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外血肿是指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因头部遭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颅骨骨折或颅骨局部变形而造成血管损伤出血所致。
外伤史:颅盖部,特别是颞部的直接暴力伤,局部有伤痕或头皮血肿,颅骨x线摄片发现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沟;或后枕部受伤,有软组织肿胀、皮下淤血,颅骨x线撮片发现骨折线跨过横窦;皆应高度重视有硬脑膜外血肿可能。
常见症状:头皮下血肿、意识障碍、头痛、烦躁不安、瞳孔异常、恶心、呕吐、遗尿
1.大多数头部外伤后出现短暂性昏迷,多有局部头皮伤。
2.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躁动,可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失语等。
3.再次昏迷并加深,幕上血肿时,血肿侧瞳孔先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呼吸和脉搏减慢,血压升高。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大脑强直和出现病理性呼吸。
检查项目:头部X线摄片、头部CT检查、磁共振检查、脑血管造影术、ECT检查
1、头部X线摄片多能显示颅骨骨折线,对判断头颅受伤着力部位、出血来源和血肿的位置、类型有帮助。
2、头部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硬脑膜外血肿的部位、形态、数目及血肿量,能快速地对硬脑膜外血肿作出明确诊断,列入首选检查专案。
3、磁共振检查也能对硬脑膜外血肿作出明确诊断。
4、在无CT和磁共振检查条件时,只要病情允许,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术,及早明确诊断。
5、有明显局部脑的继发损害,ECT检查有助于了解局部脑的功能。
6、诱发电位可以确定有无继发脑干损害。
7、病情较重者应注意血生化检查。
1、慢性硬脑膜下积液:又称硬脑膜下水瘤,多数与外伤有关,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极为相似,甚至有作者诊断硬膜下水瘤就是引起慢性血肿的原因。鉴别主要靠CT或MRI,否则术前难以区别。
2、大脑半球占位病变:除血肿外其他尚有脑肿瘤、脑脓肿及肉芽肿等占位病变,均易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混淆。区别主要在于无头部外伤史及较为明显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确诊亦需借助于CT、MRI或脑血管造影。
3、正常颅压脑积水与脑萎缩:这两种病变彼此雷同又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相似,均有智能下降及/或精神障碍。不过上述两种病变均无颅内压增高表现,且影像学检查都有脑室扩大、脑池加宽及脑实质萎缩,为其特征。
1.大多数头部外伤后出现短暂性昏迷,多有局部头皮伤。
2.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躁动,可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失语等。
3.再次昏迷并加深,幕上血肿时,血肿侧瞳孔先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呼吸和脉搏减慢,血压升高。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大脑强直和出现病理性呼吸。
1.对头部受伤的病人要提高警惕,不管伤重伤轻,都要及时到医院诊治,一般作X线头部摄片、CT检查就可明确诊断。急性病情者应及时手术,清除血肿。
2. 本病病人如果处理得当,不伴发严重并发症,预后均较好。
治疗原则
1.血肿较小,症状较轻者可药物治疗,但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血肿较大、症状较重者立即手术治疗。
3.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
1.血肿量较少的轻症病人进行脱水治疗。
2.重症的术后病人酌情使用脱水药物和抗生素。
3.头痛者可使用颅痛定、去痛片等镇痛药物。躁动者可使用安定、苯巴比妥等镇静剂。
4.酌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不能进食者注意补充液体和支持疗法。
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
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若中风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
4.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克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
5.脑出血病人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