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妊娠合并肝炎
妊娠合并肝炎

妊娠合并肝炎

就诊科室:
感染内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妊娠妇女肝病和黄疸的最常见原因,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0.8%-17.8%,分为甲型、乙型、 丙型、丁型 、戊型、庚型和输血传播型肝炎7个类型。

病因

  肝炎病毒依其流行病学特征,可分为两型:即传染型和血清型。由传染型病毒引起的肝炎为A型肝炎,血清型肝炎称为B型肝炎。B型肝炎表面抗原系Prince(1968)在澳大利亚发现,亦称澳大利亚抗原。而由Dane(1970)在HBsAg阳性的病人中发现的球形颗粒抗原则称为核抗原。故现知B型肝炎存在两种抗原系统。临床实践中A型肝炎已为大家所熟知,而B型肝炎多为亚临床型或隐匿型多被遗误,但其危害性较大,应引起重视。B型肝炎抗原和抗体必须依血清学检查确定,并以此检出隐性或慢性抗原携带者,即潜在传染源。但迄今为止,B型肝炎病毒尚未能培养成功,而A型肝炎病毒颗粒,则已分离成功。且知该病毒直径为27nm的RNA肠病毒。

症状

  常见症状:黄疸、右上腹痛、食欲下降、发烧

  1、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差、进食后腹胀、恶心、呕吐,没有饥饿感,厌吃油腻食物,活动后易感疲倦等。

  2、面色黯黑、黄褐无华、粗糙、唇色暗紫等。

  3、巩膜或皮肤黄染,或出现“三黄”症状。

  4、出现肝区隐痛、肝区肿大。

  5、出现蜘蛛痣和肝掌症状。

检查

  检查项目:肝功、血常规、彩超、病毒数检查

  1、血常规: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过10×109/L,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2、尿常规: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方法,同时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时以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深度黄疸或发热患者,尿中除胆红素阳性外,还可出现蛋白质、红、白细胞或管型。

  3、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①丙氨酸氨酶(ALT,曾称为谷丙氨酶GPT):是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急性肝炎时ALT明显升高,AST/ALT常小于1,黄疸出现后ALT开始下降。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LT轻度或中度升高或反复异常,AST/ALT常大于1,比值越高,则预后愈差。

  ②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曾称为谷草转氨酶GOT):此酶在心肌含量最高,依次为肝、骨骼肌、肾、胰。在肝病时血清AST升高,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当病变持久且较严重时,线粒体中AST释放入血流,其值可明显升高。急性肝炎时如果AST持续在高水平,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

  ③乳酸脱氢酶(LDH):肝病时可显著升高,但肌病时亦可升高,须配合临床加以鉴别。

  ④Y谷氨酰胎酶(Y—GT):肝炎和肝癌患者可显著升高,在胆管阻塞的情况下更明显,YGT活性变化与肝病病理改变有良好的一致性。

  ⑤胆碱酯酶:由肝细胞合成,其活性降低提示肝细胞已有较明显损伤,其值愈低,提示病情愈重。

  ⑥碱性磷酸酶(ALP或AKP):正常人血清中ALT主要来源于肝和骨组织,ALP测定主要用于肝病和骨病的临床诊断。当肝内或肝外胆汁排泄受阻时,组织表达的ALP不能排出体而回流入血,导致血清ALP活性升高。

  (2)血清蛋白:在急性肝炎时,由于白蛋白半衰期较长,约21天,以及肝脏的代偿功能,血清蛋白质和量可在正常范围内。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时出现白蛋白下降,Y球蛋白升高,白/球(A/G)比例下降甚至倒置。

  (3)胆红素: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升高,活动性肝硬化亦可升高且消退缓慢,重型肝炎常超过171vmol/L。一般情况下,肝损程度与胆红素含量呈正相关。直接胆红素在总胆红素中的比例尚可反映淤胆程度。

  (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PTA高低与肝损程度成反比,<40%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亦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敏感指标。

  (5)血氨:肝衰竭时氨的能力减退或丧失导致血氨升高,常见于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患者。

鉴别

  1.妊娠剧吐引起的肝损害。 黄疸较轻,ALT轻度升高,尿酮(+),经过治疗 酸,调整电解度,病情迅速好转,对于恶心呕吐严重的早孕反应,一定要提高警惕,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及早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查。

  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引起的肝损害。本病常有妊高症的表现,如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可伴有上腹部疼痛,黄疸较轻。妊娠结束后病情迅速缓解。

  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常发生于妊娠晚期,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起病时常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进一步发展为急性肝功能障碍,表现为凝血因子缺乏,出血倾向,低血糖,深度黄疸,肝性脑病等。

  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常有家族史,孕28周后表现全身皮肤瘙痒和轻度黄疸综合症,无消化系统症状,产后消退。

  5.药物性肝损害。妊娠期常应用的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有氯丙嗪、异丙嗪、甲巯咪唑(他巴唑)、异烟肼、利福平、磺胺类、四环素等。常有转氨酶轻度升高,不伴脾大。停药后肝功能恢复。

并发症

  1、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肝硬化的早期症状有乏力、易疲倦、体力减退、消化不良、面消瘦黝黑等,肝硬化晚期症状多半有皮肤干枯粗糙、面色灰暗黝黑、食欲减退、伴有恶心、呕吐、门静脉高压、腹水等。

  2、肝癌:死亡率仅次于胃癌、食道癌的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初期症状并不明显,晚期主要表现为肝痛、乏力、消瘦、黄疸、腹水等症状。

预防

  1)加强围生期保健 重视孕期监护,将肝功及肝炎病毒血清学抗原、抗体检测列为产前检测常规,并定期复查。对HBsAg和HBeAg阳性孕妇分娩时,应严格施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产伤及新生儿损伤、羊水吸入等,以减少垂直传播。

  2)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 有效办法是注射HBIG或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我国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进行免疫接种。

  (1)主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肌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30μg,生后1个月、6个月再分别注射10μg。新生儿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良好,体内产生HBsAb,可有效保护肝脏不受HBV的感染,免疫率达75%。

  (2)被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肌内注射HBIG0.5m1,生后1个月、3个月再各肌内注射0.16ml/kg,可减少或阻止HBV进入肝脏,免疫率达71%。

  (3)联合免疫:乙型肝炎疫苗按上述方法进行,HBIG改为出生后48小时肌注0.5m1一次。在主动免疫建立之前,先获得被动免疫。使有效保护率达94%。

  3).丙型肝炎的预防 目前丙型肝炎病毒尚无特异的免疫方法。丙型肝炎以医源性传播为主。在日本经输血感染的急性肝炎中95%为丙型肝炎。减少医源性感染是预防丙型肝炎的重要环节。保护易感人群可用丙种球蛋白对人群进行被动免疫。对抗HCV阳性母亲的婴儿,在1岁前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对婴儿起保护作用。

治疗

  原则上与非孕期病毒性肝炎相同。但应警惕妊娠晚期肝功能恶化,转为重症肝炎。

  (一)一般处理肝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饮食宜清淡,对有胆汁郁积或肝昏迷患者,应限制脂肪及蛋白质的摄入,必要时静脉输液,以保证液体和热卡的补充;注意纠正水和电解质的紊乱,维持酸硷平衡;禁用对肝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如氯丙嗪、巴比妥类等。

  (二)保肝治疗给予大量维生素和葡萄糖,如维生素B1、B6、B12、C、K等。维生素C能促进肝细胞增生,改善肝功能,每日补充600mg。维生素K有促进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的合成作用,对重症患者,每日肌注维生素K110mg。三磷酸腺苷(ATP)、辅酶A和细胞色素C等,有促进肝细胞代谢的作用。血制品如新鲜血、血浆和人体白蛋白等,可以纠正血内低蛋白,改善凝血功能,起到保肝作用。对于慢性肝炎患者,亦可选用具有去脂作用的药物,如胆硷、肌醇、肝宁、肝乐和复方磷酸脂酶等。近来有人报道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剂,能抑制肝炎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对减少或消除体内病毒抗原有一定作用。剂量每次1~2mg,肌注,每周2次,2~3个月为一疗程。

  (三)重症肝炎的急救处理应由内科与产科医生共同协作处理。首先应适当控制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限制在0.5g/kg以下,给予大量葡萄糖,每日200~300g,同时给予多种维生素。为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有人主张高血糖素-胰岛素联合疗法,将高血糖素1~2mg加胰岛素4~8U,溶于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及时防止和治疗肝性昏迷非常重要。出现前驱症状或发生肝昏迷时,每日静滴谷氨酸钠或其钾盐23~46g、精氨酸25~50g,或Υ-氨酪酸2~6g,以降低血氨,改善大脑与脑干的功能。多巴胺的前体物左旋多巴,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内衍化为多巴胺,供给正常的神经传递介质,改善神经细胞的功能,促进意识障碍的恢复。一般开始以左旋多巴0.1g, 静脉滴注,以后每12小时增加0.05g,直至神志明显好转再逐渐减量。肝昏迷时间长或因肾功损害有水、钠潴留时,容易发生脑水肿。可用25%山梨醇250ml或20%甘露醇200ml,静滴,每6~8小时一次,并酌情应用皮质类激素,如地塞米松等。重症肝炎时,容易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其防治措施。

  (四)中止妊娠问题妊娠期急性病毒性肝炎是否需要终止妊娠,意见尚不一致。有的作者强调,进行中止妊娠手术可因创伤、出血等,加重肝脏负担,使病情恶化,因此主张保守观察。我们同意有些作者的看法,妊娠与病毒性肝炎之间,互有不利的影响,妊娠12周以前,应在积极治疗肝炎的同时,施行人工流产术为宜。中、晚期妊娠罹病者,手术引产危害较大,一般不宜终止妊娠。但对个别重症患者,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效,病情继续发展时,亦应考虑终止妊娠。

  (五)分娩期及产褥期的处理重点是防治出血与感染。有人主张于妊娠近预产期1周,每日肌注维生素K120mg,临产后再加用20mg静脉注射。分娩期要配好新鲜血,做好抢救休克及新生儿窒息的准备。并尽量争取阴道分娩,必要时行助产手术,缩短第二产程。产时留新生儿脐血作肝功能及抗原测定。产后要防止胎盘剥离面严重出血,及时使用宫缩剂、补液和输血。有人推荐应用催产素10~20U静滴,个别病例用至80U,维持12~24小时。如有产科指征需要剖宫产时,应在做好输血等准备下进行;若患者在肝素治疗的过程中临产而必须剖宫产时,最好停用肝素4小时后施行,以免发生难以控制的伤口渗血,造成不良后果。产后感染是促使病情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大剂量静脉滴注对肝脏影响小的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邻氯青霉素、先锋霉素和琥珀酰氯霉素等。

  (六)新生儿的处理婴儿出生后,应立即隔离护理4周。因产妇母乳内多半含有肝炎病毒,不宜哺乳。产后回奶,不宜服用雌激素,以免损害肝功能。目前有人对产妇HbsAg阳性的新生儿,肌注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免疫丙种球蛋白,对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一定效果。

饮食

  1、鸡骨草蜜枣猪肉堡:鸡骨草30克、蜜枣7。8枚、瘦猪肉100克。加水适量煎煮,食盐小量调味,去渣,喝汤吃肉,每日1剂。本方具有清湿热、解毒、退黄、扶正护肝之功效。适用于急慢性肝炎湿热明显者。

  2、泥瞅豆腐汤:鲜豆腐100克、泥瞅数条。将泥瞅放盆中养1—2日后取出,宰洗干净,切成3.3—厘米长段,与豆腐共放锅中,加水适量,煮至烂熟,吃泥锹豆腐喝汤,每日1次,每次1小碗。用于急慢性黄疽型肝炎,对转氨酶高者有降低作用。

  3、田基黄蜜枣猪肝煲:田基黄30克蜜枣7—8枚猪肝100克。将猪肝切成片,用清水适量煎煮,加食盐少量,去渣饮汤食猪肝,有清热去湿,散淤解毒,扶正护肝之功。适用于急慢性肝炎湿热证明显者。

  4、茅根猪肉:瘦猪肉250克、茅根250克,将茅根洗净放在锅中。加水煮沸,去渣,然后放入切成片的瘦猪肉,煮汤。肉煮熟后加入调味品,吃肉喝汤,每日2次,每次1小碗。适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

  5、海蛰革莽:鲜海蛰150克、饽齐250克,将海蛰洗净,革莽洗净,去皮切片,同放在砂锅中,加适量的水煎煮成汤。每日2次,每次1小杯o·—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6、四红汤:赤小豆60克、花生仁带衣30克、红枣10个、红糖2匙。先将赤小豆、花生仁洗净放入锅内,加水500毫升,用小火慢钝如分钟,再放人洗净的红枣,继续婉30分钟,至食物酥烂为止。每日l剂,服时加红糖,分早晚两次吃完。具有补益肝血、健脾利湿、清热消肿、行水解毒功效。适用于慢性歼炎。

  7、郁金清肝茶:广郁金(醋制)10克、炙甘草5克、绿茶2克、蜂蜜25克。上四味加水1000毫升,煮沸10分钟,取汁即可,每日1剂,频频饮之。具有疏肝解郁、利湿祛淤之功效。适用于肝炎、肝硬化、脂肪肝及肝癌患者服用。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