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氏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 westermani)又称卫氏肺吸虫病,由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所致,临床特征为咳嗽、咳铁锈色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虫体寄生在其他部位可产生相应症状。
成虫雌雄同体,虫体肥厚,活体常伸缩变形,固定后标本椭圆形。腹面较平,背面较隆凸;体长约7~12mm,宽4~8mm;体表布满小棘刺;前端有个口吸盘,腹面中部偏前有一个腹吸盘,肠管呈螺旋状弯曲。一个分叶的卵巢,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之后。一对分支的睾丸,左右并列,位于体后部两肠支之间。卵黄腺发达,满布虫体两侧。虫卵金黄色,椭圆形,长80~180μm 。宽40~60μm 。前端稍宽,有扁平卵盖,卵壳厚薄不均,卵内有一个胚细胞和10余个卵黄细胞。
卫氏肺吸虫的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及犬、猫、猪等家畜,及虎、豹、狼狐等野兽的肺组织内,产出的虫卵随痰咯出,被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吞入体内,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各阶段发育繁殖,产生许多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后,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及吸蛄的肌肉和内脏,形成囊蚴。人类及其他动物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石蟹、吸蛄或溪水即可受染。囊蚴入肠。蚴虫逸出,在体内游动,至肺与其他内脏及皮下、肌肉等处发育为成虫后,产卵并形成囊肿。
常见症状:腹痛、胸痛、铁锈色痰、咳痰、发烧、腹泻、咳嗽、呼吸异常、啰音、恶心与呕吐、烂桃样血痰
潜伏期不易确定,感染后可长期无症状,多数在感染后半年左右缓慢发病,病程较长,也可再一次重症感染后急性发病。症状随虫体寄生的部位不同而异。以胸、腹、脑损害的表现为多见。
1.全身症状
早期症状为发热、低热或驰张热,持续数周,乏力、盗汗、食欲不振,反复荨麻疹。
2.呼吸系统症状
症状以虫体在胸腔内移行的途径及病变部位不同而异。初期发生胸膜炎出现咳嗽、胸闷及上腹痛、病变接近肺门或的支气管者可见剧咳、痰中带血,后期痰变为铁锈色或褐色,此为本病特征性表现。部分患者出现胸腔积液胸水呈草绿色或血性。
3.腹部症状
腹痛及腹泻是主要症状,腹痛以右下腹多见,有压痛、无肌紧张。虫体在腹腔内移行可引起广泛炎症和粘连并形成囊肿,故有时可扪及包块。如腹腔内囊肿等向肠内破溃,可出现棕褐色黏稠脓血便,并可找到虫卵。四川并殖虫的蚴虫常侵入肝脏,引起肝增大,肝功能受损或变形肝脓肿或囊肿。
4.神经系统症状
多见于严重感染的患者,以小儿多假。由于虫体侵入脑后可继续游走,故早期症状多假,晚期比较固定。可分为以下几型:
(1)颅内压增高脑型 多假于早期患儿童,常见颅内高压症,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等,头痛为阵发性剧痛,真次货虫钻样痛,换儿捶头扯发、大汗淋漓,十分痛苦。止痛或镇静剂常无效,但能自行环节,间歇期嬉戏如常。
(2)组织破坏型 出现瘫痪、失语、偏盲、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等。多在疾病晚期出现。
(3)刺激型 癫痫发作,肢体感觉障碍。
(4)炎症型 发生在病变早期,畏寒、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
(5)神经精神型 精神失常,记忆力差,幻觉、幻视等。
(6)脊髓型 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无症状,如下肢无力、行走困难、感觉障碍,甚至截瘫。
5.皮下结节或包块
卫氏并殖吸虫的皮下结节发生率约为20%,结节于感染后2个月至3年后出现,多位于腹部至大腿之间,直径约 1~2cm,小的较硬、大的较软,轻压痛,结节内可发现成虫和虫卵。四川并殖吸虫的皮下包块发生率高达80%,大小不一,边界不清,轻压痛,游走性强,常反复出现,活检为嗜酸性肉芽肿,可见蚴虫。但无虫卵。
6.其他
当然肺吸虫侵入眼球后组织可表现眼球胀痛,眼球突出和眼周皮下组织结节。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包积液。
检查项目:嗜酸性粒细胞数、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F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痰液中寄生虫和虫卵、胸部平片
1.虫卵检查 痰、粪及各种体液内查见虫卵,或皮下结节活检见虫卵或虫体,即可确诊。
2.免疫学诊断
(1)皮内试验:以1∶2000肺吸虫抗原0.1ml前臂皮内注射,15~20min后,皮丘≥12mm,红晕≥25mm者为阳性反应。可作筛选检查。
(2)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可达100%,但与华支睾吸虫病及麻风病人的血清有交叉反应。脑型肺吸虫病患者的脑脊液呈阳性反应时,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敏感性好,特异性高。此外,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琼脂双向扩散、对流免疫电泳、免疫荧光、放射免疫测定等,均可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4)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近年来建立的本法以并殖吸虫的特异性单抗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原,有较好的特性和敏感性。
肺和胸膜病变可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脑脊髓型患者可行头颅摄片、CT、MRI,脑电图检查等也有帮助。
肺型吸虫病须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及肺肿瘤等鉴别;脊髓型吸虫病须与脊髓肿瘤、多发性神经根炎、脊髓灰质炎、脊髓空洞症鉴别;脑型肺吸虫病须与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原发性癫痫、脑囊虫病鉴别;肠型及腹型肺吸虫病须与痢疾、结核性腹膜炎、腹内肿瘤、慢性结肠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肠粘连、肠梗阻等鉴别。
并发症常见继发感染,伴胸腔积液。胸膜的脏层和壁层之间存有一个潜在性腔隙,称之胸膜腔。正常情况下,胸膜腔两层胸膜间的宽度约为10~20μm,内含浆液,约为每公斤体重0.1~0.2ml,通常无色、透明,起润滑胸膜作用,它的渗出和再吸收处于平衡状态。任何因素造成其渗出增加和(或)再吸收减少,即出现胸膜腔内液体积聚,形成胸腔积液。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革除生食、半生食溪蟹、吸蛄及饮用生溪水等不良习惯。彻底治疗病人和病畜,捕杀对人类有害的保虫病主。改变随地吐痰及大便习惯。饲养家鸭或繁殖鲶鱼以消灭第一中间宿主,可切断传播途径。
1.对症治疗 重点放在咯血、脑型和脊髓型病人的照顾上,给予相应的药物对症治疗。
2.杀虫治疗
(1)吡喹酮:对本病有良好疗效。总剂量120~150mg/kg,分2~3次在2天内服完,疗效显著。脑型患者宜给2个疗程,间隔1周。副作用轻微,停药后即可消失。
(2)硫氯酚(bithionol,别丁bitin)1.5~3.0g或每天40~50mg/kg,分3次,每天或隔天口服。肺型疗程10~15个治疗日,脑型可重复2~3个疗程。病变已钙化、萎缩和非活动性者无效。有肠寄生虫者可先驱虫。副反应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口腔或肛门的刺激症状等,停药后即可消失。有的病例于杀虫过程中发生异性蛋白反应而出现荨麻疹,重者可有过敏性休克或喉头水肿等,可予皮质激素,并暂停用药,孕妇及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者忌用。
3.手术疗法 脑型及脊髓型肺吸虫病有压迫症状者,手术治疗有效,但病变已萎缩者,手术难以奏效;腹型及结节型,必要时亦可手术治疗。
1.百部草半斤,水5斤,煎至1斤,过滤,熬成膏。加蜂蜜2两,搅匀,装罐。每次开水送服3匙,早晚各1次。
2.鸦胆子仁,去壳,每次10粒,装入2个胶囊内,用开水吞服。一日3次。可服2-3周。
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生的或未熟的肉类及水生物,不食生菜,不饮生水,改进烹调方法,注意生、熟食的厨具分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