9g,炙甘草9g,细辛3g,白芷5g,苍耳子9g,鱼脑石15g,桔梗9g,诃子6g。

  4.脾气虚,邪滞鼻窍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党参9g,茯苓159,白术9g,淮山药30g,炒扁豆9g,莲子15g,薏苡仁30g,石菖蒲9g,苍耳子9g,陈皮9g,湿重者加泽泻,车前草;有寒象者,加荆芥、细辛。

  5.邪毒久留,气滞血瘀

  治法: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方药:当归芍药汤(广州中医学院编《中医耳鼻喉科学》)加味。当归12g,赤芍15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地龙9g,辛夷花9g,白菊花12g,薄荷9g,黄芩9g,茯苓15g,泽泻12g,白术9g,甘草6g。肺气虚者加黄芪,诃子;热重者加黄芩、贝母;头痛者加白芷,藁本,蔓荆子。

  二、其他疗法

  (一)外治

  1.滴鼻:①辛夷花滴鼻液:辛夷花100g,水煎一次余300ml,去渣,过滤,加入适量防腐剂,装瓶备用,日3次,每次1~2滴。(《中医耳鼻喉科学》广州中医学院编)。②复方鹅芩滴鼻液:鹅不食草90g,黄芩90g,金银花90g,辛夷90g,白芷90g,川芎60g,细辛45g,甘油300ml,配制成1000ml液体,瓶装滴鼻(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6(6):305)

  2.碧云散吹鼻:每日3~4次。碧云散(《医宗金鉴》):鹅不食草、川芎、细辛、辛夷花、青黛共研细未。

  3.下鼻甲注射:①毛冬青注射液行下鼻甲粘膜下注射,每侧2ml,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中医耳鼻喉科学》山东中医学院编)②复方红花注射液:红花,当归、赤芍、辛夷,配制成每ml含1g的注射液,于下鼻甲粘膜下每侧注入1ml,每周2次,2~16次为一疗程(辽宁医学杂志,1993;7(4):213)。③下鼻甲表面粘膜麻醉后注入1.5~3.0ml中药消痔灵,一周后见下鼻甲硬化缩小,效果较差者可重复注射一次。

中药治疗:

1.银翘解毒冲剂:每次1~2袋冲服,每日3次。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作用。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之证。

  2.板蓝根冲剂:每包10g,每次1~2包冲服,每日2次。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及抗病毒之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鼻炎。

  3.千柏鼻炎片:每次3~4片,每日3次服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功效。

  4.藿胆丸:每次3~6g,每日2次服。具有清风热,通鼻窍作用,用于风热上扰引起的鼻塞,时流浊涕者。

  5.鼻炎康:每次4片,日3次。具有清热解毒,宣肺通窍,消肿止痛之功效。

  6.鼻渊舒口服液:每次10ml口服,每日2~3次,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排脓,止痛消肿,通鼻窍之作用。用于急慢性鼻炎及鼻窦炎等。

1.体针:主穴:迎香、印堂、鼻通。配穴风池、合谷、攒竹。每次选2~3穴,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

  2.耳针:①取内鼻、外鼻、肺、肾上腺、每次取穴2~3个,留针或压豆。(《中医耳鼻喉科学》山东中医学院编)。②取耳穴内鼻、外鼻、肺及额4穴,用胶布压王不留行籽于穴位加压,嘱其每日自行按压3~5次,以感微痛为度。(《诊籍续焰》第834页)。③取耳穴内鼻、肺、神门、鼻眼眶点、额等穴,用胶布压王不留行籽于穴位加压,每3天换药1次,平日每2~3小时自行按压穴位1次;另外,用中药粉喷鼻,每日喷鼻1次,每次喷药0.05g,10天为一疗程,中药粉的成份有辛夷、苍耳子、白芷、细辛,薄荷及黄芩等。(吉林中医药1994;2:25)

  3.穴位封闭:取迎香,每侧注入当归注射液0.05ml,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常于鼻周穴位作按摩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慢性鼻炎,在我国耳鼻咽喉科临床实践中很早就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于急性鼻炎,无论采取中医或西医治疗均易凑效,但中西医结合治疗见效更快;对于慢性鼻炎,尤其是肥厚性鼻炎或药物性鼻炎,以及慢性单纯性鼻炎合并慢性鼻窦炎者,中医药治疗显得更加重要。

  1.急性鼻炎应以中成药为主如各种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加服解热镇痛药和抗组织胺药,维生素C等则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或者辩证施治采用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方药,见效更快。

  2.慢性单纯性鼻炎主张采用减充血药与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配合治疗,或辨证选方治疗。

  3.除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外,进行针灸包括耳针治疗。

  4.下鼻甲注射硬化剂、激光、冷冻或手术治疗并加服中药。

  5.西药穴位封闭或采用中药注射剂行下鼻甲注射都是中西结合的新途径,在临床应用中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饮食

  1、川芎猪脑汤

  【配方】猪脑2副,川芎15克,辛夷花10克。

  【用法】猪脑洗净,剔去筋膜,将川芎,辛夷花煎水取汁,入猪脑和盐、胡椒,炖熟,分二次吃。

  2、橘红酒

  【配方】白酒500克,橘红30克。

  【用祛】橘红浸入白酒中,封固1个月。每晚睡前服一小盅(约20毫升)。【功效】行气活络通窍。

  3、桃仁粥

  【配方】桃仁10克,当归6克,粳米50克。

  【用法】桃仁去皮尖研碎,当归煎水取汁,与粳米一起如常法煮粥,一次食。

  4、枣泥豆包

  【配方】大枣(去核)250克,白扁豆1000克,面粉1000克。

  【用法】扁豆水煮,至软时加入去核之大枣再煮,至水将尽豆能捣碎时离火,趁热将扁豆、大枣作成泥状,作陷;面粉和好发酵,发好后加适量苏打或碱揉匀,擀皮,包进扁豆枣泥,做成豆色(大小不拘)蒸熟,作主食。【功效】健脾利湿,养胃利窍。

  5、黄芪鸡

  【配方】生黄芪120克,母鸡1只(约750~1000克),芫荽20克,佐料适量。

  【用法】母鸡会毛,净膛,将黄芪纳入鸡腹中缝合,放锅中,锅中加水井葱、姜等佐料,放火上炖,将熟时放入芫荽,做正餐主菜食之。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