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隔气肿

纵隔气肿(mediastinalemphysema)指气体在纵隔的结缔组织间隙内聚积。该症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文献报道发病率自0.04%~1%不等;成人亦不少见。成人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常见症状:胸闷、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昏迷、意识模糊、发绀、皮下气肿、血压下降、颈静脉怒张
1.病史与症状
注意与本病的相关诱因及病史,少量纵隔积气可无症状,一般可有胸闷、气短、胸骨后疼痛。如突然发生纵隔中至大量积气并发有张力性气胸者胸痛剧烈、呼吸困难、心悸、心率增快,合并感染时高热、寒战、休克。严重纵隔气肿压迫胸内大血管,影响回心血量和循环障碍。
2.体征
如颈部、胸骨上窝或胸腋、腹部皮下气肿时,有皮下握雪感,捻发音;胸骨后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心前区可听到与心搏一致的特殊摩擦音(卡嗒声)。严重者胸、颈部静脉回流障碍,静脉纡曲,低血压。合并气胸者病侧叩诊呈鼓音,呼吸音消失。
检查项目:胸部透视、胸部CT检查
胸部X线检查对明确纵隔气肿的诊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于后前位胸片上可见纵隔胸膜向两侧移位,形成与纵隔轮廓平行的高密度线状阴影,其内侧与纵隔轮廓间为含气体的透亮影,通常在上纵隔和纵隔左缘较明显,上述征象应与正常存在的纵隔旁狭窄的透亮带相区别,其鉴别要点在于 Mach带的外侧并无高密度的纵隔胸膜影。此外,部分患者尚可在胸主动脉旁或肺动脉旁发现含气透亮带。婴儿当纵隔内气体量较多时可显示胸腺轮廓。纵隔气肿在侧位胸片上表现为胸骨后有一增宽的透亮度增高区域,将纵隔胸膜推移向后呈线条状阴影,心脏及升主动脉前缘与胸骨间距离增大。X线检查尚可清晰地显示同时存在的气胸以及下颈部和胸部皮下气肿。
胸部CT检查:胸部CT因不受器官重叠的影响,对纵隔气肿显示较清楚,尤其是当纵隔内积气量较少,后前位胸片易于识别。
应注意与其他可以引起胸痛,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的疾病相鉴别。
1.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原因颇多,且胸痛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和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相一致。外伤、炎症、肿瘤及某些理化因素所致组织损伤刺激肋间神经,膈神经,脊神经后根和迷走神经公分布在食管,支气管,肺脏,胸膜,心脏及主动脉的神经未梢,均可引起胸痛。
2.呼吸困难是呼吸功能不全的一个重要症状,是患者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而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3.紫绀又称发绀(cyanosis),是指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血中含有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格高铁血红蛋白和硫化血红蛋白等人使皮肤和部膜呈现紫蓝色的一种临床表现。
合并气胸: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可以自发地发生,也可由于疾病、外伤、手术或诊断及治疗性操作不当等引起。气体通过胸壁、横膈、纵隔或脏层胸膜进入胸膜腔。胸膜腔内有气体往往提示胸膜腔与外界之间(通过颈部或胸壁),或胸膜腔与邻近空腔脏器(如肺、气管、支气管、食管或膈下空腔脏器)间有异常通道。
预防纵隔气肿的方法就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1.一般治疗
大多数纵隔气肿轻症者,经卧床休息,给予抗生素及止痛、吸氧等一般处理,1周左右气体吸收痊愈,少数患者禁食,给予肠道外营养。
2.局部排气治疗
对纵隔积气较多,有压迫症状,经一般处理仍不好转者,可在局麻下于胸骨上切迹处做切开引流排气减压。有皮下气肿者同样可做上胸部皮肤切开,挤压排气。
3.原发病治疗
因外伤、张力性气胸所致者施行闭式引流术,对断裂的气管、漏气的食管等进行修补缝合,对原发肿瘤采用综合治疗。
1、桃仁红花羹:桃仁15克,红花10克,藕粉100克.煎桃仁,红花药液200毫升,再人藕粉搅拌即成.适用于胸阳不振者. (2)鲜橙汁:鲜橙去皮榨汁半碗,冲入米酒,每次2~3匙饮用,每日2次.适用于肝郁气滞者.
2、苡米粥:生苡米与白米以1:3比例,先将苡米煮烂,后加入白米煮粥.适用于痰热壅肺者.
3、五汁饮:鲜芦根,雪梨(去皮),荸荠(去皮),鲜藕各500克,鲜麦冬100克,榨汁混合,冷服或温服每日2次.适用于肺阴不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