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鼠咬热

鼠咬热

就诊科室:
传染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鼠咬热(rat-bitefever,sodoku)系鼠类疾病,人被鼠咬而传染。   鼠咬热是小螺菌(Spirillumminus)或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moniliform)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鼠咬人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局部病灶和(或)发热性感染,则不包括在本条范围内。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致病菌为小螺菌(spirillum minus)和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us moniliformis)。前者由啮齿类动物传染,如鼠、猫、松鼠、猪等等。实验用鼠也可引起感染。后者除由上述动物传染外,还可由污染的牛奶和食物传染。

  (二)发病机制

  致病菌为小螺菌(spirillum minus)和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us moniliformis)。前者由啮齿类动物传染。可由污染的牛奶和食物传染。链杆菌型潜伏期短,一般为10天。先出现发热、寒战,2~4天后出现泛发性麻疹样皮疹,可累及掌跖。小螺菌型潜伏期较长,约1~4周。突然发生高热、寒战。叮咬部位发炎,溃疡,可发生淋巴管炎。皮损初起为红斑,多见于腹部,像玫瑰疹,扩大,呈紫红色,形成发硬的斑块。

症状

  常见症状:发炎 高热 关节疼痛 寒战 溃疡 玫瑰疹 脑膜炎 胸腔积液

检查

  检查项目:尿常规 血常规 便常规 动物实验

鉴别

两种鼠咬热病例的鉴别诊断

小螺菌病例链杆菌病例潜伏期较长(1~4周)链杆菌病例较短(7~10天之内)出现,全身症状时咬伤处可见红肿、溃疡咬伤处不再出现病态发热多间歇性多持续性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较少见多见(约50%)假阳性梅毒血清反应多见(50%)少见(15%)。

饮食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既满足营养的需要,又能增进食欲。可供给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配合甜酱菜、大头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以清淡、爽口为宜。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发霉的粮食及其制品,不吃腌制的食物,不吃病死禽畜。忌辛辣:葱、姜、蒜、辣椒、花椒、韭菜、酒、烟等; 忌腥膻:海鱼、无鳞鱼、虾、蟹、海味、羊肉、狗肉、鹿肉等;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