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白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当癌细胞进入血流后,浸润并破坏其他系统组织和器官。白血病可引起肾脏损害(leukemia nephropathy),肾脏为急性白血病的第3个容易浸润的器官,主要为白血病细胞的直接浸润或代谢产物导致肾脏的损伤,也可通过免疫反应、电解质紊乱损伤肾脏,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等。
(一)发病原因
白血病细胞肾损害的发生可能与胚胎期肾脏亦属造血组织有关。急性白血病引起肾脏浸润为最常见,其中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更易浸润肾脏。白血病细胞常直接浸润肾脏,其可浸润肾实质、肾间质、肾血管、肾周围组织及泌尿道。
(二)发病机制
1.白血病细胞浸润 白血病细胞常直接浸润肾脏,其可浸润肾实质、肾间质、肾血管、肾周围组织及泌尿道。肾浸润的发生率高可能与胚胎期肾脏亦属造血组织有关。急性白血病引起肾脏浸润为最常见,其中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更易浸润肾脏。
2.免疫反应 慢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可并发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电镜下可发现纤丝状亚微结构,这种纤丝状沉积物是IgG与抗IgG抗体组成的免疫复台物。另外,细胞免疫致病也有可能。
3.代谢异常 白血病细胞核蛋白代谢加速,血尿酸生成增多。以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最高,其次为急性粒细胞型和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发生尿酸性肾病者占30%。血尿酸增高常达893~2975μmol/L,尿酸增多的程度与肿瘤细胞代谢和破坏速度有关。急性白血病多表现为急性尿酸肾病;慢性白血病特别是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多引起泌尿系结石,而血尿酸增加不如急性白血病者明显。在化学药物治疗时,特别是强烈的化疗,肿瘤细胞迅速崩解,尿酸生成大量增加,脱水或尿pH值偏酸时更易使尿酸沉积于肾组织、泌尿道,导致泌尿系统结石或急性尿酸肾病,甚至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4.电解质紊乱及其他 有高血钙者占2.5%,大多是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患者,其次为干细胞型和慢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是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骨质破坏,释放过多钙进入血液。持续长期的高血钙可导致高钙血症性肾病。在白血病病程中可出现低血钾,也可导致肾小管的损害。
单核细胞型和粒-单核细胞型白血病可产生大量溶菌酶,可使近端肾小管受损害,表现为低血钾、酸中毒、肾性糖尿等。治疗常用的甲氨蝶呤,其在尿中的代谢产物7-羟基甲氨蝶呤的水溶解度比甲氨蝶呤低4倍,在酸性环境中形成黄色沉淀物,甚至形成大块结晶,在肾小管内沉积,引起肾小管扩张和损害,造成尿路梗阻及肾功能不全。
常见症状:血尿、蛋白尿、急性肾衰竭、眼底出血和渗出 、慢性肾衰竭、持续性弛张热、肾病综合征
白血病引起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有:
1.梗阻性肾病 梗阻性肾病为白血病引起肾损害的主要表现,大多由尿酸盐结晶或结石引起,少数由甲氨蝶呤治疗所造成。尿酸性肾病常出现单侧性腰痛,有时表现为肾绞痛。尿镜检有红细胞,有时呈肉眼血尿,尿中可检出大量尿酸盐结晶,有时可有尿酸结石排出。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常为少尿或无尿。
根据尿酸沉积部位不同,梗阻性肾病分为肾内梗阻和肾外梗阻性尿酸肾病。肾内梗阻性肾病主要由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引起,血尿酸显著增高,尿酸快速沉积于肾小管,引起急性肾内梗阻性尿酸肾病,表现急性少尿或尿闭型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慢性白血病,血尿酸轻度缓慢增高,尿酸逐渐沉积于尿路,形成结石并引起肾外梗阻,长期可产生肾外梗阻性肾病。上述两型可同时并存。
2.肾炎综合征 白血病细胞浸润肾实质或通过免疫反应引起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表现。甚至可呈急进性肾炎综合征的表现,在短时期内引起少尿或无尿和肾功能衰竭。
3.肾病综合征 部分患者因免疫功能失调,造成肾小球损害,出现大量蛋白尿(大于3.5g/24h),血浆白蛋白低(小于30g/L),血脂高和水肿。
4.肾小管-间质病变 临床表现为多尿、糖尿、碱性尿,严重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偶表现为肾性尿崩症。其发生原因是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肾小管和间质、电解质紊乱、大量溶菌酶生成、或化疗药物而引起。
5.尿毒症 随着化疗药物治疗的进展,白血病患者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白血病的并发症随之增加,特别是肾脏受累,发生慢性肾功能不全,血肌酐上升,肌酐清除率下降,酸中毒,双肾缩小,直至尿毒症等。
鉴于白血病的肾脏受损多无明显临床表现,故在白血病诊治工作中须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尿异常、高血压、肾区疼痛或肿块时应进一步检查,以确定诊断。在白血病化疗前及疗程中检查血尿酸、尿尿酸、尿量、尿常规及肾功能等,应注意早期发现尿酸肾病,通过做肾脏B型超声波和X线的检查,以发现肾外梗阻和尿路结石。
符合以下标准,即可诊断白血病并发尿酸性肾病:
1.白血病患者如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2.有镜检血尿或肉眼血尿者。
3.尿中发现尿酸结晶。
4.血尿酸高于773.24μmol/L(13mg%)以上者。
检查项目:血栓与止血检测、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活性测定、血浆因子XIII缺乏筛选试验、Hb-F碱变性试验、酸化甘油溶血试验
1.血液检查 除白血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外,肾损害时可有血浆白蛋白低(小于30g/L),血脂升高。血肌酐上升,肌酐清除率下降,血尿酸高于773.24μmol/L(13mg%)以上,酸中毒直至尿毒症等改变。
2.尿液检查 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有时呈肉眼血尿),尿中可检出大量尿酸盐结晶,(有时可有尿酸结石排出)。除血尿外可见蛋白尿,肾病综合征时可出现大量蛋白尿(大于3.5g/24h),另有糖尿、碱性尿,严重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改变,偶而有肾性尿崩症的表现。
1.骨髓检查 具有特异诊断的意义。在疾病初期,骨髓改变可帮助白血病的诊断。
2.X线检查 常见尿酸沉积于尿路形成的结石,并有肾外梗阻表现。
3.B超检查 肾脏B型超声波检查,可以发现肾外梗阻和尿路结石及肾脏形态改变。
4.病理检查 肾脏重量明显增加,主要与白血病细胞浸润、出血、及肾脏其他非特异性改变有关。肾小管有钙质沉着,有时肾小球亦有钙质沉着。白血病细胞浸润病变为主时,受累肾脏的病理改变可分二型呈弥漫浸润型和结节型两种
(1)弥漫浸润型:肾脏肿大,颜色变白,切面上髓放线纹理不清,镜下见肾单位被浸润的白血病细胞分成间隔。见于急、慢性白血病肾损害。
(2)结节型:可见数毫米到数厘米大小不等的结节,通常分布于皮质,多见于急性白血病。白血病细胞浸润肾脏,以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最严重,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次之,粒细胞型白血病最轻。
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肾小球病理可为微小病变性肾病,也可能为膜性肾病和系膜毛细血管性病变。某些患者的肾小管、肾盏、肾盂有尿酸盐结晶沉积,甚至形成尿酸结石,同时发现肾小管扩张及损害等梗阻性肾病组织学改变。肾间质呈间质性肾炎的病理改变。但以微小病变居多。
高尿酸血症时在肾间质-肾小管内可见尿酸盐沉积,晚期肾间质纤维化。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尿路结石等梗阻性肾病相鉴别。 1.高尿酸血症又称痛风(gout),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 2.尿道结石临床并不多见,多数来源于膀胱及膀胱以上的泌尿系统,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或膀胱结石。结石在排出时可停留在尿道或嵌顿于前列腺部尿道、舟状窝或尿道外口,少数继发于尿道狭窄,尿道闭锁、异物或尿道憩室。原发于尿道的结石相当罕见,一般为单发结石。合并感染的结石成分多为磷酸镁铵。女性尿道结石多数发生于尿道憩室内。 3.梗阻性肾病指尿路尿液流通障碍,产生后向压力,影响肾实质的正常生理而导致的肾脏病变。梗阻程度有完全性和部分性;范围有双侧性和单侧性;时间有急性突然发生和缓慢渐进性发生;部位有上尿路和下尿路;上尿路在输尿管-膀胱连接点以上(输尿管,肾盂,输尿管-肾盂连接处);下尿路位于输尿管-膀胱连接点以下(尿道,膀胱颈,膀胱-输尿管连接处)。
常见的并发症有泌尿系结石,尿毒症及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1.泌尿系结石是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结石的总称。但以肾与输尿管结石为常见。临床表现因结石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异。以突然发生的剧烈腰痛、牵引少腹,尿频、尿急、尿痛、尿色混浊,甚至尿中有血或砂石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X线平片可见结石阴影,或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结石光团。中医文献称石淋、砂淋、血淋(尿血明显者)等。泌尿系结石可引起尿路损伤、梗阻,并发感染,致使肾功能受损。 2.尿毒症实际上是指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引起的毒害。现代医学认为尿毒症是肾功能丧失后,机体内部生化过程紊乱而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综合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称为肾功能衰竭综合征或简称肾衰。 3.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缓慢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最后导致尿毒症和肾功能完全丧失,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生化、内分泌等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从原发病起病到肾功能不全的开始,间隔时间可为数年到十余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肾功能不全的严重阶段。
21世纪是一个注重生活质量的时代,白血病患者更不例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因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差,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生活中更应注意自身的调养和护理。 保持乐观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上世纪70年代前,白血病一直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一度成为死亡的代名词。然而今天,人们对白血病不再畏惧、不再束手无策,因为人们已经掌握了扼制甚至战胜白血病的武器。 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体对癌细胞的抵抗能力,这是任何药物都不能替代的。保持乐观的情绪,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对自身康复至关重要。
白血病肾损害中医治疗方法
验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隔夜或已经变质的食品;新鲜水果必须洗净、削皮后再食用;一些油炸或比较坚硬的食物也应避免食用;对病前有习惯性便秘者,应注意补充富含纤维素食品,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还要尽可能保持每日的排便通畅,以防便秘导致痔疮加重或诱发肛裂,增加局部感染的机会。选择质量好、易消化吸收的动物性蛋白和豆类蛋白质,如禽蛋、乳类、鱼虾、瘦肉、豆腐、豆浆等,以补充身体对蛋白质的需要。食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食物,如富含维生素c的西红柿、猕猴桃、柠檬;维生素a较为丰富的胡萝卜、南瓜、蛋黄、鱼肝油等,能够增强机体的局部抵抗力和全身免疫功能。此外,还应多吃含铁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