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是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杆菌是本病的致病菌。其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病程较长,可达数周甚至3个月左右,故有百日咳之称。
百日咳又名顿咳。《保赤全书》称本病为天哮,“夫天哮者,....盖因时行传染,极难奏效。其症嗽起连连不止,呕吐涎沬,涕泪交流眼胞浮肿,吐乳鼻衄,呕血睛红。”唐代《千金方》中有类似百日咳的记载,至明朝蔻平的《全幼心鉴》中正式定名为百日咳。民间称“鹭鸶咳”或“疫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小儿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临床特征为咳嗽逐渐加重、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末有鸡啼声,未经治疗的病人,病程可延续2~3月,故名“百日咳”。婴儿及重症者易并发肺炎及脑病。
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新生儿也不例外,因自胎盘传入的母体抗百日咳抗体,为非保护性抗体,不能保护新生儿。无论菌苗全程免疫者或自然感染者,均不能提供终生免疫。这是由于百日咳发病率较低,接触百日咳杆菌机会少,免疫力不强,因此均可再次感染。5岁以下多见,一般为散发性,儿童集体机构可发生流行。自菌苗接种后发病率明显下降,有些国家中断菌苗接种则发病率上升,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百日咳发病率也有明显下降,接种菌苗后一般可获数年免疫力。据统计,接种超过12年者,百日咳发病率可达50%,因此百日咳的发病率可向大儿童及成年人转移。
因为剧烈的痉挛性咳嗽,患儿常咳得面红耳赤、涕泪交流、舌向外伸、最后咳出大量粘液,并由于大力吸气而出现犹如鸡鸣样吼声,如此一日发作几次乃至 30-40次,尤以夜间明显,年龄愈小,病情愈重。3个月的婴儿常表现为阵发性屏气、青紫、窒息,而没有大婴儿出现典型剧烈的痉挛性咳嗽,有的甚至出现全身痉挛、意识丧失乃至死亡。也可能合并脑病,均可导致脑缺氧和脑组织损害,如不能及时治疗,可影响小儿智力发育。
病原菌是鲍特菌属(Bordetella)中的百日咳鲍特菌(B.pertussis),常称百日咳杆菌,已知鲍特菌属有四种杆菌,除百日咳鲍特菌外还有副百日咳鲍特菌(B.parapertussis),支气管败血鲍特菌(B.bronchiseptica)和鸟型鲍特菌(B.avium),鸟型鲍特菌一般不引起人类致病,仅引起鸟类感染,百日咳杆菌长约1.0~1.5μm,宽约0.3~0.5μm,有荚膜,不能运动,革兰染色阴性,需氧,无芽孢,无鞭毛,用甲苯胺蓝染色两端着色较深,细菌培养需要大量(15%~25%)鲜血才能繁殖良好,故常以鲍-金(Border-Gengous)培养基(即血液,甘油,马铃薯)分离菌落,百日咳杆菌生长缓慢,在35~37℃潮湿的环境中3~7天后,一种细小的,不透明的菌落生长,初次菌落隆起而光滑,为光滑(S)型,又称I相细菌,形态高低一致,有荚膜和较强的毒力及抗原性,致病力强,如将分离菌落在普通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R)型,称Ⅳ相细菌,无荚膜,毒力及抗原性丢失,并失去致病力,Ⅱ相,Ⅲ相为中间过渡型,百日咳杆菌能产生许多毒性因子。
百日咳的流行病学资料:
1、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通过飞沫传染。人群对百日咳具有普遍易感性,但以婴幼儿为最强。非典型或轻型患者在本病的流行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从潜伏期末1~2天,至发病后6周内都有传染性,以病初1~3周为最强。少见带菌者。
百日咳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必须在特殊含鲜血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本菌含内毒素及外毒素,本菌离开人体后生存不久,对紫外线抵抗力较弱,经阳光直接照射1小时或加热至50~60℃经10~15分钟、干燥数小时均可灭活。也能被一般常用的化学消毒剂迅速灭活。副百日咳杆菌也为包特菌属,形态和百日咳菌属一致,但抗原性不同,二者无交叉免疫。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通过飞沫传染。
2、传播途径 咳嗽时病原菌随飞沫传播,易感者吸人带菌的飞沫而被感染,由于该菌在体外生存力弱,间接传播可能性小。
3、易感人群: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新生儿也不例外,因自胎盘传人的母体抗百日咳抗体,为非保护性抗体,不能保护新生儿。无论菌苗全程免疫者或自然感染者,均不能提供终生免疫。这是由于百日咳发病率较低,接触百日咳杆菌机会少,免疫力不强,因此均可再次感染。
4、发病情况:一般为散发性,儿童集体机构可发生流行。自菌苗接种后发病率明显下降,有些国家中断菌苗接种则发病率上升,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百日咳发病率也有明显下降,接种菌苗后一般可获数年免疫力。据统计,接种超过12年者,百日咳发病率可达50%,因此百日咳的发病率可向大儿童及成年人转移。
5、流行特征:本病分布遍及全世界,多见于寒带及温带,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高发。平常为散发,在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居住条件差的地区可发生局部流行。
常见症状:犬吠样咳嗽、发热、流鼻涕、口唇发绀、流泪、抽搐、大小便失禁、水肿、吸气时有蝉鸣音
根据接触史及典型的痉咳期表现,如无典型痉咳者可结合典型血象改变,均可作出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有赖于细菌培养和特异的血清学检查,对各年龄组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咳嗽,特别有痉咳症状者,均需考虑本病的可能,作进一步的检测。
潜伏期3~21天,平均7~10天,典型临床经过分3期。
1.卡他期或称痉咳前期 起病时有咳嗽,打喷嚏,流涕,流泪,有低热或中度发热,类似感冒症状,3~4天后症状消失,热退,但咳嗽逐渐加重,尤以夜间为重,此期传染性最强,可持续7~10天,若及时治疗,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展。
2.痉咳期 卡他期未能控制,患者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其特点是频繁不间断的短咳10余声,如呼气状态,最后深长呼气,此时由于咳嗽而造成胸腔内负压,加之吸气时,声带仍处于紧张状态,空气气流快速地通过狭窄的声门而发出一种鸡鸣样高音调的吸气声,接着又是一连串阵咳,如此反复发作,一次比一次加剧,直至咳出大量黏稠痰液和呕吐胃内容物而止,痉咳发作前有诱因,发作时常有喉痒,胸闷等不适预兆,患儿预感痉咳来临时,表现恐惧,痉咳发作时表情是痛苦的,痉咳时由于胸腔内压力增加,上腔静脉回流受阻,颈静脉怒张,眼睑及颜面充血水肿,口唇发绀,眼结膜充血,如毛细血管破裂可引起球结膜下出血及鼻出血,有的患者舌向齿外伸,与门齿摩擦,常见有舌系带溃疡,有的患者因阵咳,腹压增高使大小便失禁及出现疝症,此期如无并发症发生,一般持续2~6周,也有长达2个月或以上,婴幼儿和新生儿百日咳症状比较特殊,无典型痉咳,由于声门较小可因声带痉挛和黏稠分泌物的堵塞而发生呼吸暂停,因缺氧而出现发绀,甚至于抽搐,亦可因窒息而死亡,成人或年长儿童,百日咳症状轻,而且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干咳,无阵发性痉咳,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加不明显,大多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或上呼吸道感染。
3.恢复期 阵发性痉咳次数逐渐减少至消失,持续2~3周好转痊愈,若有并发肺炎,肺不张等常迁延不愈,可长达数周之久。
支气管肺炎是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痉咳期,还可并发百日咳脑病,患者意识障碍,惊厥,但脑脊液无变化。
检查项目:x线、痰培养加药敏、咽拭子细菌培养、血常规
2.切断传播途径 由于百日咳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无需消毒处理,但应保持室内通风,衣物在阳光下曝晒,对痰液及口鼻分泌物则应进行消毒处理。
3.提高人群免疫力 目前已用于预防接种的百日咳菌苗有全细胞菌苗和无细胞菌苗,全细胞菌苗为常规菌苗;即百日咳,白喉,破伤风(DTP)制剂,用量每0.5ml内含百日咳4个保护单位,3~6个月婴儿进行基础免疫,皮下0.5,1.0,1.0ml,共3次,每次间隔4周,流行期时1个月婴儿即可接受疫苗,1~2岁时再加强肌内注射,DTP菌苗亦有人提倡正常婴儿和儿童2月龄进行第1次,4月龄第2次,6月龄第3次,15个月第4次,4~6岁第5次,由于年长儿或成人免疫力降低仍可感染百日咳,7岁以后每10年进行1次,该菌苗对出生时有外伤史,过敏史,家族中有精神神经病史,本人有惊厥史,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及存在急性感染时禁忌接种百日咳菌苗,一般接种后在局部注射处有疼痛,轻度或中等度发热等症状,极少者在接种后数日至数周后出现惊厥等脑部症状。
国内外近年来一直在研制百日咳新菌苗,现已报道无细胞菌苗含有淋巴细胞增多促进因子(LPF)与丝状血凝素(FHA)中单一种抗原成分或全部,其效力似乎与DTP制剂相当,已在日本,瑞士进行了现场试验,认为该疫苗安全,有效,但须深入系列研究证实,除此外,意大利研制出新型DNA重组百日咳菌苗,目前正进行Ⅱ期试验,认为可能为百日咳提供安全,有效菌苗,我国于1985年后对无细胞百日咳菌苗进行了系统试验,已获得有效的百日咳菌苗制剂。
4.药物预防 对婴幼儿及体弱小儿,未经预防接种而与百日咳患者密切接触者,可选用百日咳免疫球蛋白2.5ml肌内注射,或恢复期血清10~20ml肌内注射,5~7天重复注射1次,连续3次,可使其暂不发病,近来证实红霉素对百日咳接触者进行预防可降低百日咳的感染率,剂量30~50mg/kg体重,分4次口服,连服5~7天,有助于控制百日咳传播,亦有人选用复方磺胺甲噁唑,半岁内婴儿可选用该药乳剂5ml(含TMP40mg,SMZ200mg),2次/d,连续7~10天。
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
顿咳,即为“百日咳”。因本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所以忌口也应有所不同。
顿咳初期,多见流涕、喷嚏、咳嗽、轻度发热等外感症状,此时小儿的饮食包括乳母应忌油腻、辛辣、燥热类食物。如小儿本身偏热,邪易从热化,出现咳嗽痰稠、面红唇赤、舌红、脉滑数等实热征,更应忌食辛辣、燥热食品,以免热势更甚;如小儿本身偏寒,邪易从寒化,出现咳嗽痰稀、面白唇淡、舌淡、脉紧等寒征,则应忌食生冷油腻一类食品,以免雪上加霜,损伤脾胃,使病情加重。
顿咳中期,多见咳嗽连作,阵发性发作,咳嗽时两手握拳,舌向外伸,面红目赤,涕泪交流,喉中痰鸣如水鸣声,每顿咳嗽稍停,又复如前,反复发作数次,最后咳出稠痰或吐出乳食为止。此时小儿的饮食应忌食油炸食品、各种瓜子、花生等,以免痰液增多,咳嗽加剧,当然同时也应忌辛辣食品,以免热盛化痰,灼伤脉络而导致血液外溢,出现咯血、衄血、眼睛青紫如拳伤等症状。
顿咳末期,主要表现仍以咳嗽为主,但此时脾肺已虚,故出现咳嗽无力、气虚神疲、食欲不佳等症状,此时更应忌油腻、厚味等不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瓜果等容易损伤脾胃的食物,多食健脾益肺,有利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同时还应忌食辛辣助热的食物,以防余热复炽,进一步损伤人体气阴,使脾肺更虚,不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