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於痰阻气滞,湿浊凝聚於胸膈间所致。
痰证,病证名。痰,古作“澹”或“淡”。泛指痰浊之邪滞留于体内的病证,包含较广。痰与饮常兼并发病,《金匮要略》有专篇论述。《诸病源候论》则记述了寒痰、热痰等痰证。朱丹溪谓:“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肿痛,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漉漉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见《丹溪心法》)。《症因脉治·痰证》:“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薰蒸结聚而成。须分所兼之邪治之。”《医林绳墨》卷二:“人之气道,贵处清顺,其痰不生。设若窒塞其间,痰必壅盛。或因风、寒、暑、湿、热之外感,或因七情、饮食之内伤,以致气逆液浊,而变为诸症之所生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景岳全书·杂证谟》:“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有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凡是痰证,非此即彼,必与二脏有涉。”临床上根据痰饮因、证和部位的不同,又为分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虚痰、实痰、气痰等病证。
常见症状:排痰无力、热痰口臭、头晕、剧烈运动后头晕、咽喉不利、痰火郁结、痰火上壅清窍、吐泡沫痰、四支怠惰
常兼有涕唾稠粘,咳咯难出,胸部隐痛,自觉从咽部至胃脘狭窄如线,头晕目眩,腹中累累有块等症。治当开胸涤痰除积。
见《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治同郁断》,指痰浊凝聚胸膈而成积。症见痰多稠粘,咳咯难出,头晕目眩,胸闷隐痛,脉象弦滑等。
检查项目:中医四诊法检查
痰积吃那些食物在饮食上可以经常用山药、薏米、茯苓煮瘦肉吃,并多吃雷公根、萝卜排骨汤,它们有袪湿泻火的作用,即可化痰祛火,又能预防痰火的产生。可食食物:米面,鱼肉蛋类,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等。
限制及禁忌食物:牛奶,过冷、过热及其它刺激性食物,咖啡、可可、茶叶、及可乐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