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肺栓塞和肺梗死
肺栓塞和肺梗死

肺栓塞和肺梗死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我国VD的患病率为1.1%~3.0%,年发病率在5~9/1000人。

病因

  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脑缺血缺氧等原因均可导致脑血管性痴呆。而高龄、吸烟、痴呆家族史、复发性卒中史和低血压者等易患血管性痴呆。

症状

  常见症状:脑衰弱综合征、情绪不宁、失眠、智能减退、血管性痴呆、痴呆、精神障碍、焦虑、情感失禁现象、易激惹、全头痛、头痛

  根据病因、累及的血管、病变脑组织的部位、神经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可将VD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根据起病的形式简述几种主要的类型:

  1.急性血管性痴呆

  (1)多梗死性痴呆(MID) 由多发性脑梗死累及大脑皮层或皮层下区域所引起的痴呆综合征,是VD的最常见类型。表现为反复多次突然发病的脑卒中,阶梯式加重、波动病程的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病变血管累及皮层和皮层下区域的相应症状体征。

  (2)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SID) 由单个脑梗死灶累及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皮层、皮层下功能部位所导致的痴呆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累及颞叶的下内侧、枕叶、丘脑,表现为遗忘、视觉障碍,左侧病变有经皮质感觉性失语,右侧病变空间失定向;大脑前动脉影响了额叶内侧部,表现为淡漠和执行功能障碍;大脑前、中、后动脉深穿支病变可累及丘脑和基底节而出现痴呆。表现为注意力、始动性、执行功能和记忆受损,垂直凝视麻痹、内直肌麻痹,会聚不能,构音障碍和轻偏瘫。内囊膝部受累,表现为认知功能突然改变,注意力波动,精神错乱、意志力丧失、执行功能障碍等。

  (3)分水岭梗死性痴呆 属于低灌注性血管性痴呆。影像学检查在本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表现为经皮质性失语、记忆减退、失用症和视空间功能障碍等。

  (4)出血性痴呆 脑实质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的痴呆。丘脑出血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常见。硬膜下血肿也可以导致痴呆,常见于老年人,部分患者认知障碍可以缓慢出现。

  2.亚急性或慢性血管性痴呆

  (1)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呈进行性、隐匿性病程,常有明显的假性球麻痹、步态不稳、尿失禁和锥体束受损体征等。部分患者可无明确的卒中病史。

  (2)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是一种遗传性血管病,晚期发展为血管性痴呆。

检查

  检查项目: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检查

  1.神经心理检查

  常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长谷川痴呆量表、blessed痴呆量表、日常生活功能量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等确立痴呆及其程度;Hachinski缺血量表≥7分支持VD诊断。

  2.神经影像学检查

  脑CT显示脑皮质和脑白质内多发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梗死灶,可见皮质下白质或侧脑室旁白质的广泛低密度区。脑MRI可见双侧基底节、脑皮质及白质内多发性长T1、长T2病灶,病灶周围可见脑萎缩。

鉴别

  1.阿尔采默病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缓慢,为隐袭性,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恶化。早期无自觉症状,对记忆力下降及智力缺损无认识能力,情感多表现淡漠、欣快,往往无神经系统局限性症状及体征,在疾病进展之后可出现肌萎缩、肌阵挛等,较少出现局灶症状。CT显示对称性脑沟变宽和脑室扩大,可与之鉴别。

  2.抑郁症的假性痴呆 老年抑郁患者常有类似痴呆的临床表现,如记忆力与智力水平下降,被称为假性痴呆。主要临床表现是抑郁症状,对任何事物均无兴趣,动作迟缓、少语、声低外,有自杀意念及行为。VD的早期症状也可见抑郁心境,情感脆弱及焦虑不安。应注意鉴别,防止把假性痴呆误诊为VD痴呆,延误治疗时机。

  3.痴呆与老年期生理性健忘鉴别 痴呆,无论是血管性痴呆,还是阿尔采默病性痴呆,以及其他类型的痴呆,都是脑部疾病的病理性改变。老年期的健忘是年老增龄过程中发生的生理性改变,所以,痴呆是疾病的表现,有特定的病程经过,有较为明显的起病和病程经过,如血管性痴呆呈现为阶梯性进展的特点,起病有快有慢,而阿尔采默病性痴呆,为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的病程。老年期健忘并非疾病,无病程经过可言。一般来说,随着增龄,遗忘表现也会加剧。

  4.其他

  (1)正常压力脑积水:此病的三大主征是:记忆力及智力下降、步态不稳及尿失禁。发病为亚急性、病程进展较快,CT可见脑室扩大,可予以鉴别。多数在中年发病,部分在老年期发病。与VD,特别是与Binswanger型脑病混合存在的病例,在临床上鉴别十分困难。

  (2)甲状腺功能减退:这是内分泌障碍引起的痴呆,主要表现为:主动性缺乏、意志减退、嗜睡,严重时可发生昏迷。多数伴有: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视神经萎缩、面瘫及听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检查甲状腺功能,如基础代谢率、结合血清TRH、T3及T4等的结果及应用甲状腺素治疗有显著疗效,即可以鉴别。

  其他内分泌、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痴呆状态与血管性痴呆的鉴别,在原则上与上述原则一致。总之,痴呆的发病原因通过详尽的、可靠的病史资料、各项检查结果初步确定,目前已开展的各种检查技术,如CT、MRI、PET及SPECT等,给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并发症

  患者常合并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抑郁症、精神行为异常。另外,应注意继发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褥疮等的并发症。

预防

  智力训练

  中风病人要注意智力训练,勤于动脑,以延缓大脑老化。有研究显示,常做用脑且有趣的事,可保持头脑灵敏,锻练脑细胞反应敏捷,整日无所事事的人患痴呆症的比例高;

  康复训练

  尽可能让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学习,多与社会联系,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以增进生活情趣,调剂精神生活,改善心境。对残留肢体功能不便或言语困难的病人,家属更应主动去关心、安慰和体贴,要消除他们因生活不能自理而怕给家人带来麻烦的心理负担,及时帮助他们进行肢体和语言康复训练,并告之,只有不怕困难,坚持锻炼,变消极情绪为积极因素,才能争取早日康复。

  运动锻炼

  中风病人应该加强体育锻炼,许多人都知道,运动可降低中风机率,其实,运动还可促进神经生长素的产生,预防大脑退化。实践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有利于大脑抑制功能的解除,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

  观察病变

  密切注意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当病人出现焦虑不安、行为反常,或抑郁自责、无故哭泣,甚至认为自己活着不如死了好时,应及时给予开导劝说,并求助于心理医生,以防患于未然。

  定期就诊

  脑梗塞病人要定期到医院就诊,定期进行体检,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控制血压,把血压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同时也要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

  饮食调节

  病人应戒烟、戒酒、限制进食动物性脂肪或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吃些含碘的食物、控制糖和盐的摄入,要吃富含卵磷脂的蛋黄、大豆,因为胆碱是脑神经的传递物质,是决定记忆力强弱的关键物质;而磷脂则是优良的乳化剂,是血管的清道夫,可改善、预防动脉硬化,消除脑梗塞灶。

  调节情绪

  情绪不稳定是诱发脑梗塞病人出现痴呆的重要因素之一,病人在中风后,开始对自己所患的病不甚了解,害怕受疾病痛苦的折磨,因此,家属应多与病人交谈,认真解释,通过预后良好者的例子减轻他们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正确认识病情、消除心理负担、增强生活信念,对保持病人的情绪稳定、预防痴呆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参加娱乐活动家属应创造条件,尽量多开展一些娱乐活动,以吸引病人的注意力,消除其孤独感,如玩简易的棋牌游戏、听音乐、看滑稽戏等。

  生活调节

  要合理安排病人的日常生活,培养其多种爱好和兴趣,注意智力训练。琴棋书画均能陶冶情操,延缓大脑老化。要保证病人充足睡眠,防止疲劳过度,以避免小中风的再次发生。

治疗

  脑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主要针对脑血管病。原则是增加脑血流,改善脑供血,预防脑梗死、促进脑代谢,达到改善及缓解症状、阻止恶化的目的。

  1.一般治疗 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进行文娱活动或力所能及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激动,还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整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盐饮食。加强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及理疗等。

  2.药物治疗

  (1)促进脑代谢药物:此类药物可改善认知功能,一般认为,最先改善的症状是:主动性降低、意志减退及情绪障碍。改善率可达到30%~40%,对智能的提高尚无定论。

  临床常用的药物有:

  ①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双氢麦角碱):药理作用是促进脑细胞代谢,继发地增加大脑血流量,临床观察对记忆、智能恢复有疗效。并有不同程度的稳定情绪、治疗头痛及头晕的作用,可增强适应能力及生活能力。常用量1~2mg, 3次/d,饭前服用。一般可在2个月见效,需治疗3个月。常见的副作用:体位性低血压、鼻塞及胃肠道反应。

  ②茴拉西坦(吡乙酰胺):为 γ-氨酪酸衍生物。其作用为增进脑细胞腺苷酸激酶活性,促进ATP的形成及运转、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蛋白、酯类及RNA的合成。老人常用量为 1.2~2.4g/d,分3次服用。副作用轻微,常见的有口干、食欲减退、睡眠欠佳等。吡拉西坦(脑复康注射剂)的使用减少了口服药的消化道的副作用,可肌内注射,2g/d,静脉注射可加入5%~10%葡萄糖500ml中静点, 4~12g/d,20天为1疗程。

  ③茴拉西坦(三乐喜、阿尼西坦):是新一代的吡咯烷酮类药物。它能增强神经元突触内磷脂酶活性,并能激活脑细胞内腺苷酸激酶,增加脑内ATP含量,促进大脑半球的信息传递功能,临床有促进记忆作用,对多发性梗死性痴呆有一定的疗效。常用量 0.6~1.2g/d,分3次服用。

  ④吡硫醇(pyrithioxine,脑复新):为维生素B6的衍生物。老人常用量300~600mg/d,分3次服用。副作用轻,常见的有:恶心及食欲减退。

  ⑤阿米三嗪/萝巴新(都可喜):经临床观察可改善老年人的记忆功能,并可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及PaO2,老人常用量为2片/d,分2次服用。未见明显副作用。

  ⑥石杉碱甲(huperzine A):为胆碱酯酶抑制剂。临床观察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副作用轻微的、改善记忆功能的有效药物。常用量200~400μg/d,分2~3次服用。

  ⑦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弟哥静):为3种氢化麦角碱硫酸盐等量混合制剂。能促进脑细胞的代谢、改善脑血流量,经临床观察,对焦虑、抑郁、警觉性及记忆、智力的恢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老人常用量3~6mg/d,分2~3次服用。常见的副作用与双氢麦角碱(喜得镇)相似。少数患者有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因此服用此药前应测查心电图,心率低于60次/min及以下,有传导阻滞等表现者应慎用,一般老人也应在服药2周、6周或每隔2周,定期复查心电图,出现异常者应停药。

  ⑧甲氯芬酯(氯酯醒):能促进脑细胞功能,减少脑组织中脂褐素的含量,改善老人的认知功能。老人常用量300~900mg/d,分3次服用。主要副作用有:失眠及胃部不适。

  ⑨脑蛋白水解物(脑活素)20~35ml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 1次/d,10或20次为1疗程。

  ⑩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0.25~1.0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或0.25~1.0g肌注,1~2次/d,脑出血急性期不宜用量过大,癫痫患者慎用。

  其他,如脑通、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爱维治)、银杏黄酮苷(金纳多、银杏叶提取物)等。

  (2)血管扩张药:应用此类药物的目的是增加脑血流量。常用药物有:

  ①桂利嗪(脑益嗪):扩张血管药,使脑血流量,脑氧供给量增加。适用于脑中风、脑动脉硬化症等。老人常用量3~6粒/d,分3次服用。脑出血患者应在止血后,即一般发病后10~14天之后开始服用。主要副作用有:食欲不振、恶心、腹泻、偶有头痛、目眩、嗜睡、乏力、皮肤过敏及致畸作用。孕妇应禁用。发生皮肤过敏时应立即停药。

  ②环扁桃酯(cyclandelate,抗栓丸):能改善情绪、提高注意力。起始剂量 100~300mg,3次/d,有效后减量至300~400 mg/d;老人开始用量600~900mg, 3~4次/d,口服,症状改善后应减量至 300~400mg/d。副作用有:颜面发红、皮肤发热感,胃肠反应、头痛、头沉等。

  ③长春胺(适脑脉-30):此药为长效片剂,能维持及恢复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代谢,使脑血管恢复和维持生理性扩张,增加脑血流量。适用于急性脑血管病、记忆减退、疲乏无力、视觉光感闪烁、睡眠障碍以及脑血管病引起的焦虑、抑郁及情绪不稳等。常用量1片/次,口服,2次/d,严重时1.5片/次,2次/d,1个月后症状缓解后,每天1片维持;颅内肿瘤、颅压升高、帕金森病、癫痫患者禁用,孕妇也应禁用此药。

  ④氟桂利嗪(西比灵):在缺血状态下,可抑制脑血管收缩,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保护脑组织。适应证:头晕、偏头痛、血管性头痛、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间歇性跛行。常用日量1粒。副作用不明显。

  (3)其他药物:治疗脑动脉硬化症,近年来已广泛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法。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一般剂量为25~40mg/d。对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需用肠溶片,使用量不可过大,并应短期应用。双嘧达莫(潘生丁):常与阿司匹林合用,用量为25mg/次,3次/d。抵克利得:为新型的最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剂,疗效优于阿司匹林,无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常用量为250mg/d。必须定期监测出凝血时间等实验室检查,应在进餐时服用。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常用药物还有尼莫地平,20~40mg/次,3次/d,口服。也可用尼莫地平(尼莫通)静点治疗。右旋糖酐40、川芎嗪、灯盏花以及复方丹参等静脉点滴治疗也较常用。

  (4)针对精神障碍的治疗分述如下:

  ①脑衰弱综合征及轻度认知障碍:对焦虑不安,情绪不稳定者,可选用抗焦虑药,如苯二氮卓类、劳拉西泮(罗拉)、奥沙西泮(舒宁)以及阿普唑仑(佳静安定)等,也可用氟哌噻吨/二甲胺丙烯(黛安神)等。对失眠症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长效、中效或短效的催眠药。如选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应注意短期、间断或几种药物交替应用,防止形成耐药性及依赖性。近年来,唑吡坦(思诺思)及佐匹克隆(忆梦返)的应用也有一定的疗效,也可短期服用:曲唑酮(美舒郁)在增加睡眠时数,加深睡眠程度,并用来替代苯二氮卓类的应用方面,已获得广泛的公认。

  对各种躯体不适感,如疼痛、麻木等症状,应采用病因治疗,如应用扩张脑血管药物,促进大脑细胞代谢药物,改善脑血液循环药物等等,详见血管性痴呆的药物治疗。

  ②重性精神病性症状:伴有幻觉妄想性障碍:可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奋乃静、硫利达嗪(利达新)、利培酮(维思通),舒必利、奎硫平(奎的平)、奥氮平等。如严重兴奋躁动时,可肌注氟哌啶醇,视躯体病情及年龄等多种因素决定其药量,从小剂量开始1~2~5mg/次,如有锥体系副反应,可给予苯海索(安坦)1~4mg/d。并注意单一用药,尽可能选副作用小的药物,应小剂量缓慢加量,以中低剂量为宜。

  伴有明显情绪抑郁者,可加用抗抑郁剂治疗。由于三环类抗抑郁剂的副反应常无法耐受,目前已较少应用。常用的药物有: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米安色林以及曲唑酮(美舒郁)等药。多塞平(多虑平)及马普替林(麦普替林)应用时,剂量要小,密切观察其副反应。

  躁狂状态的治疗:一般选用小剂量碳酸锂或卡马西平,应注意单一用药,密切观察副反应。兴奋躁动者给小量氟哌啶醇或地西泮(安定)肌注。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十分重要。耐心、细致的全面观察病情变化,对早期发现情绪变化、精神病性症状以及记忆障碍、早期的痴呆症状都是非常关键的。在痴呆的护理中,耐心的,持之以恒的让病人自行料理生活,护理方面的协助、监督及指导尤为重要。因此,悲观的观念,只一味地护理协助、不让患者自己料理生活,只能加速痴呆的进程,必须加强对患者的训练,才能延缓痴呆。在护理过程中,不可因患者是痴呆而不尊重,更不能斥责、嘲笑。应对患者亲切、热情的加以帮助及引导。

  在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同时,必须兼顾其他躯体疾病,如常常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青光眼以及前列腺肥大等,如果不重视合并症的治疗,往往给治疗及预后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密切预防并发症,注意合并症的治疗以及防止发生其他意外,都是十分重要的。

饮食

  1、注意给予低糖饮食;因为过多的食糖,特别是精制糖摄入过多,易使脑功能出现神经过敏或神经衰弱等障碍,因此,以低糖饮食为宜,能有效预防血管性痴呆。

  2、钙可以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维持心功能的正常活动,改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镁是各种酶反应的辅助因子,与钾、钙等元素协同维护心肌功能和防治动脉硬化,从而增强脑的血流量,有利于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发生。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血清硫胺素、尼克酸、抗坏血酸、核黄素、叶酸、维生素A和维生素B12等维生 素可能降低。在日常饮食中多注意补充些粗粮和各种动、植物性食物,可以满足机体所需要的各种维生素。

  3、膳食中应注意补充维生素;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丰富的食品,如橄榄油、麦胚油、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等,这些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延缓衰老。

  4、供给充足的必需脂肪酸;膳食中提供充足的必需脂肪酸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大脑维持正常功能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如核桃、鱼油、红花油,月见草油等必需脂肪酸含量较多,在膳食中可适量增加。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