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发性毛鞘瘤(solitary trichilemmoma)1962年由Headington和Prench首先报告。为颜面部特别是鼻和颊部发生的单发性小丘疹,直径3~8mm,无特征性临床形态。
常见症状:鼻和颊部发生的单发性小丘疹、直径3到8毫米
单发性毛鞘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为颜面部特别是鼻和颊部发生的单发性小丘疹,直径3~8mm,无特征性临床形态。大多数损害可误诊为基底细胞癌或疣。组织病理是,一个或数个小叶从表面表皮伸入真皮。有些小叶与中央含有毛发的毛囊方向一致。手术切除或电灼破坏。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检查项目:组织病理
单发性毛鞘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组织病理:一个或数个小叶从表面表皮伸入真皮。有些小叶与中央含有毛发的毛囊方向一致。其中数量不等的瘤细胞因含糖原而呈透明状。瘤小叶周围常见栅状柱状细胞和明显而增厚的基底膜带。后者与围绕正常毛囊下部的玻璃样层相似。
应该与多发性外毛根鞘瘤相鉴别,又称Cowden病,本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发生于20~40岁的成人,有面部多发性结节、口腔粘膜纤维瘤及肢体远端点状角化三联征。
诊断靠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检查,面部皮损在病理上应注意与倒置性毛囊角化病等相鉴别,面部以外皮损与寻常疣鉴别。
单发性毛鞘瘤可并发细菌感染的可能,有的症状细菌感染后可出现红肿,化脓,大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但有少数患者可有轻微瘙痒感,若有继发感染时可有疼痛等症状。
临床上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四肢厥冷及紫绀、脉细速、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等。尤其是老人、儿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疗不及时及有并发症者,可发展为败血症或者脓毒血症。
1.手术切除,将瘤体切除应该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2.中药调理
(一)风热血燥结节如豆,坚硬粗糙,色黄或红;舌红,苔薄,脉弦数。
辨证分析:风热之邪搏于肌肤,或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故结节如豆,坚硬粗糙,色黄或红;舌红、苔薄、脉弦数为风热血燥之象。
治法: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方药:治瘊方加减。咽喉疼痛者,加牛蒡于以解毒利咽;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以通腑泻下。
(二)肝郁痰凝疣起日久,质地较硬,色暗褐;伴性情烦闷易怒,胸闷不适,纳食不香;舌淡红,苔白,脉弦。
辨证分析:肝郁则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不行,凝结为痰,痰随气结,留于肌肤,故疣起日久,质地较硬,色啫褐;肝郁则性情烦闷易怒;痰凝则胸闷不适,纳食不香;舌淡红、苔白、脉弦为肝郁痰凝之象。
治法:疏肝活血,化痰软坚。
方药:治疣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