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

就诊科室:
中西医结合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病因

西医病因: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主要有:

1.血管壁损伤。肢体外伤时血管壁的损伤、静脉插管或输入各种刺激性溶液或高渗液体以及细菌毒素作用等。

2.静脉曲张引起静脉内血液郁滞,造成静脉内膜缺氧和变性。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主要有: 1.引起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各种原因,或由浅静脉炎延伸所致。 2.静脉血流郁滞,多见于长期卧床、充血性心力衰竭、腹内压增高或下肢静脉曲张者。

3.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如创伤、烧伤或严重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纤维蛋白原和第Ⅷ因子增多;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急剧升高和骨髓增生性疾病,尤其是红细胞增多症的血液粘稠度增高;某些药物,如长期口服女性避孕药致抗凝血酶Ⅲ的水平降低:或某些癌肿、感染等均可使血凝状态增高,造成静脉内血栓形成。

中医病因:

湿热之邪外侵,以致气血瘀滞,脉络滞塞不通;或外伤、染毒或经脉创伤等均可导致气血瘀滞而引发本病。

湿热外侵或外伤、疫毒、创伤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流迟缓,瘀血阻络,不通则痛;络道阻塞,血运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停滞肌肤则肿;血瘀湿浊郁久化热,故肢体发热;气虚无以统摄脉络,瘀血结聚,则表浅络脉显露。总之,脉络湿阻血瘀是本病的病机关键。

病理: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静脉壁常有不同程度的炎变和增厚,血管腔内的血栓多与静脉壁紧贴而不易脱落。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时,静脉壁常无炎变或增厚,血栓与管壁粘连不紧,易脱落。静脉血栓主要由红细胞组成,其尾部游离浮动,常破碎,引起肺栓塞。

症状

  常见症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下肢弥漫性水肿、皮肤青紫色改变、疼痛性股白肿、静脉血栓、微血栓形成、手掌硬性水肿、上肢及面部血管曲张、水肿及青紫、烧伤创面焦痂提前潮解、脱落或出现虫咬样变化、胸腹壁浅在条索伴疼痛或牵扯痛、呈红色条索,游走的浅静脉、上腔静脉

检查

  检查项目:血清冷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酶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鉴别

  中医诊断:

(1)血栓性浅静脉炎:

  ①脉络湿热:

  证候:沿脉络走行突然出现疼痛、色红、肿胀、灼热,可摸到硬结节或索条状物,以下肢多见,可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等症状。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象弦数或滑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侵及脉络,气血瘀滞,脉络不通,故沿脉络走行出现疼痛、红肿;瘀血结于脉络,故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物;湿热交争,故可见周身不适、发热等症状。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滑数、濡数均为湿热阻滞脉络之象。

  ②脉络瘀阻:

  证候:脉络走行呈硬条索状,粗细不均,可有不同程度的自发痛、触痛及牵拉痛,本症多发于胸腹部、上肢,其次为颈部。无明显全身症状。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缓涩或沉细涩。

  证候分析,脉络瘀阻,瘀血结聚,故可见硬索条状脉络,粗细不等;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可见局部自发痛、触痛或牵拉痛。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缓涩或沉细涩为脉络瘀阻之象。

  (2)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①脉络湿热:

  证候:患肢突然肿胀、疼痛,皮色黯红,皮温升高,全身症状不明显、有的患者体温可升高。舌质淡紫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湿热外侵,脉络瘀滞,血运受阻,水津外溢,故肢体肿胀、疼痛,皮色黯红;湿热交争,故皮温升高或见体温升高;舌质淡紫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为湿热阻滞脉络之象。

  ②脉络湿瘀:

  证候:患肢肿胀、疼痛,皮色苍白或正常,皮肤温度升高,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淡紫,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腻,脉沉紧或濡涩。

  证候分析:本型常为脉络湿阻型的恢复期。血瘀湿浊,阻滞脉络,致使肢体肿胀、疼痛,而皮色可为苍白,亦可正常,皮肤微热。舌淡紫,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腻,脉沉紧或濡涩为湿瘀互阻脉络之象。

  ③脾虚湿阻:

  证候:身疲乏力,患肢肿胀,沉重胀痛,皮肤温度不高或仅有微热,肤色正常或色暗,或伴肢体脉络迂曲、舌质淡暗,苔白腻,舌体胖边有齿痕,脉缓或濡。

  证候分析:久病脾虚,水湿不运,停滞肌肤,湿性重浊,故疲乏无力、肢体肿胀、沉重;湿浊停滞日久亦可阻滞血脉,致血运不畅,瘀血结聚,而见肤暗、肢体脉络迂曲。舌质淡暗,苔白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缓或濡为脾虚湿阻,脉络不畅之象。

预防

  佩戴弹力袜改善下肢静脉曲张。对于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在积极纠正基础疾病的同时,应注意避免四肢、躯干等好发部位的外伤。此外,静脉穿刺过程中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及使用强刺激性药物。同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静脉植入物造成的感染。

  着眼于发生肺栓塞的严重威胁,对所有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均应提前进行预防。

  股骨头骨折、较大的骨科或盆腔手术,中老年人如有血粘度增高等危险因素,在接受超过1小时的手术前大多采用小剂量肝素预防。

  术前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5000U,以后每8-12小时一次,直至患者起床活动。

  急性心肌梗死用肝素治疗也同时对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有利。华法林和其他同类药物也可选用。

  对有出血倾向者可用右旋糖酐40。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无预防作用,对于明显有抗凝禁忌者,应采用保守预防方法,包括早期起床活动,穿弹力长袜。

  定时充气压迫腓肠也较好的效果,但患者多难以接受。

  深静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受到重视是由于其严重的致死并发症-肺栓塞,以及遗留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综合征。

1.长期卧床者,应做深呼吸及咳嗽等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若为输液患者应尽可能避免用刺激性液体。

   2.手术后鼓励患者经常做深呼吸运动,下肢尤其是足伸展运动,早日下床活动。

  3.积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4.小腿已有静脉血栓形成者应及早处理,以防止血栓向近端发展。

  

治疗

西医治疗:

1.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

  (1)卧床,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局部热敷,必要时可穿弹力袜或用弹性绷带包扎。

  (2)药物:保泰松:0.1,3次/日;炎痛喜康:1mg,1次/日;消炎痛: 25mg,3次/日;阿司匹林:0.5~1.0mg,3次/日。一般不必用抗生素或抗凝剂治疗。

  2.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1)卧床1~2周,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膝关节稍屈曲位。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血栓脱落;起床后穿长统弹力袜,穿着时间6周至3个月。

  (2)腰交感神经阻滞:可以解除动脉痉挛,缓解疼痛。

  (3)溶栓疗法:适用于发病后3天内或并发肺栓塞时。

  ①链激酶:药前半小时先静注氢化考的松25mg~50mg或地塞米松5~10mg,然后予链激酶50万U溶于5%葡萄糖或 0.9%NS 100ml内,静滴30分钟以后,以每小时10万U的速度静滴维持,直到症状消失,再继续滴注3~4小时,或链激酶60万U和地塞米松0.5~5mg或氢化考的松25mg溶于5%葡萄糖250~500ml内静滴,每6小时一次。通常用药后8~10小时,症状开始缓解,一般不超过3~5天;局部滴注 5000U/小时,共8小时。

  ②尿激酶:初剂量3万~5万U溶于5%葡萄糖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内静滴,于1~2小时内滴完,每日2~3次,维持量可根据每日测定的纤维蛋白原量或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来调节。使用时间可长达1~2周;局部滴注4000U/小时,共12小时。

  ③纤维蛋白溶酶:5万~15万U溶于5%葡萄糖250ml内静滴30分钟,以后可5万U,静滴,每日2~3次,持续7日;也可进行局部血栓内注药。

  ④组织型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t一PA):每小时用0.5mg/kg,静滴2~4小时;合并肺栓塞时,先给25mg/小时,静滴2小时,如无效可追加40mg,以10mg/小时的速度静滴4小时。

  (4)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ml静滴,1~2次/日, 10~15天为一疗程;或500ml中加入丹参20ml静滴,1~2次/日, 14天为一疗程。

  (5)手术治疗:上述治疗48~72小时无效时,可考虑做静脉血栓摘除术或Fogarty导管取栓术、下腔静脉结扎术或滤网成形术、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

辨证分型治疗

  (1)血栓性浅静脉炎:

  ①脉络湿热: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五神汤加减。药用金银花、紫花地丁、茯苓、车前子、丹参、桃仁、红花、牛膝。方以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茯苓、车前子清利湿热,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配牛膝破血通经,并引药下行。红热甚者加公英、连翘、黄柏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肿胀甚者加苍术、泽泻以利湿消肿;疼

  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以活血止痛。

  ②脉络瘀阻: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丹参、元胡、鸡血藤、水蛭。

  方以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丹参、元胡、鸡血藤、水蛭共用可达瘀血去脉络通、疼痛止之效。发生于下肢者可加牛膝,发生于上肢者可加桑枝;肿胀者加滑石、桂枝通阳利水;红肿者加公英、地丁清热解毒;浮肿晨轻暮重者加升麻、黄芪升阳利水。

  (2)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①脉络湿热: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清热通络汤加减。药用金银花、蒲公英、地丁、茯苓、车前子、生苡仁、白花蛇舌草、丹参、炮甲珠。

  方以金银花、蒲公英、地丁、车前子、生苡仁、茯苓、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丹参、炮甲珠活血散结消肿,肿胀明显者,皮色光亮者,加土茯苓、泽泻;疼痛明显者,加制乳香、制没药;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②脉络湿瘀:治法:活血化瘀,利湿通络。

  方药:活血通脉饮加减。药用丹参、赤芍、当归、川芎、金银花、土茯苓、赤小豆、生苡仁。方以丹参、赤芍、当归、川芎活血化瘀;金银花、土茯苓、赤小豆、生苡仁清热利湿通络。痛甚者加炮甲珠、制乳香、制没药活血止痛;素体阳虚,畏寒肢冷者,去银花,加桂枝、细辛、附子温阳;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益气健脾。

  ③脾虚湿阻: 治法:健脾渗湿,活血化瘀。

  方药:健脾通络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生苡仁、茯苓皮、车前子、姜片、扁豆、白术、鸡血藤、丹参、川牛膝。方以黄芪、党参、生苡仁、茯苓皮、车前子、姜片、扁豆、白术健脾利湿;鸡血藤、丹参、川牛膝活血化瘀。

  加减可参考上述两型。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