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世纪初叶,Wood-Jones(1913)即对这一类型的骨折进行了描述。至1965年,Schneider再次对其加以介绍,并命名。所谓绞刑架(Hangman)骨折系指发生于第2颈椎椎弓峡部的骨折,既往多见于被施绞刑者,故又名绞刑架骨折。这种损伤在临床上时可遇见,在民间被视为不祥之兆,因此患者常有精神方面的压力。
(一)发病原因
常由于颈部仰伸暴力造成本骨折。
(二)发病机制
此型骨折的暴力方向多来自下颌部,以致引起颈椎仰伸,颅骨可因直接撞击第1颈椎后弓,并传递至第2颈椎后弓而在第2颈椎椎弓根部形成强大的剪应力,当其超过局部骨质承载负荷时,即引起该处骨折。此时,如果仰伸暴力继续作用下去,将会相继造成颈2~3椎节前纵韧带断裂、椎间隙前方分离,以致寰椎压应力增加,并可出现骨折(图1),最终引起高位颈髓损伤,并波及生命中枢面迅速死亡,此为绞刑所发生的全过程。当然,套于颈部的绳索造成的窒息及颈动脉窦反射,是引起死亡的另一主要原因。目前,这种骨折主要见于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急刹车时的颈部过伸)及高台跳水意外,其发生机制与绞刑者所不同的是:前者在致伤过程中除头颈部的仰伸暴力外,尚伴有椎节后方的压缩暴力;后者则为分暴力。
常见症状:颈部疼痛、压痛、活动受限、吞咽不便、头颈不稳
与一般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包括颈部疼痛、压痛、活动受限、吞咽不便、头颈不稳需用双手托扶以及颈肌痉挛等。除约有15%的病例伴颈髓完全性(多见)或不全性损伤外.大多数病例无脊髓刺激或受压症状。从临床的角度来看,一般是根据椎节的稳定与否将其分为稳定型及不稳定型。下述的Ⅰ型属于稳定型,Ⅲ型为不稳定型,Ⅱ型中除少数韧带损伤较轻者外,一般亦多属不稳性型一组。
当前,绞刑架骨折仍沿用Levine和Edwards于1985年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型:
1.Ⅰ型(度) 系双侧椎弓根骨折,骨折线位于关节突关节的前方,主要引起第2颈椎椎体与后方的关节突、椎板与棘突之间的分离,二者间距约2mm左右(1~3mm)。对椎管内的脊髓组织一般不形成压力,因而少有同时伴发脊髓损伤者(图2)。
2.Ⅱ型(度) 为在前者基础上暴力进一步加大,不仅骨折呈分离状。且多伴有成角畸形;前纵韧带或后纵韧带断裂,或是二者同时断裂;颈2椎体后下缘可被后纵韧带撕脱出现撕脱性骨折。且骨折端分离程度较前者为大,一般超过3mm,或成角大于11°(图3)。
3.Ⅲ型(度) 较Ⅱ型损伤为重,如图4所示,不仅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同时断裂,且双侧关节突前方骨折的错位程度更为明显,甚至呈现椎节脱位状。此时,一般伴有椎间盘及纤维环断裂,并在颈2有三个部位的损伤:
(1)椎弓根或椎板骨折。
(2)双侧关节突半脱位或脱位。
(3)前纵韧带及后纵韧带断裂,致使颈2椎体半脱位或脱位。
1.外伤史 多为是来自下颌部朝后上方向的暴力,并可从局部皮肤擦、挫伤等情况推断。
2.临床表现 以颈部症状为主,有头颈分离感,患者喜用手托头;应注意,约有15%的病例可以有脊髓症状。
3.影像学检查 在X线侧位及斜位片上可获得清晰的影像,其常见的类型所示。对骨折线显示不清的无移位者,可加摄体层片或CT片。伴有脊髓神经症状
的病例则应行MRI检查。影像上显示骨折线在3mm以内且无成角变形者,多属稳定型;骨折线超过3mm且伴有向前或向后成角变形者,则为不稳定型。严重者,此时也可出现成角畸形。
检查项目:X线平片、CT检查、MRI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在X线侧位及斜位片上可获得清晰的影像,其常见的类型如图5所示。对骨折线显示不清的无移位者,可加摄体层片或CT片。伴有脊髓神经症状的病例则应行MRI检查。影像上显示骨折线在3mm以内且无成角变形者,多属稳定型;骨折线超过3mm且伴有向前或向后成角变形者,则为不稳定型。严重者,此时也可出现成角畸形。
时可并发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在中医学属外伤瘀血所致“腰痛”、“痿证”、“癃闭”等病证范畴。
1、绞架性骨折或外伤性枢椎椎弓骨折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宜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进胃肠消化排便的食物。
早期应该吃一些活血化瘀、行气消散的食物,比如蔬菜、豆制品、鱼汤、蛋类等。
中期可以吃一些帮助和营止痛、祛淤生新、接骨续筋的食物,如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等。
后期可多吃一些补益肝肾、补气养血、舒筋活络的食物,可以帮助骨痂生成,比如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等。
2、绞架性骨折或外伤性枢椎椎弓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盲目补充钙质。
忌不易消化食物。
忌多吃肉喝炖骨头。(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