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肝胃不和

肝胃不和

就诊科室:
中医综合科消化内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肝胃不和,中医名词。 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所表现的征候。 主要表现为: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嘈杂吞酸,急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病因

  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②寒邪入侵肝胃是指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而引起胃失和降的证候。又称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以上原因均可导致扰乱肝胃正常功能,形成肝胃不和证.本证多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而引起,特殊情况下因寒邪入侵肝胃,扰乱肝胃正常功能所致。以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呃逆、嗳气为审证要点

症状

  常见症状:恶心、呕吐、胁痛、腹泻

  ①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肝失疏泄,肝胃气滞。

  ②呃逆嗳气,吞酸嘈杂──肝胃气滞,气郁化火,胃失和降。

  ③烦躁易怒--气郁化火,肝失柔顺。

  ④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气郁化火之征。

  ⑤或巅顶疼痛,遇寒则甚,得温痛减--寒邪内犯肝胃,阴寒之气循经上逆。

  ⑥或形寒肢冷--寒邪入侵肝胃,损伤阳气。

  ⑦或呕吐涎沫--寒邪内犯肝胃,损伤中阳,水津不化,气机上逆。

  ⑧或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寒邪内盛之象。

  【诊断要点】

  (1)有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或因寒邪入侵肝胃,扰乱肝胃正常功能之病理基础。

  (2)若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所致以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呃逆、嗳气为审证要点。

  (3)若因寒邪入侵肝胃所致可见形寒肢冷、巅顶疼痛、呕吐涎沫等症状。

  本证可分为肝气犯胃和寒邪侵袭肝胃二种类型。肝气犯胃者,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气机不畅,则胃脘胁肋胀问疼痛;气郁化火,胃失和降,则暧气吞酸,呃逆呕吐;肝失条达,心神不宁,则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为肝气郁而化火之象。

  寒邪侵袭肝胃者,阴寒之邪循肝经上行,则巅顶疼痛;寒邪犯胃,中阳不足,胃失和降,则呕吐涎沫;阴寒之邪内盛,阳气受损,则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弦为阴寒之象。

检查

  检查项目:舌诊、脉诊、触诊

鉴别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的肝气犯胃型当与脾胃湿热证相辨别,两者均可出现胃院胀痛,暧气吞酸,呃逆呕吐等症。但本证有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的临床表现,脾胃湿热证无这一表现。本证的寒邪侵袭肝胃型当与寒邪犯胃证相辨别,两者都有胃寒疼痛、呕吐等表现,但本证有肝寒气郁的临床表现,寒邪犯胃证则无这一症状。

  辨证注意点:抓住肝胃同病的临床特征,并注意区分寒热的不同。

治疗

  治疗法则: 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减:柴胡10克、枳壳10克、赤芍12克、甘草8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川芎10克、佛手10克、香附10克、香橼10克、白术10克。以上诸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每日1~2剂,分2~3次温服;若呕呃者可频服,或先服生姜汁。

  2.加减变化:若胃脘痛甚者,加玄胡15克、木香10克、川楝10克;若嗳气频作,加旋复花10克、沉香3克;若肝郁化热而见泛酸嘈杂者,加左金丸;若气滞血瘀而见刺痛拒按者,加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丹参30克;若气郁痰阻者,加旋复花10克、代赭石40克、生姜3片;若兼口苦,便秘者,加大黄10克、枳实10克;若气郁化火伤津之干呕,舌红少津者,加麦冬15克、太子参l5克。

  (二)外敷药物生姜、胡椒适量研末,酒调,外敷脐、腹部,适用于胃脘痛甚者。

  (三)饮食疗法

  (1)橘皮粥:橘皮切碎,同米煮粥食用。

  (2)薤白粥:薤白10克、大米50克,如常法煮粥食之。

  施治要点:

  (一)本证系肝胃同病,气机失常,故本证治疗的关键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二)由于情志异常是本证发生的重要诱因,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情志护理。

  (三)在本证的治疗中要注意兼顾脾,但应与肝气乘脾证相鉴别。

  (四)若呕吐甚者,津液耗损,要注意顾护胃阴。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