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痢,病名。痢疾便下白色粘冻或脓液者。古称白滞痢。临证须辨寒热。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白痢者,由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白,故为白痢也。”其症便下如冻胶或鼻涕,兼见腹痛,后重,不能食,小便清利,或手足厥冷等。由寒湿凝滞,脾阳受伤所致。治宜温中化湿,可选用当归散、除湿汤、十补汤等方。多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过敏性结肠炎等病。若症见痢下白色,粘冻多脓,腹痛,里急后重,小便赤涩者,属湿热为患。《张氏医通》卷七:“白痢初起,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及去而所下无多,才起而腹中复急,皆湿热凝滞所致。”治宜清热祛湿,用胃苓汤加木香、砂仁,或香连丸、黄芩丸等。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白痢者,由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白,故为白痢也。”其症便下如冻胶或鼻涕,兼见腹痛,后重,不能食,小便清利,或手足厥冷等。由寒湿凝滞,脾阳受伤所致。治宜温中化湿,可选用当归散、除湿汤、十补汤等方。多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过敏性结肠炎等病
常见症状:腹痛、胶冻状便、进食异常、手脚冰凉
中医辨证:
1、中医指大便中含粘液或浓而不含血液的痢疾。
2、某些幼畜的一种急性传染疾病,病原体是白痢杆菌,患病的动物粪便很稀。
现代医学:
白痢同现代医学的细菌性痢疾病症一致,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人病情迁延不愈,发展成为慢性菌痢,可以反复发作。
检查项目:便常规、粪便白细胞、粪便隐血试验(OBT)、粪便性状、粪便显微镜检查、粪细菌培养、尿常规、血常规
现代医学检查方法:
(一)血象 借助血液化验的整个结果,包括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和血小板数目等等。急性病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有中等度升高。慢性病人可有轻度贫血。 (二)粪便检查 典型痢疾粪便中无粪质,量少,呈鲜红粘冻状,无臭味。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培养可检出致病菌。如采样不当、标本搁置过久,或患者已接受抗菌治疗,则培养结果常不理想。 (三)其他检查 荧光抗体染色技术为快速检查方法之一,较细胞培养灵敏。X线钡剂检查在慢性期患者,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袋形消失、肠腔狭窄、肠粘膜增厚,或呈节段状。近年来有人以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作为菌痢的快速诊断手段,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少数患者于发病后1-2周出现关节肿痛,呈非化脓性、游走性。如同时伴发热、尿道炎、结合膜炎,则称为Reiter综合征,与感染诱发之免疫反应有关。
4.对于5岁以下的儿童,可直接导致中毒性脑炎,表现为面色青灰、高热、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立即冷盐水灌肠可见粘液脓血便即可确诊。
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食疗方:
●黄芩、黄柏、炒地榆、炒仙鹤草各15克,炒山楂、炒麦芽各30克,车前草10克,白术30克。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完。主治菌痢。
●炒白术、炒山药各30克,赤石脂20克,罂粟壳10克,车前子(包煎)15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主治菌痢。
●石榴皮、地榆各50克。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主治菌痢。
●猪苦胆一个,绿豆适量。将绿豆装入苦胆内,待胆汁浸入绿豆后倒出,阴于口服,每日两次,每次10粒。主治菌痢。
●生姜9克、鸡蛋 1枚。生姜捣碎打入鸡蛋相和蒸熟,空腹顿服,日 2次。主治痢疾初起而兼有恶寒发热表证者。
为减少肠道刺激,使肠道乇底清理休息,发病1--2天首先应禁食,必要时应从静脉补液。如症状严重禁食时间应延长,使肠道完全休息。待症状缓解后,开始进食时应给以清流,最好的食物是米汤、稀藕粉,可每日6--7次,并适当饮用盐开水。大便次数再减少可改为流食食物。除米汤藕粉之外可增加蒸蛋羹、蛋花汤、果汁、过箩菜汁、杏仁霜等。病情再进一步好转可改为低脂少渣半流。食物要易于消化吸收,忌用胀气及具有强烈刺激性调味品。可用白米粥、细挂面、薄面片、烤面包、烤馒头片和少量易消化的蛋白质食物,如鱼肉、鸡肉末等。恢复期可用少渣软饭。但在病人大便恢复正常之前暂不用粗粮、豆类及含纤维高的蔬菜和水果。如欲食用可制成菜泥、果泥、果汁等。牛奶不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