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急诊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肺炎链球菌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或称肺炎球菌(pneumococcal pneumoniae)所引起的肺炎,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半数。通常起病急骤,以高热、寒战、咳嗽、血痰及胸痛为特征。X线胸片呈肺段或肺叶急性炎性实变。肺炎球菌肺炎一般四季可见,但以冬季最多.本病最常见于年龄太小或太老的病人.咽部细菌检查表明,5%~25%的健康人为肺炎球菌的带菌者,冬季儿童及幼儿的父母检出率最高.根据荚膜多糖抗原分类,肺炎球菌有80种以上的血清型。

病因

  肺炎链球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多呈双排列或短链排列。除引起肺炎外,少数可发生菌血症或感染性休克,老年人及婴幼儿的病情尤为严重。

  肺炎链球菌肺炎以冬季与初春多见,患者常为原先健康的青壮年[1] 或5岁以下小儿和60岁以上老人。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上症状轻或不典型病较为多见。小儿可通过疫苗进行预防。目前可接种的肺炎球菌疫苗有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和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2岁以下婴儿只能接种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症状

  常见症状:寒战发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呼吸急促、全身酸痛、可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发病前常有受凉、淋雨、疲劳、酗酒、病毒感染史,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起病多急骤,高热、寒战,全身肌肉酸痛,体温通常在数小时内升至 39~40℃,高峰在下午或傍晚,或呈稽留热,脉速随之增速。可有患侧胸部疼痛,放射到肩部或腹部,咳嗽或深呼吸时加剧,痰少,可带血或铁锈色,胃纳锐减,偶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易被误诊为急腹症。

检查

  检查项目:x线、痰培养加药敏、血常规、血气分析、电解质

  1.血象 全身感染时血白细胞可明显增高达(20~30)×109/L,中性粒细胞占90%左右。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则白细胞增高不明显,但分类中性仍占80%以上。

  2.细菌学检查 患者化脓病灶处分泌物(如痰、脓、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查找细菌,并做细菌培养,发热患者尚应做血培养。获得肺炎链球菌为确诊依据。

  3.脑脊液检查 脑膜炎患者的CSF呈化脓样改变,外观呈米汤样,蛋白质常在1g/L以上,白细胞多在500×106/L以上,多核占多数,糖和氯化物减低。

  4.免疫学检查 用乳胶凝集试验或对流电泳检测血清中和CSF中的荚膜多糖抗原,有助于细菌培养阴性者的诊断。

  X线检查:对肺部感染者应做胸部X线检查。开始仅有肺纹理增粗及局部淡薄浸润影像,透视易被忽略,应拍片检查。肺叶实变后可见到大叶或节段性片状致密阴影。消散期透亮度增加。阴影完全消散需2~3周。

鉴别

  1.其他细菌性肺炎 本病与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金葡菌、A群链球菌等所致肺炎临床鉴别不易,通常均须通过痰液的病原学检查方能确诊。

  (1)肺炎杆菌肺炎:痰量多,典型者呈棕红色胶冻状,X线早期呈大片絮状、浓淡不同阴影,双侧多见,变化迅速,病灶呈蜂窝状,有空洞或肺大泡形成,易有气胸或脓胸是其特色。

  (2)肺结核:起病徐缓,中毒症状轻微,痰白色黏性或少量脓性,病变部位以上肺野居多,中叶次之,下叶少见。

  (3)支气管肺炎:如鹦鹉病。

  (4)立克次体肺炎(如Q热):均无寒战、血痰、剧烈胸痛及显著的白细胞增多,胸部体征多不明显。

  (5)土拉菌肺炎。

  (6)嗜肺军团菌肺炎:比较少见,在流行区应注意鉴别,以免误诊。

  2.肺梗死 常继发于心瓣膜病或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本病亦有呼吸困难、胸膜性疼痛、咯血、发热或肺实变征及X线所见,均类似急性肺部感染,但肺梗死的最初症状是骤起的剧烈疼痛,罕见寒战,一般无呼吸道前驱症状及唇疱疹;发热不高,整口咯血常见,肺部体征出现甚早,白细胞计数达20×109/L者罕见。联合通气.灌注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肺炎及肺梗死均显示相似的缺损,肺梗死则有灌注缺损而无相应的通气缺损。血液DNA测定,似有助于诊断肺栓塞。如肺梗死发生感染,则与原发性细菌性肺炎更难区别。NBT试验可能有助于鉴别。由于肺炎应予抗菌治疗而肺梗死则须抗凝治疗,故必须正确加以区别。

  3.肺不张 由支气管阻塞引起,不仅许多体征类似肺炎,而且阻塞持续亦可导致严重感染。外科麻醉后吸入大量黏液为肺不张的主要原因,可有呼吸困难、咳嗽、胸痛、一侧胸廓运动减弱、浊音、呼吸音减低,均类似原发性肺炎,且有发热及白细胞增多,亦似有感染存在。因肺不张可能由强力咳嗽、体位引流或支气管镜检等法消除,故应与原发性肺炎区别。有时由于纵隔明显移位(向病侧)而有利于鉴别。肿瘤压迫及主动脉瘤偶可长期压迫支气管而导致慢性肺不张,亦应慎重区别。

  4.膈下感染 易与肺炎混淆。膈下脓肿、肝脓肿及上腹部其他感染,均可能累及横膈,引起局部炎症、胸腔小量积液、胸痛及肺不张;同时,肺炎有时亦可类似腹内疾病,胸膜炎可发生腹部牵涉性痛,疑似急性阑尾炎或胆囊炎。

  5.其他疾病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已经确定,但也应考虑肺内潜在另一种疾患的可能性,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和肺脓肿可能导致细菌性肺炎反复发作,而其本身的症状直到肺炎消散才显露出来。支气管癌或其他任何病变,部分地阻塞支气管,常可导致同一肺段肺炎反复发作。

并发症

  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并发症近年已很少见。严重败血症或毒血症患者易发生感染性休克,尤其是老年人,表现为血压降低、四肢厥冷、多汗、发绀、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而高热、胸痛、咳嗽等症状并不突出。

  其它并发症有胸膜炎、脓胸、心包炎、脑膜炎和关节炎等。须注意少数病人可并发急性胃扩张、回肠中毒性麻痹、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溶血性黄疸、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病人传染性不强,通常不予隔离。接触者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对于4岁以下体弱幼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镰状细胞性贫血患儿,可短期应用青霉素预防。有些地区自1978年起已开始供应多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适用于2岁以上的体弱有病患儿,特别是无脾者、镰状细胞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心肺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注射后能产生型特异保护性免疫力达数年。

治疗

  1.抗菌治疗 应尽早开始。青霉素水剂80万~200万U每12小时肌注1次;如有休克可改静脉注射,疗程至少1周,或至体温降达正常后72h为止。停药过早,易致复发。如病人能口服而不适于注射给药,可先予一针普鲁卡因青霉素,继以口服青霉素V,至少250mg,每6小时1次。青霉素治疗疗效显著,菌血症经数小时即被清除;半数以上病人在48h内体温可骤降至正常,不久又复起低热,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再降至正常;另一半则退热较缓,经4~7天才正常。如患者对青霉素治疗反应不佳,应考虑是否存在下列原因:①并发脓胸、心内膜炎、脑膜炎、肿瘤导致肺化脓症;②其他病菌所致肺炎,或病原菌耐药(1977年南非出现广谱耐药肺炎链球菌菌株,须注意)。③青霉素过敏所致药物热;④诊断错误。有时开始治疗有效,继续治疗则无效。可能由于存在两种菌株混合感染,一种敏感,另一种不敏感。此时即应复查病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患者原有慢性肺病者,此种混合感染较多见。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①头孢噻吩:1g,每4h肌注或静注有效,但偶见有与青霉素交叉过敏性,宜在用药前用头孢噻吩作过敏试验,以排除过敏可能。②头孢唑林:0.5g,每6h肌注或静注。③红霉素:0.25g,每6h一次口服。对红霉素耐药者极少见。④对四环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菌株已超过5%,除非确知当地菌株对四环素敏感,否则不能采用。⑤肺炎链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不高,一般不用。

  2.支持对症疗法 ①卧床休息,流食,好转后渐改半流食或软食。②补充液体及电解质,使尿比密维持在1.020以下。③休克患者应给氧、补充循环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病情较重者可静脉注射0.3%过氧化氢,静脉注射或滴入酚妥拉明、山莨菪碱、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以改善微循环;不可盲目大量给予升压药。下列病例预后较严重,应予重视:老年及婴幼儿;治疗延误者;第2、3型肺炎链球菌感染;多叶病变;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败血症;对流免疫电泳法在血中查出荚膜多糖抗原;明显黄疸;并发休克、心内膜炎、脑膜炎;晚期妊娠;原发慢性心、肺、肝、肾疾患及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酗酒及发生震颤、谵妄患者。恢复后3~4周应予胸部X 线复查。

饮食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在急性期的时候是需要注意控制饮食的,以流质食物为主,可以配合服用一些优质的蛋白质类食物和蔬果汁来帮助机体的恢复情况。

  当稳定情况后就需要注意适当的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注意避免受凉,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为宜。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