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肠病是由于溶组织阿米巴(痢疾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内,引起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结肠炎。痢疾阿米巴也是根足虫纲中最重要的致病种类,在一定条件下,并可扩延至肝、肺、脑、泌尿生殖系和其他部位,形成溃疡和脓肿。
阿米巴的致病是虫体和宿主相互作用,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侵袭力主要表现在对宿主组织的溶解性破坏作用。
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侵袭肠壁引起阿米巴病,常见的部位在盲肠,其次为直肠、乙状结肠和阑尾,横结肠和降结肠少见,有时可累及大肠全部或一部分回肠。
常见症状:腹部不适、腹胀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黏液或脓血便、痢疾样大便可增至每日10~15次或以上,伴有里急后重
阿米巴肠病潜伏期长短不一,自1~2周至数月以上不等,虽然患者早已受到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感染,仅以共栖生存,当宿主抵抗力减弱以及肠道内感染等临床上才出现症状。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以下类型:
1.无症状的带虫者
患者虽然受到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而阿米巴原虫仅作共栖存在,约有90%以上的人不产生症状而成为包囊携带者。在适当条件下即可侵袭组织,引起病变,出现症状。
2.急性非典型阿米巴肠病
发病较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可有腹部不适,仅有稀便,有时腹泻,每日数次,但缺乏典型的痢疾样粪便,大便检查可发现滋养体。
3.急性典型阿米巴肠病
起病往往缓慢,以腹痛腹泻开始,大便次数逐渐增加,每日可达10~15次之多,便时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与里急后重,后者表示病变已波及直肠。大便带血和黏液,多呈暗红色或紫红色,糊状,具有腥臭味,病情较者可为血便,或白色黏液上覆盖有少许鲜红色血液。患者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在早期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可有升高,粪便中可查到滋养体。
4.急性暴发型阿米巴肠病
起病急剧,全身营养状况差,重病容,中毒症状显著,高热,寒战、谵妄、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大便为脓血便,有恶臭,亦可呈水样或泔水样便,每日可达20次以上,伴呕吐、虚脱,有不同程度的脱水与电解质紊乱。血液检查中性粒细胞增多。易并发肠出血或甩穿孔,如不及时处理可于1~2周内因毒血症而死亡。
5.慢性迁延型阿米巴肠病
通常为急性感染的延续,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病程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不愈,在间歇期间,可以健康如常。复发常以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饮酒、受寒、疲劳等为诱因,每日腹泻3~5次,大便呈黄糊状,可查到滋养体或包囊。患者常伴有脐周或下腹部钝痛,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
检查项目:阿米巴原虫抗原和抗体、大便常规、血常规
1.粪便检查 为确诊的重要依据。典型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的腥臭,粪质较多,含血及黏液。镜检可见大量黏液成团的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有时可见活动的、吞噬红细胞的滋养体和夏-雷(Charcot-Leyden)晶体。慢性患者的成形粪便中一般只能检得包囊,可采用硫酸锌离心浮聚法或汞碘醛离心沉淀法或硅石胶态悬浮液(商品名percoll)梯度分离法浓集后,再作碘染色检查包囊,可提高其阳性检出率。粪便标本分离培养原虫,常用Robinson培养基,对亚急性或慢性病例检出率比较高,因其要求条件较高,目前尚不能作为医院诊断的常规检查。检查阿米巴原虫时,应从虫体大小、核的数量、伪足形状及运动方式等方面和其他肠道非致病性原虫,如结肠内阿米巴、哈氏内阿米巴相鉴别。必要时可将包囊或滋养体染色,根据核的结构及拟染色体、糖原泡等加以鉴别。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可将溶组织内阿米巴与迪斯帕内阿米巴相鉴别,主要包括同工酶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PCR法分析。以溶组织内阿米巴表面分子量为 260×103Gal/GalNAC凝集素作为靶抗原,以单克隆抗体检测,其在血和粪便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88%和99%,这种方法目前欧美已有试剂盒出售。PCR法可直接从DNA水平鉴别出两种内阿米巴,其中以检测编码分子量为29×103/30×103多胱氨酸抗原的基因最为特异和可行。据称可直接从粪便PCR法鉴别出两种内阿米巴。
2.血清学检查 应用阿米巴纯抗原可以作多种免疫血清学诊断试验。无症状排包囊者抗体检测为阴性,体内有侵袭性病变时才有抗体形成。检测方法有间接血凝(IHA)、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琼脂扩散法(AGD)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阿米巴痢疾阳性率可达60%~80%,这种抗体在治疗后可持续存在 2~10年,而ELISA抗体滴度在患病后几个月内即可转阴,表明一旦抗体阳性提示急性感染。另外IFA法检测一般在痊愈后半年至1年,其抗体滴度可明显下降或转阴,也可作为诊断手段。目前已应用重组抗原检测抗体,据报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0%以上。
3.核酸检测 主要提取脓液或粪便培养物、活检的肠组织及脓血便的DNA,以适当的引物进行扩增反应,目前认为按溶组织内阿米巴编码分子量为29×103/30×103多胱氨酸抗原(又称peroxiredoxin)基因设计的引物最为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X线钡剂灌肠检查:病变部有充盈缺损、痉挛及壅塞现象。
1.细菌性痢疾。
2.血吸虫病 有疫水接触史,肝脾大、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大便毛蚴孵化、直肠黏膜活检虫卵及环卵沉淀试验或循环抗原检测等阳性可资鉴别。
3.结肠癌 一般年龄较大,排便习惯改变并有不畅感。粪便变细且含血液,有渐进性腹胀。肛指检查、X线钡剂、结肠镜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4.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左侧痉挛性疼痛,内镜检查可见结肠黏膜广泛充血、水肿,溃疡多而易出血,多次病原体检查阴性,血清免疫学试验阿米巴抗体阴性,抗阿米巴诊断性治疗无效等可作出诊断。
1.肠内合并症
(1)肠出血:深溃疡可侵蚀血管引起程度不等的肠出血,有时成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大量出血少见。
(2)肠穿孔:多发生于暴发型及有深溃疡的患者,穿孔部位以盲肠、阑尾和升结肠为多见,穿孔后可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急性穿孔较少见,慢性穿孔较多,大多无剧烈的腹痛发作,穿孔发生的时间常难以确定,但全身情况逐渐恶化。X线检查可见游离气体而确诊。有时由于先形成粘连,穿孔后可形成局部脓肿,或穿入附近器官而形成内瘘。
(3)阿米巴性阑尾炎:盲肠部病变易蔓延至阑尾。临床症状与一般阑尾炎相似,但易发生穿孔。据称热带、亚热带地区因阑尾炎而手术者,发现约1/3为阿米巴感染所致。
(4)结肠肉芽肿:慢性病例由于黏膜增生,发生肉芽肿,形成大肿块,极似肿瘤,称为阿米巴瘤,极易误诊为肠癌。多见于盲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等处。
2.肠外合并症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可自肠壁静脉、淋巴管或直接蔓延,播散至肝、腹腔、肺、胸膜、心包、脑、泌尿生殖道或邻近皮肤,形成脓肿或溃疡,其中以阿米巴肝脓肿最常见。
饮水须煮沸,不吃生菜,防止饮食被污染,防止苍蝇滋生和灭蝇,检查和治疗从事饮食业的排包囊者及慢性患者,治疗期间应调换工作,平时注意饭前便后洗手等个人卫生。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输液。根据病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慢性患者应加强营养,以增强体质。
2.病原治疗
(1)甲硝咪唑(灭滴灵) 对阿米巴滋养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且较安全,适用于肠内肠外各型的阿米巴病,为目前抗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物。
(2)甲硝磺酰咪唑 是硝基咪唑类化合物的衍生物。疗效与灭滴相似或更佳。
(3)吐根碱 对组织内滋养体有有高的杀灭作用,但对肠腔内阿米巴无效。本药控制急性症状极有效,但根治率低,需要与卤化喹啉类药物等合量用药。本药毒性较大,幼儿、孕妇,有心血管及肾脏病者禁用。如需重复治疗,至少隔6周。
(4)卤化喹啉类 主要作用于肠腔内而不是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对轻型、排包囊者有效,对重型或慢性患者常与吐根碱或灭滴灵联合应用。
(5)其他 安特酰胺、巴龙霉素、安痢平,以上3药都作用于肠腔内阿米巴。
(6)中草药 鸦胆子,大蒜,白头翁。
以上各种药物除灭滴灵外,往往需要2种或2种以上药物的联合应用,方能获得较好效果。
3.并发症的治疗
在积极有效的灭滴灵或吐根碱治疗下,肠道并发症可得到缓解。暴发型患者有细菌混合感染,应加用抗生素。大量肠出血可输血。肠穿孔、腹膜炎等必须手术治疗者,应在灭滴灵和抗生素治疗下进行。
肠阿米巴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如并发肠出血、肠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以及有肝、肺、脑部转移性脓肿者,则预后较差。治疗后粪检原虫应持续6个月左右,以便及早发现可能的复发。
4.诊断性治疗
如临床上高度怀疑而经上述检查仍不能确诊时,可给予足量吐根碱注射或口服安痢平、灭滴灵等治疗,如效果明显,亦可初步作出诊断。
验方一
药物:乌梅肉20~30克,生姜5~10克,绿茶叶3~5克,红糖适量。
用法:将乌梅肉弄碎,生姜切丝。将乌梅肉、生姜、绿茶叶一同放人锅内,煮沸5分钟,拌入红糖。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主治: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的辅助治疗。
验方二
药物:翻白草(无藕)25克,甘草6克,赤芍6克。
用法:将翻白草、甘草、赤芍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取汁饮用。每日1剂,分2次服用。
主治:用于阿米巴痢疾的辅助治疗。 食疗方:
1、绿茶叶30g,开水1碗局出味,1天分2到3次服。
2、木耳5g,红糖60,加水一碗半煮熟,连渣服用,每天1次或分2次吃。
3、黄花菜30g,红糖60g,用水烫熟煮烂,每天1。次或分2次食用。
4、新鲜马齿苋60g,捣碎,加水4碗和适量红糖,煮剩3碗,每服1碗,每日3次。
简易方:
(1)鸭胆子:去壳取仁,成人每次15~20粒,每日3次;胶囊分装,饭后服。连服7~10天为一疗程。 鸭胆子对阿米巴滋养体有杀灭作用,对阿米巴痢疾的根治率为50%,症状消失为2~7天,镜检阴转为3~5天,复发率为6%左右。
(2)白头翁:取根茎每日15~30g,水煎,分3次服。7~10天为一疗程,或入煎剂用。重症另用30~50g煎成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大剂量白头翁能抑制阿米巴原虫生长,并对肠粘膜有收敛作用,所以能止痢并能止血。
(3)大蒜:紫皮大蒜,每日1枚(约6g), 10日为一疗程。10%大蒜浸出液,可作保留灌肠,适用于慢性阿米巴痢疾。
(4)石榴皮:干品60g,加水200m1,煎成100m1,过滤去渣即成60%石榴皮煎剂。成人每次20m1,每日服三次。慢性阿米巴痢疾6日为1疗程,无效时再继续服1疗程。一疗程治愈率90%。
(5)天香炉(金锦香):用30~60g,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空腹各服1次,连服3~5天,服药期间忌吃豆腐、蛋类。治阿米巴痢疾效果比较好。
(6)铁线草60g,风尾草60g、大蒜30g,水煎服。治阿米巴痢疾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