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硫化碳为无色易挥发的液体,是工业上应用广泛的化学溶剂,也用于粘胶纤维、四氯化碳、农药生产等。二硫化碳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也可经皮肤和胃肠道吸收,中毒后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严重者出现脑水肿、昏迷、呼吸衰竭、死亡。个别可留有中枢及周围神经损害。慢性中毒主要损害神经和心血管系统。
1.工业生产事故
在硫蒸气通入燃烧的炭火以制造二硫化碳的生产过程中,如设备简陋或防护措施不周,可吸入大量逸出的二硫化碳浓蒸气。
2.无防护地使用二硫化碳
用二硫化碳为羊毛去脂的羊毛加工业,用作衣服去渍剂的干洗业,以及用作熏蒸剂为粮食消毒、灭虫的种库、粮仓,若疏于防护,在通风不良环境中作业过久可吸入大量高浓度二硫化碳气体。
人在二硫化碳空气浓度为1~1.2g/m3的环境中几小时即可发生急性中毒症状,吸入浓度10g/m3以上1~2小时者可致死。二硫化碳液体也可经皮肤或消化道吸收,成人经口最小致死量为10毫升 。
3.误服或自杀。
常见症状:步态不稳、行为及情绪异常、昏迷、感觉障碍、多发性神经炎、脑水肿、谵妄、腱反射消失、血浆胆固醇水平高
急性中毒呈麻醉样作用,轻者酒醉状态,步态不稳及精神症状,出现兴奋、谵妄,并有感觉异常,严重者昏迷,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个别可留有中枢及周围神经损害。慢性中毒主要损害神经和心血管系统。
检查项目:职业病检查项目、脑电图检查、肌电图
测定尿中二硫代物(2硫代4氢噻唑酸)和血清N-乙酰神经氨酸,可分别作为CS2接触指标及中毒诊断指标。脑电图检查、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及荧光眼底摄影,可反映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及血管硬化的早期改变。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心肺的功能,心脏B超,肝肾功能。
急性中毒需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代谢障碍疾病、脑血管意外、脑外伤、或精神病等鉴别。轻度慢性中毒的诊断需排除社会心理因素和其他躯体疾患包括脑动脉硬化、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高血压病、冠心病、贫血、屈光不正、鼻旁窦炎、慢性肝炎等,以及某些精神病早期所引致的类神经症。重度慢性中毒者应与脑退行性疾病、血管性痴呆等鉴别。鉴别的要点在于详细调查毒物接触史,以及全面仔细地进行查体和必要的有关实验室检查。
重者脑水肿,出现兴奋,谵妄,昏迷,可因呼吸中枢麻痹死亡,个别可留有中枢及周围神经损害,慢性中毒主要损害神经和心血管系统。
我国现用的车间空气中CS2最高容许浓度为lOmg/m3,已有一些研究结果提示,这一卫生标准需要修订,以确保作业者的健康。对CS2作业者应给予就业体检和上岗后的定期查体,包括内科、神经科和眼科检查,必要时进行神经肌电图、血脂、心电图等检查。具有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各种精神病、视网膜病变、冠心病或糖尿病者,不宜从事CS2作业。
1.吸入中毒者,立即逆风向转移至空气新鲜处并吸氧。呼吸衰竭者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辅助人工呼吸机。呼吸停止者立即人工呼吸,建立人工气道,辅助通气。
2.换去污染衣物。皮肤沾染者用酒精擦洗后,用清水冲净。
3.对昏迷病人,可给予甘露醇或50%葡萄糖等脱水剂,以减轻脑水肿。
4.躁狂、兴奋、抽搐者,可给安定、苯巴比妥等静脉注射,或用水合氯醛灌肠,也可用针灸治疗。
5.误服中毒者,尽快给予催吐、洗胃、导泻。
6.可给予γ-氨酪酸、能量合剂、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碱等,促进脑细胞代谢。对视神经炎等周围神经病变,可用维生素B1、B2、B6和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注意环境卫生,远离二硫化碳环境,做好防护措施,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以利于毒物的排泄,如西瓜、梨、丝瓜、冬瓜、番茄、马齿觅、芹菜、慈姑、鲜藕等,或生食或挤汁,或煮汤代茶饮。同时可以吃点薏仁米、绿豆、赤小豆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排毒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