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

就诊科室:
血液内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当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中并且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新生儿败血症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进展迅速,病情险恶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

病因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未成熟,免疫功能较差,极易发生感染,发生感染后很难局限而导致全身广泛炎性反应,病情进展较快。常见病原体为细菌,但也可为霉菌、病毒或原虫等其他病原体。 

症状

  常见症状:精神萎靡、呼吸窘迫综合症、发烧、黄疸、肝脾肿大、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腹胀、呕吐、腹泻、瘀斑、皮肤瘀点

  1.体温改变 多数足月儿表现为发热;而早产儿与未成熟儿则主要表现为体温不升,少数新生儿可出现体温不稳定。

  2.黄疸 表现黄疸过重、消退延迟或在消退后再出现,以及黄疸原因无法解释。

  3.肝脾肿大 由于炎症反应与脏器的受累而先后出现。

  4.激惹与四肢肌张力改变 部分新生儿可出现兴奋-激惹症状,也有部分早产儿可表现四肢肌张力减退。

 

检查

  检查项目: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甘油复红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马尿酸钠水解试验、凝固酶试验、血常规、血涂片、中段尿细菌培养计数、胸部平片、胸部透视、血液及骨髓细菌培养、异型中性粒细胞

  【实验室检查】

  一旦考虑败血症,应尽可能在全身抗生素应用前做实验室检查。

  1.非特异性检查

  (1)周围血象:新生儿周围血象的白细胞总数波动很大,白细胞总数可高可低,因此只有在明显增高(>20×109/L)并出现杆状核细胞≥20%时才具有诊断意义;而白细胞总数减少(<5×109/L)伴杆状核细胞增多则意义更大,有核左移和中毒颗粒。贫血和BPC总数减少(<50×109/L)也提示败血症的可能性。

  (2)血沉:血沉加快。

  (3)急相反应物:包括C-反应蛋白(CRP)定量法>8~10µg/ml时,有助于诊断,反映炎性反应的存在。触珠蛋白、a1-酸性糖蛋白增高。

  2.病原菌检查

  (1)血培养:血培养和病灶分泌物培养查到同一细菌,更具有临床意义。细菌培养应同时作药敏,以指导治疗。多部位采血与多次血培养有助于提高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应用特异性抗生素中和血培养瓶贮血增敏,也能有效提高阳性率。

  (2)涂片及其他部位细菌培养:

  ①直接涂片找细菌:出生后感染可取脐分泌物等直接涂片找到细菌。如疑有宫内感染,于出生后1h内取外耳道内液体或胃液作涂片找细菌,若阳性表示宫内羊水被污染,但小婴儿不一定发病。

  ②尿液以及脑脊液细菌培养:可用耻骨联合上穿刺法取尿液做细菌培养,以及脑脊液做细菌培养,如细菌培养结果与血培养结果一致,对诊断最具可靠性。

  (3)血棕黄层涂片:细菌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后,可在涂片染色后检出。

  3.其他血清学诊断

  (1)检测细菌学的特异抗体:用对流免疫电泳和乳胶凝集试验,检测细菌学的特异抗体,包括特殊细菌的单克隆抗体对细菌抗原的检测。

  (2)早期诊断指标:最近国内外已有人研究提出细胞间黏附分子(cICAM-1)增高,纤维结合蛋白(Fn)下降,NO水平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增高均可作为其早期诊断的指标。

  【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在有呼吸系统症状的患儿均应进行,主要表现为肺部浸润性改变、胸腔积液、肠壁囊样积气症以及腹腔游离气体。

  2.头颅B超和CT的检查 可以帮助诊断脑室炎、脑脓肿等诊断。

  3.放射性核素脑扫描 对多发性脑脓肿有价值。

  4.磁共振(MRI) 对多房性及多发性小脓肿价值较大。

鉴别

  1.颅内出血、窒息 败血症有呼吸暂停、震颤、抽搐、前囟凸出、表示有神经系统侵犯时,尤其是初生1周内患儿,应与颅内出血、窒息等鉴别。后者发病早,多在生后1、2天内起病,有产伤史。有神经系统先天畸形并发脑膜炎时,也应与败血症鉴别。

  2.呼吸道疾病 败血症早期症状可有呼吸困难、急促、发绀等,应与气胸、肺炎、未成熟儿原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膨胀不全等鉴别,必要时可摄胸部X线片以协助诊断。

  3.消化道疾病 腹胀、呕吐、大便次数多或减少,是肠道原发病的表现,也可在败血症时出现,应分析各症状的发展和因果关系。对肠菌类引起的败血症应提高警惕。

  4.血液病 新生儿溶血病、红细胞酶的缺乏也可表现黄疸、贫血、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但严重的溶血性贫血并无感染征,可与败血症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鉴别。新生儿出血症须与败血症并发出血者鉴别,前者无感染灶,输血和维生素K治疗可获痊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先天性白血病应与败血症鉴别,可由血常规检查协助诊断。

  5.新生儿肝炎 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皮肤黄染明显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轻,故常常误诊。新生儿败血症出现黄疸的机制除细菌毒素引起的溶血外,与肝细胞的损伤、肝脏排泄胆汁障碍及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胆红素在肝脏结合过程受到抑制有关。所以部分患儿血中转氨酶及直接胆红素升高,临床常误诊为肝炎综合征而延误治疗。

  患儿无肝炎接触史,与其母HBsAg全部阴性。实验室检测,多数患儿白细胞数增高,选用抗生素治疗症状迅速好转。同时有局部感染灶更是诊断败血症的重要线索。而没有明显感染灶的新生儿败血症惟一依据是血培养。因此当患儿出现原因不明的黄疸时,应想到败血症的可能并早期采血做细菌培养。如果一次血培养阴性而又高度怀疑败血症时,应反复做血或感染灶的渗出物的细菌培养以提高阳性率。

  6.其他感染 单纯疱疹、巨细胞包涵体病、柯萨奇病毒感染等均可在新生儿期发生,其症状与败血症相似。单纯疮疹病毒感染,半数可无疱疹,只有全身症状。柯萨奇病毒可引起发热、厌食、呕吐、苍白、发绀、呼吸困难、肝大、黄疸、出血等,主要表现为心肌炎和脑膜炎,多在初生2周内发病。另外,弓形虫病、球状孢子菌病、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等少见病,有时也应与败血症鉴别。

并发症

  1.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败血症最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有时神经系统症状并不明显,但已并发此症。因此要提高警惕,及早作脑脊液检查。

  2.肺炎或肺脓肿 其次易发生肺炎或肺脓肿,出现呼吸系统症状。

  3.迁移性病灶 如蜂窝组织炎、骨髓炎,肾盂肾炎也偶可发生。

  4.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s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感染扩散的严重结果往往为MODS。

预防

  1.做好围生期保健 对孕妇定期作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对有感染与发热的母亲应用广谱、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对有窒息的新生儿的复苏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2.对高危儿加强监测 可能发生败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严密监测。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

  3.做好皮肤、黏膜护理 应特别注意保持口腔、皮肤、黏膜、脐部的清洁,避免感染或损伤。不要挑“马牙”,割“口腔脂肪垫”,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并应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治疗

1.抗生素治疗

  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用药原则:早用药,合理用药,联合用药,静脉给药。疗程足,注意药物毒副作用。

  2.处理严重并发症

  监测血氧和血气,及时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及时纠正休克,积极处理脑水肿和DIC。

  3.清除感染灶。

  4.支持疗法

  注意保温,供给足够热卡和液体。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5.免疫疗法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饮食

  新生儿不能自主饮食,需要医生针对具体的给予饮食指导。营养要保证。

  败血症患者适宜吃什么

  在饮食上要保证各种营养成分的供给,宜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含微量元素铁较多的蛋类、牛奶、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海产品等。

  抗氧化剂对败血症有很好的缓解和预防功效。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有:

  1.黄色水果

  如柑橘、芒果、柿子、杏中含有β-胡萝卜素,木瓜、西瓜、红柚中含有番茄红素。

  2.天然维生素C水果。

  红枣、猕猴桃、山楂、柑橘等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C,不仅具有正常的营养功能,防止败血症,而且是天然抗氧化剂。

  3.干果不能少。

  干果中(如核桃)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能补充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而且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

  4.红色水果好。

  5.食用水果要对症。

  体质燥热,宜吃梨、香蕉、西瓜、香瓜等偏寒性水果;体质偏寒,宜吃荔枝、龙眼、番石榴、樱桃、杏、栗子等水果;腹泻,宜吃葡萄、石榴、杨梅、苹果等具有收敛作用的水果;胃溃疡,不宜吃酸性水果;糖尿病,不宜吃含糖量高的水果等。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