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病变或损伤,形成的局限性膨出或梭型扩张性病变。以搏动性包块为主要症状,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周围动脉瘤是指主动脉以外的动脉区域发生的动脉瘤,以股动脉和腘动脉处最为常见。
1.动脉硬化
多发生于老年人,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壁发生退行性变,难以承受压力而引起,一般多为真性动脉瘤。
2.损伤
动脉损伤、破裂后于局部形成血肿,并与动脉管腔相通,后被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形成假性动脉瘤。某些部位的慢性摩擦、挤压,也可导致动脉瘤。
3.感染
脓毒症、细菌性心内膜炎或结核时,细菌可经血液循环侵袭、破坏动脉壁,形成动脉瘤;梅毒螺旋体感染可使动脉壁中层变性、破坏,发生动脉瘤,现已少见。感染所致者,多为假性动脉瘤。
4.动脉炎性疾病
多发性大动脉炎、白塞病等,导致动脉发生非细菌性炎症,从而形成动脉瘤,多见于青年人。
5.先天性动脉中层缺陷
Marfan综合征和Ehlers-Danlos综合征,前者与胶原代谢缺陷、后者与胶原形成异常有关;多见于青年人,且伴有各自较为特殊的临床表现。
6.医源性
血管转流术后的吻合口由于感染,缝线脱落、张力降低等,可导致吻合口假性动脉瘤。动脉穿刺或行腔内治疗后,局部可形成穿刺点假性动脉瘤。
常见症状:腹部搏动性肿块、疼痛、压迫邻近脏器
1.局部搏动性包块
动脉瘤典型的表现为搏动性包块,表面光滑,可伴震颤及杂音等,压迫病变近端动脉,可使包块缩小、张力降低,震颤及杂音减弱。
2.局部疼痛
随动脉瘤逐渐扩大,局部可出现胀痛或跳痛,突然出现的疼痛或疼痛突然加重,可能是动脉瘤急性扩张,或是破裂的先兆。
3.压迫症状
动脉瘤由于其占位效应,可压迫周围神经、静脉及器官等,产生相应症状。随动脉瘤的部位、受压结构不同,症状各异。压迫神经可引起感觉、运动障碍;压迫静脉可导致回流障碍,产生肢体肿胀。
4.栓塞症状
动脉瘤瘤腔内的附壁血栓、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可导致远端动脉栓塞,急性缺血。症状随栓子大小及栓塞部位不同而异,可发生远端肢体疼痛、苍白、发凉、麻木、感觉、运动障碍及肢端坏疽等。下肢动脉瘤中,以腘动脉瘤对肢体的威胁性最大。
5.破裂症状
由于压力作用,动脉瘤不断扩大,最终可发生破裂、出血,严重时可发生休克,危及生命。
检查项目:腹主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声检查
1.一般检查
对怀疑感染性或炎症性动脉瘤者,血液化验如血常规、血培养、血沉、CRP等,可能会对诊断提供帮助。对于老年患者,应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肝、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
2.影像检查
(1)彩色多普勒超声 为无创检查方法,可区别动脉瘤与邻近其他肿物,并初步了解动脉瘤大小、部位等情况。
(2)CTA或MRA 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以CTA更为常用,可明确动脉瘤部位、大小、腔内附壁血栓及邻近器官受累情况。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为血管检查的标准方法,可显示动脉瘤大小、部位及侧支循环情况;但无法区分附壁血栓,可能低估动脉瘤的大小。
1.囊状动脉瘤:被累血管段管壁呈球状扩张,其大者直径可达15~20cm,由于血液流过时形成旋涡,因此,这种动脉瘤常并发血栓形成。
2.梭形动脉瘤:血管壁呈均匀扩张,而又朝一端逐渐均匀缩小,直至达到原来的血管直径,故呈梭形,这种动脉较少发生附壁血栓。
3.圆柱状动脉瘤:开始血管突然呈滚筒状扩张,同样又突然过渡于正常血管,可发生附壁血栓。
4.舟状动脉瘤:血管壁呈一侧性扩张,而对侧血管壁则无变化;常见于夹层动脉瘤时。
5.蜿蜒状动脉瘤:相近的血管段相继呈不对称性扩张,因此,被累血管呈蜿蜒状膨隆,大多见于血流方向一再改变的血管(如骨盆的动脉)。
动脉瘤压迫左主支气管可引致呼吸困难,穿破入肺或支气管则产生咯血,压迫左侧喉返神经则呈现声音嘶哑。
动脉瘤缓慢长大,最终穿破出血致死。而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并发血栓形成。因为一旦动脉瘤的形成机制启动,在主动脉的高速高压的血流冲击下,动脉瘤会不断增大,如果形成巨大动脉瘤而又不及时治疗,在动脉瘤的周围局部可以形成湍流,因而为血栓形成提供了病理学基础,而用力后局部撕裂可能是其促发因素。若血栓脱落则可能导致栓塞而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
改用能降低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饮食,可能有助于顶防动脉瘤的发展,了解你是否在动脉瘤的危险期,并采用适当的措施防止动脉瘤形成,特别是如果你有中风或心脏病家族史,改变你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改善你的总体健康状态,有规律的锻炼,注意你的饮食,如果吸烟请戒掉。
周围动脉瘤一经确诊,应根据其病因、部位、大小、附壁血栓等情况,综合分析后制定治疗方案。部分风险较低的患者可密切随访,观察变化,余需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有:
1.动脉瘤切除与动脉重建术
原则上应行动脉瘤切除、动脉重建。动脉重建方法包括:动脉端-端吻合术;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间置术;动脉瘤结扎、旷置,解剖外旁路术;假性动脉瘤如破口较小,可行补片修补术;或注射凝血酶将假性动脉瘤转换为血肿,并逐步吸收。
2.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为微创治疗方法,于瘤腔内植入覆膜支架,并锚定于两端正常动脉壁,从而隔绝动脉瘤并重建血供。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恢复快等优点,但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1、肿瘤手术或放、化疗后或晚期肿瘤患者食欲下降,倦怠乏力,食后腹胀等气虚证为主者。可选用:党参、白术各30克(纱布另包),茯苓、怀山药、去心莲子、苡仁米各50克,红枣15枚,糯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法:诸药加水约1000ml,煮沸后文火煮30分钟,去布包党参、白术,加糯米、白糖、适量水煲粥。
2、放化疗后或晚期肿瘤贫血、白细胞下降阳虚患者,表现为体弱气虚,畏寒肢冷,四肢无力,精神不振,面白舌淡等。可选用龟肉500克,西洋参10克,鹿茸3 克,苡米50克。制法:将龟肉洗净、切块,诸药纱布包同放入锅中,加生姜5片、清水适量共煮,水开后去浮沫,加黄酒、食用油适量等,文火煮至肉熟,调入食盐等调料。
3、手术、放化疗后贫血或、白细胞下降气血两虚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咽干口燥,动则气喘,心悸失眠等。可选用:母鸡1000克,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白术、甘草各10克,党参、茯苓各15克,生姜5片。 制法:将鸡肉洗净,切块,放砂锅中,加生姜,诸药(沙布包)及清水适量,急火煮沸后,文火炖至鸡肉烂熟,去药包,调入食盐等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