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胶样粟丘疹
胶样粟丘疹

胶样粟丘疹

就诊科室:
中西医结合科皮肤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本病又称胶样假性粟丘疹(colloid pseudomilium)或皮肤胶样变性(cutaneus colloiddegeneration)。有人将其译为胶状稗粒瘤或胶质粟丘疹。最早在1942年由Reuter和Way报告。皮疹好发于颜面和手背,多数为淡黄色、粟粒至扁豆大的圆形半透明扁平丘疹,很像水疱。用针挑破后可挤出有黏性的胶样物质。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尚未完全明了。皮损多见于露出部位,可能与日晒有关。一般认为本病分儿童和成人两型。前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发病,至青春期后即逐渐自行消退,常有家族关系,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成人型常在成年后长期受日光曝晒,特别是在热带室外工作者多见,石油工人易发病,本病有家族性发病倾向,男多于女。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不明,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症状

  常见症状:斑疹、结节

  在成年以后发病者,皮疹也常发生于暴露部位,如前额、眼睑周围、耳、颈项、前臂和手背等。除有少数较大透明丘疹外,还可见淡黄色、橘黄色或正常皮色的结节或斑块。前者顶端可见小窝或附着小痂。斑块上有时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经过慢性。常受日晒的老人易发,男多于女。有时自觉轻微瘙痒。

  根据皮疹的表现和病理变化的特点等容易确诊。

检查

  检查项目:血常规

临床皮肤检查:皮疹通常呈半透明状、淡黄色、针头至黄豆大、圆形或不整形、扁平或丘状隆起的丘疹,常对称分布。好发于面部和手背,也散布于前额、颊部或鼻部。

  病理学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萎缩,表皮嵴变平。真皮乳头层显著扩大,真皮上层可见无结构均质性的胶样物质,或呈透明变性。其周围由正常胶原纤维束环绕,境界明了。在变性的胶原物质内可见裂隙和少数纺锤形破裂的细胞核。胶样物质如以HE染色呈嗜酸性,较正常胶原染色淡或呈弱嗜碱性。PAS染色阳性。

其他检查:对于已合并感染的患者应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

鉴别

  2.扁平苔藓 丘疹呈红色或紫红色,不透明,疹内无胶样物质,好发于前臂屈侧,剧痒。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表皮与真皮间细胞呈带状浸润,无胶样物质。

  3.皮肤淀粉样变 皮疹淡褐色、圆形或半球状隆起,小腿伸侧多见,剧痒。疹内有淀粉样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Van Gieson染色呈淡红色,甲基紫染成紫红色。

治疗

  (一)治疗

  本病病因不明确,积极预防减少日晒可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对于少数皮疹可行冷冻或电灼,此外可服小量氯喹和大量维生素C,也可治疗本病。其次也可以进行局部皮肤热敷,可以改善局部循环,促进胶样物质的软化和代谢。

  (二)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