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黄水疮

黄水疮

就诊科室:
中医皮肤科皮肤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又名脓疱病、接触传染性脓疱疮,俗称“黄水疮”。本病在世界各地区均有发病,但由于各地区地理位置不同及环境气候的差异,发病情况及致病菌亦有不同。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症状

  常见症状:皮肤的脓疱、结痂、流黄水、浸淫成片、瘙痒

  二、脓窝疮常因虱病、疥疮、湿疹、虫咬性皮炎等染毒而成,脓疱壁较厚,破后凹陷成窝,结成厚痂。

检查

  检查项目:血常规、体格检查

  临床皮肤检查:本病常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皮损为绿豆至黄豆大小、形态较一致的水疱,向心性分布,化脓与脓痂轻微,索侵及粘膜。

本病通常有继发细菌感染,故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常为阳性或明显增高等感染学特点。

鉴别

  皮损初起为散在性红斑或丘疹,很快变为水疱,形如米粒至黄豆大小,迅速化脓混浊变为脓疱,周围绕以轻度红晕,脓疱开始丰满紧张,数小时或1―2天后脓液沉积,形成半月状积脓现象,此时,疱壁薄而松弛,易于破裂,破后露出湿润而潮红的糜烂疮面,流出黄水,干燥后形成黄色脓痂,然后痂皮逐渐脱落而愈,愈后不留疤痕。若脓液流溢他处,可引起新的脓疱。

  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但皮损广泛而严重者,可伴有发热、畏寒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常可引起附近饕核肿痛,易并发肾炎、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病程长短不定,少数可延至数月。  

并发症

  《外科正宗・黄水疮》云:“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泡,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其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出现脓疱、脓痂:多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儿重,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易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

本病疱疹破溃以后脓液可感染其他正常皮肤,且可因皮肤完整性被破坏而诱发皮肤的其他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预防

  (二)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每天3―4次。

  (三)局部糜烂者,先用明矾溶液洗去脓痂,再将冰硼散撤于患处。

  (四)脓痂厚者,选用青黛、黄柏、苍术研细末,植物油调匀外涂。

治疗

  (一)暑湿热蕴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伴有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辨证分析:夏令暑湿热邪熏蒸,蕴结于肌肤,故见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暑为阳邪,伤津耗液,则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为暑湿热蕴之象。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热重烦躁者,加黄连、山栀等以清热除烦;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以褐偷既取?/p>

  (二)脾虚湿蕴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伴有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辨证分析:脾虚失运,湿热内生,熏蒸肌肤,故见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脾虚失运,则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为脾虚湿蕴之象。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食滞不化者,加槟榔、焦三仙以化气行滞。

  

饮食

  黄水疮食疗方:

  鲜马齿苋大剂量煮汤服食。

  黄蝖的食疗价值   蚬肉味甘、咸、性寒,入胃经;   可清热、利湿、解毒、治消渴、黄疸、湿毒脚气、疔疮痈肿、饮食中毒等。   1.清热除火:味苦,能清心泻火,清热除烦,能够消除血液中的热毒。适宜于容易上火的人士食用。   2.解毒:清理身体内长期淤积的毒素,增进身体健康。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