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全身乏力、并可有脑膜刺激征
常见症状: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全身乏力、并可有脑膜刺激征
常见症状: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全身乏力、并可有脑膜刺激征
庚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感染庚型肝炎病毒(HGV)引起的,传播途径已被证实为肠外途径(血源性)。易感者包括接受血液透析者以及接触血源的医务人员。此外,静脉注射毒品是另一重要途径。静脉注射毒品的患者中,血清庚型病毒性肝炎病毒RNA检出率达11.6%;怀孕妇女感染了庚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率最高可达33%。庚型肝炎的预防重点是把好输血关;早期检测,早期防治。
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脑脊液检查
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脑脊液检查
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脑脊液检查
1.通过血液、血制品、性传播及母婴垂直感染。由于与艾滋病有类似传播模式,艾滋病患者中常见GBV-C感染,GBV-C病毒携带率在14%-43%。
2.免疫系统正常的人感染GBV-C后,大多在几年的时间内能清除体内该病毒颗粒(血浆中GBV-C RNA检测不到)。有些感染者的体内病毒可以保持几十年。
3.大约2%的健康美国献血者检出了GBV-C颗粒。最高13%的美国献血者E2蛋白抗体阳性,表明早先有过感染。
常见症状:纳差、恶心、右上腹部不适、疼痛、黄疸、肝肿大、肝区压痛
关于HGV的致病性问题,目前尚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它并不致病,某些HGV标志阳性者有肝炎表现,可能是由另一种与HGV伴随存在的未知肝炎病毒所致,其理由如下:①HGV基因组无核心区,提示是一种有缺陷的病毒;②两只黑猩猩感染HGV后,曾追踪观察6年零3个月,其血清HGV持续阳性,说明发生HGV的持续性感染,但一直未出现肝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正常,肝组织学也未见炎症改变,③多数HGV携带者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正常;④乙肝和丙肝病人合并感染HGV后,病情并不加重,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与单独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者无显著差异。但一些学者则认为庚肝病毒感染可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还可能与急性重型肝炎有关。现将有关内容综合如下。
HGV感染者可能有6种转归。①病毒很快被清除,机体呈一过性隐性感染;②病毒慢性携带,但无临床症状,为正常携带状态;③出现急性肝炎表现,但很快恢复,病毒被清除,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降至正常水平;④延迟恢复,ALT有间歇性增高;⑤病情迁延,反复发作,形成慢性肝炎;⑥可能引起暴发型肝炎。
1.HGV的急性感染 据报道,大多数HGV急性感染呈亚临床型或无黄疸型,仅约59%的HGV感染显示有转氨酶的升高,其他则可能是“健康”携带者和静止期的病人。Alter等对268例急性肝炎病人的病原及临床分析发现,47例非甲~戊型肝炎病人中,13%的血中HGV RNA( ),其平均转氨酶(ALT)水平为1689U/L,总胆红素(TBil)水平为164μmol/L。Fukushima等对急性庚肝与急性甲、乙、丙型肝炎作比较发现,其在年龄、性别、AST、TBil及临床过程均无明显差异,仅ALT与丙肝有较大不同,HGV感染ALT平均为1484.7U/L,HCV感染为639.6U/L。也有报道认为,庚型肝炎临床症状轻,黄疸及ALT值较丙型肝炎低。
HGV可通过输血途径导致输血后肝炎。Feinman等分析了20例非甲~丙输血后肝炎,其中3例检测HGV RNA阳性,而此3例在输血前血清HGV RNA阴性,阳转时间是在输血后6~24周,其临床过程,除1例有轻微症状外,余2例无不适,3例均有ALT升高。随诊5年,无1例转成慢性。但1例持续5年HGV RNA阳性。
2.HGV的慢性感染 有作者认为,HGV所引起的慢性肝炎约占所有慢性肝炎的10%。在非乙非丙慢性肝炎中,HGV引起者约占16%,但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HGV的感染率却达18.75%。在一组资料中发现,慢性庚型肝炎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高,分布在53~68岁间。在这些患者中,大多数在确诊为肝硬化的一年中死亡。有学者认为,庚型肝炎的慢性化率可能低于丙型肝炎,到发生肝硬化需要较长的时间,但一旦发生肝硬化,病情进展极快。但也有学者认为,虽然HGV感染可出现慢性感染或病毒携带状态,而且非甲~戊型肝炎中HGV RNA检出率较高,但并不能由此认为HGV感染可引起慢性肝炎。Alter等对4例HGV RNA阳性的急性非甲~戊型肝炎病例随访1~9年,无1例发展为慢性肝炎。但其中3例HGV RNA持续阳性,这一结果提示这些病人为慢性HGV携带者,其急性肝炎症状与HGV感染无关。此外,另一些研究发现,HGV的检出率在ALT正常供血员与ALT异常供血员之间无明显差异。这一结果也提示HGV慢性感染并不导致肝功能损害或慢性肝炎。
3.HGV与暴发型肝炎 关于HGV引起暴发型肝炎的问题,尚有争论。一些报道在非甲~戊型暴发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检出HGV RNA,认为HGV可引起暴发型肝炎,患者临床上表现为亚急性经过,除个别患者很快发生昏迷外,多数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昏迷均经过14~19天,有持续的ALT波动及血清胆红素的增高。HGV所引起的暴发型肝炎可能与HCV所引起的暴发型肝炎有相似的临床经过。但也有一些研究提出不同的论点,他们在9例非甲~戊型暴发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未能检测到HGV RNA。以上研究结果出现的差异,一方面是由于研究的病例样本太少,另一方面可能是HGV毒株的变异所致。此外,也应考虑HGV感染并不导致暴发型肝炎的可能性。
4.HGV与HBV和HCV的重叠感染 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显示,HGV与HBV和HCV的重叠感染较为常见。Nakatsuji等,对一组病例作HGV RNA(RT-PCR法)检测,慢性乙肝患者中阳性率4.9%(4/81);急性乙肝患者阳性率14.3%(3/21);慢性丙肝患者阳性率13.3%(14/105);急性丙肝患者为13.2%(7/53)。Linnen等对欧洲72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HGV检测,阳性率9.72%(7/72);96例慢性丙肝患者阳性率18.75%(18/96)。以上结果说明,HGV与HBV和HCV的重叠感染率较高,尤其是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重叠感染率更高。3种病毒的共同传播特征有助于解释为何有较高的重叠感染率。
Tancka等分析189例经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21例(11%)重叠HGV感染,单纯感染组与重叠感染组比较,除重叠感染组更为年轻(平均年龄重叠感染组为46.6±13.0岁,单纯感染组为51.7±10.7岁)外,两组在性别、输血史、ALT水平及肝活检方面均相似,且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和HGV RNA水平也基本相同。故认为HGV感染对HCV感染在临床与病毒学消长变化方面无明显影响。Bralet等观察10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活检,其中17例(15%)同时感染HGV,用Knodell’s打分法和Metavir分级系统,对肝脏病变进行了病理组织学的半定量检查,肝炎的活性程度、纤维变性、门脉部位淋巴样集结、脂肪变性、血铁质沉着等方面,单独及重叠感染组均无明显差异。单独HC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19例(22%),双重感染者发生肝硬化4例(24%),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从而进一步说明HGV感染对肝脏疾病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目前HG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是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来检测血清中HGV RNA以及用酶联免疫试验(EIA)检测血清中抗-HGV抗体。人或动物感染庚型肝炎病毒后约1周左右,血清中可检测到HGV RNA,一般于感染3周才出现抗-HGV抗体阳性。因此,RT-PCR法可作为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国外报道EIA法与RT-PCR法的阳性符合率仅为3%~18%,不宜作为HG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但最近我国自行研制的抗-HGV EIA法与RT-PCR法的阳性符合率可高达60%,可望用于HGV感染的筛查。
Tacke等报告以HGV外壳蛋白E2重组体作为ELISA检测中的抗原,以检测血清中抗-E2。结果发现,在供血员中抗-E2。阳性率为9%,HGV RNA阳性率为25%,而所有抗-E2阳性者HGV RNA均阴性。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中抗-E2及HGV RNA阳性率分别为41%及38%,而在其注射毒品期间随抗-E2水平增加,HGV RNA呈平行下降。11例输血后肝炎患者输血后HGV RNA均阳性,而抗-E2阴性,但在随访中有4例出现抗-E2阳性,且4例中有2例最后HGV RNA阴转。作者认为,对E2的免疫反应与所测的血清HGV RNA的消失有关。因而特异性E2抗体可成为评价HGV感染康复的一个指标。但E2特异性抗体对抗HGV感染的保护作用,或者说在临床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检查项目: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目前HG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是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来检测血清中HGV RNA以及用酶联免疫试验(EIA)检测血清中抗-HGV抗体。人或动物感染庚型肝炎病毒后约1周左右,血清中可检测到HGV RNA,一般于感染3周才出现抗-HGV抗体阳性。因此,RT-PCR法可作为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国外报道EIA法与RT-PCR法的阳性符合率仅为3%~18%,不宜作为HG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但最近我国自行研制的抗-HGV EIA法与RT-PCR法的阳性符合率可高达60%,可望用于HGV感染的筛查。
须与乙肝、丙肝相鉴别。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9300万,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 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C,HC简称丙型肝炎),系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经血源性传播,临床表现有发热,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异常等。与乙型肝炎类似,但较轻,多数病例呈亚临床型,慢性化程度较为严重,也可导致暴发性肝衰竭,多见于与其他病毒合并感染者。
反复发作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 慢性肝炎:指的是多是由急性乙型肝炎、急性丙型肝炎久治不愈,病程超过半年,而转为慢性的肝炎。也有很慢性肝炎多人感染肝炎病毒后,起病隐匿,发现时已经成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传染性较强。 肝硬化(hepatic sclerosis):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临床上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症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性感染。
由于对HGV较系统研究时间尚短,且研究主要集中于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临床治疗尚需较长时间的疗效观察才能得出结论。除一般保肝治疗外,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干扰素治疗。一些学者从曾经接受干扰素α(α-IFN)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例中,发现有HGV同时感染的病例,研究结果发现,HGV的重叠感染不会影响乙肝或丙肝对α-IFN的应答,HGV感染时α-IFN的治疗一样敏感,但仅少数病人持续病毒转阴。因此今后对IFN治疗的剂量及疗程仍应进一步探讨。
饮食上选择健康的食物和饮料代替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热量的食物,多吃不同种类的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食物,减少进食肥肉和动物脂肪的情况,避免食用加工的肉类,避免抽烟喝酒。 平时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避免熬夜,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有适量的运动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