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的免疫系统,最终使免疫系统崩溃,使人体因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发病并死亡。 感染初期可出现类感冒样或血清病样症状,然后进入较长的无症状感染期,继之发展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前期,最后发生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成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科学家把这种病毒叫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AIDS至今尚无有效防治手段,几无救治成功的病例,故被称为超级癌症。
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病原学: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相比明显不同。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
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2.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3.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
发病机制
HIV感染与复制
HIV需借助于易感细胞表面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HIV-1的gp120首先与第一 受体(CD4分子)结合,然后与第二受体(CXCR4或CCR5)结合,gp120构象改变与gp41分离,与宿主细胞膜融合进入细胞。在反转录酶作用下HIV RNA反转录成负链DNA。在胞核内DNAP作用下复制成双链DNA。后者部分存留于细胞质,部分作为前病毒(provirus)。新形成的双链DNA整合于宿主染色体。前病毒可被激活,转录和翻译成新HIV RNA和病毒蛋白质,在细胞膜装配成新HIV后芽生释出,HIV感染宿主免疫细胞后以每天产生109~1010颗粒的速度繁殖,并直接使CD4+ T细胞破坏。病毒复制产生的中间产物及gp120、vpr等可诱导细胞凋亡。芽生释出后可再感染并破坏其他细胞。
CD4+ 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
HIV病毒对受感染细胞溶解破坏和诱导细胞凋亡直接损伤:gp120与未感染HIV的CD4+ T细胞结合成为靶细胞被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及抗体依赖性细胞毒(ADCC)作用攻击而造成免疫损伤破坏,致CD4+ T细胞减少;HIV可感染骨髓干细胞,使CD4+ T细胞产生减少;
CD4+ T淋巴细胞的极化群Th1/Th2失衡:Th2呈极化优势,而抗病毒免疫应答弱化。抗原呈递功能受损、IL-2产生减少和对抗原反应活化能力丧失,使HIV/AIDS患者易发生各种感染。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异常
巨噬细胞(Mφ)表面也有CD4分子,也可被HIV感染。吞噬细胞有对抗HIV感染所致细胞病变作用,但部分Mφ功能异常,抗HIV和其他病原体感染能力下降。HIV感染后,诱导产生一种与NF-κB核因子抗原性相结合因子,防止细胞凋亡,使HIV在Mφ中持续复制而成为病毒贮存场所,并可携带HIV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B细胞功能异常
B淋巴细胞表面低水平CD4分子表达,可被HIV感染。感染HIV的B细胞功能异常,出现多克隆化,循环免疫复合物和外周血B淋巴细胞增高,对新抗原刺激反应降低等。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异常
HIV感染者早期即有NK细胞数量减少。可因细胞因子产生障碍或HIV通过gp41直接抑制NK细胞的监视功能,使HIV感染者易出现肿瘤细胞。
异常免疫激活
HIV感染后,免疫系统可出现异常激活CD4+、 CD8+T细胞表达CD69、CD38和HLA-DR等免疫激活标志物水平的异常升高,且与HIV血浆病毒载量有良好的相关性,随着疾病的进展,细胞激活水平也不断升高。
常见症状:不明原因发热、免疫力降低、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鹅口疮
艾滋病潜伏期平均9年,可短至数月,长达15年。从初始感染HIV到终末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复杂过程,在全程的不同阶段,与HIV相关的临床表现呈多种多样,根据我国有关滋病的诊疗标准和指南,将艾滋病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1 急性期(primary infection)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的2~4周,部分感染者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大多数病人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全身不适、头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痛、肌痛、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此期血清可检出HIV RNA及P24抗原。而HIV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才出现。CD4+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同时CD4/CD8比例倒置,部分病人可有轻度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或肝功能异常。
2 无症状期(asymptomatic Infection)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病毒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及卫生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此期由于HIV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CD4+ 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此期具有传染性。
3 艾滋病期
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病人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少于200/mm3,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此期主要的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HIV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
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
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
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呼吸系统:人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jiroveci)引起的肺孢子菌肺炎(pneurnocystis pneumonia,PCP),表现为慢性咳嗽、发热,发绀,血氧分压降低。很少有肺部啰音。胸部X线显示间质性肺炎。六甲烯四胺银染色印片或改良亚甲蓝对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染色可快速检出肺孢子菌。CMV、MTB、鸟分枝杆菌(mycobaccterium avium complex,MAC)、念珠菌及隐球菌等常引起肺部感染。卡波西肉瘤也常侵犯肺部;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
消化系统: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巨细胞病毒性食道炎、肠炎,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及隐孢子虫性肠炎;表现为鹅口疮、食管炎或溃疡,吞咽疼痛、胸骨后烧灼感、腹泻、体重减轻,感染性肛周炎、直肠炎,大便检查和内镜检查有助诊断;因隐孢子虫、肝炎病毒及CMV感染致血清转氨酶升高。偶可有胆囊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
口腔:鹅口疮、舌毛状白斑、复发性口腔溃疡、牙龈炎等;
皮肤: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真菌性皮炎和甲癣;
眼部:巨细胞病毒性和弓形虫性视网膜炎,表现为眼底絮状白斑。眼睑、睑板腺、泪腺、结膜及虹膜等常受卡波西肉瘤侵犯;
肿瘤:恶性淋巴瘤、卡波西肉瘤等。卡波西肉瘤侵犯下肢皮肤和口腔黏膜,可出现紫红色或深蓝色浸润斑或结节,融合成片,表面溃疡并向四周扩散。这种恶性病变可出现于淋巴结和内脏。
检查项目:脑脊液β2微球蛋白、抗艾滋病抗体、抗中性粒细胞抗体
一:一般检查
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均可有不同程度减少。尿蛋白常阳性。
二:免疫学检查
T细胞总数降低,CD4+ T细胞减少。CD4/CD8≤1.0。链激酶、植物血凝素等皮试常阴性。免疫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可升高。
三:血生化检查
可有血清转氨酶升高及肾功能异常等。
四:病毒及特异性抗原和(或)抗体检测
1 分离病毒
患者血浆、单核细胞和脑脊液可分离出HIV。因操作复杂,主要用于和科研。
2 抗体检测
ELISA法测血清、尿液、唾液或脑脊液抗HIV可获阳性结果,主要查血清gp24及gp120抗体,其阳性率可达99%。ELISA抗体检测结果须经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确认。
3 抗原检测
抗HIVp24抗原单克隆抗体制备试剂,可以ELISA法测血清p24抗原。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血或体液中HIV特异性抗原,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4 核酸检测
以体外淋巴细胞培养,再用Northern印迹法测淋巴细胞HIV RNA,或PCR或反转录PCR(RT-PCR)法测血清HIV RNA与HIV DNA。但试剂价格昂贵,并易出现假阳性.
5 蛋白质芯片
近年蛋白芯片技术发展较快,能同时检测HIV、HBV、HCV联合感染者血中HIV、HBV、HCV核酸和相应的抗体,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五:其他检查
X线检查有助于了解肺部并发肺孢子菌、真菌、结核杆菌感染及卡波西肉瘤等情况。痰、支气管分泌物或肺活检可找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真菌孢子。粪涂片可查见隐孢子虫。隐球菌脑膜炎者脑脊液可查见隐球菌。弓形虫、肝炎病毒及CMV感染可以ELISA法测相应的抗原或抗体。血或分泌物培养可确诊继发细菌感染。组织活检可确诊卡波西肉瘤或淋巴瘤等。
中医诊断:
①热毒炽盛型:
高热或高热不退,面及其他皮肤红斑、出血斑,日光照射后病情转剧或骤发,也可对各种可疑致敏食物(如海鲜、厚味、贝壳类、鲜牛奶等),甚至可疑致敏抗生素(如青霉素、先锋霉素)及降压药(如肼苯哒嗪、心得安)等、某些中药(如含朱砂汞、铅类中成药)发生过敏并使发热增剧或病情恶化。发热时面红。蝶形红斑色紫红。高热时烦躁口渴喜冷饮、关节酸痛、肌肉疼痛无力、目赤唇红、烦热不眠、精神恍惚。严重时神昏、谵语、抽搐,并可见吐血、衄血、便血等出血症状。舌质红或紫暗或红绛、可口舌生疮、苔黄腻或黄干或白腻或光面舌,脉弦数,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②阴血虚亏型:
长期低热,手足心热,心烦无力,懒言,面浮红,自汗、盗汗,腰关节疼痛,舌质红、镜面舌或苔白,脉细数而软。
③毒邪攻心型:
心悸、心慌、气短、胸闷、烦热、自汗、面色苍白、四肢逆冷,脉细弱或结代,舌质淡、苔薄白(此型包括心脏全心炎)。
④肾阴亏损型:
此型多为毒热侵及肾脏,出现肾阴亏损症状。多见于病程后期,出现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甚至尿毒症。主证有腰痛、腿疼、足疼、四肤无力、面部发热、甚或口舌生疮、五心烦热、精神萎靡,有时有低热、浮肿,脉沉细软,舌体胖嫩,舌质淡或尖红。
⑤邪热伤肝型:
胁痛,腹胀,月经失调,皮肤红斑、瘀斑、失眠、头晕,纳呆,可有闭经、痛经。检查常有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
1. 临床表现:①蝶形或盘形红斑。②无畸形的关节炎或关节痛。③脱发。④雷诺氏现象和/或血管炎。⑤口腔粘膜溃疡。⑥浆膜炎。⑦光过敏。⑧神经精神症状。
2.实验室检查:①血沉增快(魏氏法>20mm/h)。②白细胞降低(<4000/mm3)和/或血小板降低(之80000/mm3)和/或溶血性贫血。③蛋白尿和/或管型尿。④高丙种球蛋白血症。⑤狼疮细胞阳性(每片至少2个或至少两次阳性)。⑥抗核抗体阳性。
凡符合以上临床和实验室检查6项者可确诊。确诊前应注意排除其他结缔组织病、药物性狼疮症候群、结核病以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不足以上标准者为疑似病例,应进一步作如下实验室检查,满6项者可以确诊。
进一步的实验检查项目:①抗DNA抗体阳性(同位素标记DNA放射免疫测定法,马疫锥虫涂片或短膜虫涂片免疫荧光测定法)。②低补体血症和/或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阳性(如PEG沉淀法,冷环蛋白浏定法,抗补体活性测定等物理及其他免疫化学、生物学方法)。③狼疮带试验阳性。④肾活检阳性。⑤Sm抗体阳性。对临床表现不明显但实验室检查拟诊断SLE患者,可暂称为亚临床型SLE。
之二、国际诊断标准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订
1.蝶形红斑:面颊部固定红斑,扁平或隆起,在颧骨的隆起部及/或鼻梁上弥漫分布。
2.盘状皮疹:具有粘着性鳞屑和毛囊角质栓的隆起红斑。萎缩性疤痕可发生于陈旧病灶。
3.日光敏感:据病人的病史或医师观察,暴露部位的皮肤对阳光产生异常的反应。
4.口腔或鼻咽部溃疡,常为无痛性。
5.无畸形的关节炎,具有疼痛、肿胀或渗出、压痛,侵犯1个以上的远端关节。
6.浆膜炎:①胸膜炎:有可靠的胸痛病史或听到胸膜摩擦音,或有胸膜渗出的证据。或②心包炎:经心电图证实,或有心包摩擦音,有心包渗出的证据。
7.肾脏病变:①持续性蛋白尿超过0.59/24h,未作蛋白定量测定者蛋白定性超过+++。②管型尿:可见红细胞管型、血红蛋白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或混合管型。
8.神经系统病变:①癫痫样发作,或②精神症状。两者均与药物影响或已知代谢障碍(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无关。
9.血液系统病变:①溶血性贫血,有网状细胞增多症,或②WBC减少,随机检查2次以上总数低于4000/mm3,或③淋巴细胞减少,随机检查2次以上总数低于1500/mm3,或④血小板减少,在无药物影响下,血小板低于10万/mm3。
10.免疫障碍:①LE细胞阳性,或②抗DNA,抗天然DNA抗体效价异常,或③抗sm,存在抗sm核抗原抗体,或④梅素血清反应假阳性至少持续6个月,并为梅毒螺旋体固定法或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实验证实。
11.抗核抗体阳性,免疫荧光或类似试验测定抗核抗体效价异常,并无药物影响。
凡具备以上11项中的4项以上可确定诊断。
艾滋病并发症发生部位多系统受累者达86.6%,以消化、呼吸、血液和淋巴系统为主。并发症依次为细菌性肺炎、口腔毛状粘膜白斑、鹅口疮、各种感染性腹泻、贫血和消耗综合症。机会性感染占所有并发症的80.6%。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弓形虫、隐孢子虫、巨细胞病毒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均较低。我国AIDS并发症和机会性感染病原体与国外报告相差较大,应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预防和及时治疗并发症。
1.机会性感染
(1)原虫感染
A)弓形体病
常有头痛、发热、脑膜脑炎、视网膜脉络膜炎等,诊断主要靠检测血中抗弓形体IgM抗体( )或头颅CT见典型环圈状病变。艾滋病人得弓形体感染主要引起神经系统弓形体病,其发生率为26%。临床表现为偏瘫,局灶性神经异常,抽搐、意识障碍及发热等。CT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局灶性病变。依据组织病理切片或脑脊液检查可见弓形体。极少数弓形体累及肺部(1%)。该病是由寄生性原虫动物鼠弓浆虫所致的一种动物传染病。人的感染途径,先天性感染是由母亲经胎盘传给胎儿。后天性感染是因吃了含有组织囊虫的生肉或未煮熟的肉而感染。
B)隐孢子虫肠炎
主要有腹泻,为水样便,有时量很多,可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孢子虫是寄生于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小原虫,人感染后,附于小肠和大肠上皮,主要引起吸收不良性腹泻,病人表现为难以控制的大量水样便,每日5~10次以上,每天失水3~10升,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诊断靠肠镜活检或粪便中查到原虫的卵囊。
C)卡氏肺囊虫性肺炎
主要发生于肺部,可导致呼吸困难、持续的咳嗽,发热等。卡氏肺囊虫是一种专在人的肺内造穴打洞的小原虫。人的肉眼看不见,而且用一般的生物培养方法也找不到。卡氏肺囊虫肺炎主要通过空气与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健康人在感染艾滋病毒后,免疫功能受到破坏,这时卡氏肺囊虫便乘虚而入,在病人体内大量繁殖,使肺泡中充满渗出液和各种形态的肺囊虫,造成肺部的严重破坏。卡氏肺囊虫肺炎在艾滋病流行前是一种不常见的感染,过去仅发现于战争、饥饿时期的婴幼儿,或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白血病患儿。
卡氏肺囊虫肺炎是艾滋病患者的一个常见死因,在60%以上的艾滋病患者中属于最严重的机会感染,约有80%的艾滋病患者至少要发生一次卡氏肺囊虫肺炎。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时,首先有进行性营养不良、发热、全身不适、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以后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病程4~6周。发热(89%)和呼吸急促(66%)为肺部最常见的体征。某些人肺部还可听到罗音。卡氏肺囊虫肺炎常复发,病情严重,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卡氏肺囊虫肺炎病人胸片显示两肺广泛性浸润。但少部分患者(约占23%)其胸片可示正常或极少异常。
据对180例卡氏肺囊虫肺炎X线胸片检查所见,表现为两侧间质性肺炎的77例,间质及肺泡炎症45例,肺门周围的间质炎症26例,单侧肺泡及间质炎症24例,未见异常者8例。肺功能测定示肺总量及肺活量下降,随着病程的进展而进一步加剧。气管镜或肺穿刺所取之标本可以查到卡氏肺囊虫,有时还可以查到其它病原体,此时为混合性机会感染。本病病程急剧;亦可缓慢,终因进行性呼吸困难、缺氧、发展为呼吸衰竭而死亡,其病死率可达90%~100%。
(2)细菌性感染
有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常继发于一些并发症,最多见的是结核杆菌和鸟型分支杆菌,临床肺结核进展很快,可见空洞和痰菌阳性,治疗较困难亦有全身播散性结核。
A)分歧杆菌感染:
可以感染体内几乎所有的器官,导致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发热、夜间多汗、体重下降、胃痛以及腹泻等。为艾滋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常波及肝、肺、脾、肾、血液、骨髓、胃肠道、淋巴结等,其表现为发热、消瘦、吸收不良、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为非特异性,确诊靠病原分离培养及活检。
B)沙门菌感染:
其引起的症状有:严重的腹泻、发热、寒战、腹痛以及偶尔的呕吐等。
C)杆菌性血管瘤病:
由血管的增生引起,表现为皮肤或其它器官的肿瘤样肿块。
D)结核杆菌感染:
结核病常发生于有艾滋病感染但尚无艾滋病的病人,这可能因为结核杆菌的毒力强于其它与艾滋病相关的病原体,如卡氏肺囊虫等,所以结核病更易发生于免疫缺陷早期。74%~100%的艾滋病感染伴结核病人有肺结核,其症状和体征常很难鉴别于其他艾滋病相关的肺部疾病。艾滋病患者常表现为扩散性的感染。艾滋病感染病人并发结核最突出临床特征是高发肺外结核,艾滋病伴结核病人或发现结核而诊断艾滋病人中70%以上有肺外结核。艾滋病伴肺外结核最常见的形式为淋巴结炎和粟粒性病变,还常波及骨髓、泌尿生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
E)细菌性肺炎
F)其他
如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等的感染。
(3)真菌感染:
A)常见口腔念珠菌感染
亦有食管气管或结肠念珠菌感染,导致口腔、舌、食道或阴道等部位的粘膜出现炎症及厚的白苔。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真菌,常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和阴道粘膜上,可从皮肤和粘膜分泌物、大小便、痰液中培养出来。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或机体菌群失调时,可使白色念珠菌变为致病菌导致念珠菌感染。可分为皮肤念珠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后者多见为鹅口疮--口腔粘膜、舌及咽喉、齿龈或唇粘膜上的乳白色薄膜,易剥离,露出鲜湿红润基底。多见于严重疾病的晚期,或艾滋病毒感染者。如果同性恋者持续有鹅口疮无其他原因解释时,往往表明患者已感染了艾滋病毒或将发展为艾滋病的指征。念珠菌性食道炎可造成吞咽困难及疼痛或胸骨后疼痛,食道镜检查可见食道粘膜有不规则溃疡和白色伪膜。其它尚有念球菌性口角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内脏念珠菌病等。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诊断有赖于临床表现和求助于真菌检查。
B)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近年发现卡氏肺孢子虫的DNA更像真菌,因此将之归在真菌性感染。主要表现为低热、干咳少痰,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体检有轻度紫绀,两肺偶有痰鸣音,很少闻及湿啰音,血气氧分压下降明显,胸片可见肺纹理增多,或斑片阴影,严重时两肺有大片融合阴影呈毛玻璃状,若作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液检查可找到卡式肺囊虫滋养体和包囊;
C)隐球菌脑膜炎及组织胞浆菌或青霉素的全身性感染
可以出现头痛、高热、颈部僵硬、对光线过于敏感等症状。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容易经呼吸道,偶可经肠道或皮肤入侵致病。隐球菌脑膜炎是艾滋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很高的病死率,表现为发热、头痛、精神错乱及脑膜刺激症状。肺部隐球菌,以亚急性或慢性发病,伴咳嗽、粘痰、低热、胸痛、乏力、X线检查为非特异性改变。对隐球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确诊。
(4)病毒性感染
可见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单纯疱疹病毒(HSV)、带状疱疹病毒(HZV)、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等感染。
A)巨细胞病毒感染:
破坏眼睛(可能致盲)、消化系统、肺或其他器官。根据血清学调查表明,巨细胞病毒广泛存在,多数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无症状,但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人可在尿、唾液、粪便、眼泪、乳汁和精液中迁延排出病毒。并可经输血、母亲胎盘、器官移植、性交、吮哺母乳等方式传播。艾滋病伴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常表现为肝炎、巨细胞病毒肺炎、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皮疹等。确诊巨细胞病毒感染必需在活检或尸解标本中找到包涵体或分离出病毒。根据Guarda等对13例艾滋病人尸解的研究,最常见的诊断是巨细胞病毒感染(12例),其次是卡波济氏肉瘤(l0例)。所有1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均为播散性,并且经常影响两个或多个器官。
B)病毒性肝炎:
包括甲肝、乙肝和丙肝。
C)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
明显增加妇女得宫颈癌的风险。
D)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脑部感染性疾病。症状有:言语困难,身体的某一侧出现虚弱,视力丧失,上下肢的麻木感等。
E)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导致生殖器疱疹。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和性接触,也可经飞沫传染,病毒可由呼吸道、口、眼、生殖器粘膜或破报皮肤侵入人体。孕妇在分娩时亦可传给婴儿。感染病毒后可引起艾滋病患者皮肤粘膜损害、累及口周、外阴、肛周、手背或食道以至支气管及肠道粘膜等,以唇缘、口角的单纯疱疹最常见,其损害呈高密集成群的小水疱,基底稍红,水疱被擦破后可形成溃疡,其溃疡特点为大而深且有疼痛,常伴继发感染,症状多较严重,病程持续时间长,病损部位可培养出单纯疱疹病毒,活检可查到典型的包涵体。
F)EB病毒:
该病毒在艾滋病人中感染率很高,有96%的艾滋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EB病毒抗体,EB病毒可致原发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溶血性贫血、淋巴结肿大、全身斑疹,T细胞减少等。
2.恶性肿瘤
(1)卡波济肉瘤:
可在皮肤或黏膜上包括肺和食道胃肠均可见,诊断需靠活检做病理检查。
(2)淋巴瘤:
常有持续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诊断亦要靠活检送病理。
(3)非霍奇金淋巴瘤:
发生于淋巴细胞,艾滋病毒感染后患此癌症的风险增高。
3.常见营养不良:
由于发热、腹泻各种感染或肿瘤消耗过多,而患者又食欲减退,时间长会造成营养不良甚至于恶液质。
艾滋病日常预防
1、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2、 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3、 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4、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5、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健康教育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艾滋病毒;不要进行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可使用安全套;不与别人共用针头,使用已消毒注射器;小心使用血制品。
一、特异性预防
(一)随着1993年美国CDC分类诊断标准,扩大了AIDS的诊断范围,有利于AIDS的预防及治疗,依据CD4T淋巴细胞减少,给予一定的投药;
(二)艾滋病疫苗:美国对含有gp120成份的两种艾滋病疫苗进行了第二期296人的试验,由于已有6人发生了感染,而暂时终止,泰国正进行UBI合成疫苗试验;
(三)阻断母婴传播:CD4+T 淋巴细胞>;200/μl的艾滋病孕妇,用AIT于产前,产程内及婴儿治疗,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二、综合预防
(一)普及宣传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了解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及预防方法;
(二)加强道德教育,禁止滥交,尤其与外籍人员性乱行为,取缔暗娼;
(三)避免与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高危人群发生性接触;
(四)禁止与静脉药隐者共用注射器,针头;
(五)使用进口血液,血液成份及血液制品时,必须进行HIV检测;
(六)国内供血者严格排选,应逐步做到检测HIV阴性方能供血,严防HIV传播;
(七)献血,献器官,组织及精液者应做HIV检测;
(八)建立艾滋病检测中心;
(九)提倡使用避孕套和避免肛交;
(十)艾滋病或HIV感染者应避免妊娠,出生婴儿应避免母乳喂养。
并发症的预防
对于并发症最好的预防就是及时抗HIV治疗。①CD4+T淋巴细胞<200/ mm3的患者,应口服复方新诺明2片/日预防肺孢子菌肺炎,至CD4+T淋巴细胞升至200/ mm3以上3-6个月。②弓形体脑病: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熟透的肉类,避免接触猫及其排泄物。弓形虫抗体IgG阳性、CD4+T淋巴细胞低于100/ mm3者可口服复方新诺明预防,至CD4+T淋巴细胞升至200/ mm3以上3个月。接触开放性结核的患者异烟肼预防。
一: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us therapy,ART)是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抑制病毒复制,保存和恢复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和HIV相关疾病的罹患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目前国际上有四类ARV药物,分为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NNRTI)、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PI)、进入和融合抑制剂(EI/FI)。国内的ARV药物目前有三类(主要是NRTI、NNRTI和PI)。
1NRTI
选择性抑制HIV反转录酶,掺入正在延长的DNA链中,抑制HIV复制。常用下列几种。
①齐多夫定(zidovudine,ZDV,AZT)。成人300mg/次,2次/d。儿童160mg/m2体表面积,3次/d。新生儿和婴幼儿2mg/kg,4次/d。
②去羟肌苷(dideoxynosine,DDI):成人体重≥60kg者,200mg/次,2次/d;体重<60kg,125mg/次,可引起周围神经炎、腹泻、口腔炎或胰腺炎等,可诱发癫痫。
③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成人150mg,2次/d,与AZT合用有协同作用。
④司他夫定(stavudine,d4T):不良反应有周围神经炎、肝功轻度异常等。
⑤阿巴卡韦(abacavir,ABC) 300mg/d,2次/d,可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
⑥双汰芝(combivir):是3TC (150mg) AZT (300mg)的复合制剂。
2NNRTI
主要作用于HIV反转录酶某位点使其失去活性。常用药物有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avirenz,EFV)。与其他抗HIV药物联合使用。
3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PI)
抑制蛋白酶,阻断HIV复制和成熟过程中必需的蛋白质合成。主要药物有利托那韦(ritonavir,RTV),茚地那韦(indinavir,IDV)、沙奎那韦(saquinavIr,SQV)、奈非那韦(nelfinavir,NFV)、克力芝(含有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复合制剂)、阿扎那韦(ATV)等。 仅用一种抗病毒药物易诱发HIV变异,产生耐药性,因而目前主张联合用药,称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根据目前的ARV药物,可以组成2NRTI为骨架的联合NNRTI或PI方案,每种方案都有其优缺点,如毒性、耐药性对以后治疗产生的影响、实用性和可行性等,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掌握。
4治疗时机
成人及青少年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指征和时机:
①急性感染期无论CD4细胞计数为多少考虑治疗
②无症状感染期CD4+细胞计数>350个/mm3,无论血浆病毒载量的值为多少定期复查,暂不治疗
③无症状感染期CD4+细胞计数200~300之间定期复查。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即进行治疗:1.CD4细胞计数1年内下降大于30%;2.血浆病毒载量>100000/ml;3.患者迫切要求治疗,且保证有良好的依从性
④艾滋病期无论CD4细胞计数为多少进行治疗
婴幼儿和儿童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指征和时机。
婴幼儿期,对于小于18个月婴儿体内有来自母体抗HIV抗体,应首先用PCR法检测HIV DNA,阳性可早期诊断HIV感染,或PCR法两次检测HIV RNA均阳性者,也可诊断为HIV感染。 由于婴幼儿病情进展要比大龄的儿童和成人快,对于<12个月龄的婴幼儿,可不考虑病毒载量、CD4+细胞计数及是否伴有AIDS症状,建议治疗。 1岁以上的儿童,艾滋病期或CD4+ T淋巴细胞比例<15 cd4="" t="" 15="" 20="" 21="" 25="" cd4="" t="" cd4="" t="">25%,建议延迟治疗、定期随访、监测临床表现、免疫学及病毒学指标的变化。
疗效判断一般认为在HAART治疗开始第4、8~12及16~24周分别检测血液中CD4+ T细胞与病毒载量(VL)以评定疗效。
二:免疫治疗
采用IL-2与抗病毒药物同时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三:治疗并发症
肺孢子菌肺炎
喷他脒每日3~4mg/k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或加氨苯砜(dapsone) 100mg,1次/天,或复方磺胺甲噁唑(每片含SMZ400mg,TMP 80mg)3片,每日3~4次,疗程2~3周。
其他真菌感染
口腔及食管真菌感染用克霉唑1.5g或酮康唑0.1g,2次/d;制霉菌素2.5万U涂抹黏膜病变处,每日4次;肺部念珠菌病等可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或氟康唑治疗等。
病毒感染
全身性CMV、HSV、EBV感染及带状疱疹可用阿昔洛韦(acyclovir)7.5~10mg/kg,或更昔洛韦(ganciclovir) 5mg,每日静脉滴注2次,疗程2~4周。
弓形虫病
螺旋霉素或克林霉素0.6~1.2g/d,前二者常与乙胺嘧啶合用或交替应用。也可用SMZ/TMP,或磺胺嘧啶1g,4次/天,疗程4周。
鸟分枝杆菌感染
可用氨苯砜100mg/d,或阿奇霉素500mg,1次/d,或克拉霉素500mg,2次/d,或乙氨丁醇15mg/( kg·d),或利福布丁(200~600mg/d)、利福平( 600mg/d)、环丙沙星(0.5g,3次/d);氯法奇明0.1g,1次/d,疗程与抗结核相同。
卡波西肉瘤
抗病毒治疗同时使用α-INF治疗,也可用博来霉素(bleomycin)10mg/m2,长春新碱2mg/m2和阿霉素20mg/m2联合化疗等。
四:对症支持
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部分病人可辅以心理治疗。
五:预防性治疗
CD4细胞<0.2×109/L者服复方磺胺甲噁唑,每次2片,每日1次,预防肺孢子菌肺炎。医务人员被污染针头刺伤或实验室意外,根据职业暴露后预防程序进行评估和用药预防。
六:预后
部分感染者无症状期可达十年以上。进入艾滋病期后,如不进行抗病毒治疗,病死率很高,平均存活期12~18个月。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延长艾滋病病人生存期。
艾滋病的中医疗法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医者尝试用中医药与针灸防治艾滋病,发现中医药和针灸对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抑制病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引起广泛重视;并运用于防治艾滋病的研究中,从摸索中取得了可喜成果。 当然,国内外医者所做的探索工作,仅仅是初步的,运用中医药还不能完全治愈艾滋病,只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略具优势。
体针
取穴:主穴:关元、气海、脾俞、肾俞、足三里、命门、三阴交、筑宾、神阈、大椎。
配穴:外感发热加曲池、合谷、肺俞、列缺;体虚加太白、太溪;出血加隔俞、血海;失眠加神门、内关;疼痛加交感、神门、肺、肝、脾、肾(均为耳穴)。
操作:主穴每次取3-5个。因本病病情变化迅速,个体差异相当明显,故应据不同脏腑或经脉显现的症侯取穴。配穴则据症选取。穴位力求少而精,为了不增加病人的消耗,留针时间宜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乙除了早期病人采用补中寓泻外,余均用补法,主穴计后加艾卷灸,可嘱病人在家中自行灸治,自己无法灸的背部俞穴,由家人代灸,用回旋灸法,每次灸至局部红晕出现为宜。耳针用于止痛,留外时间可稍延长至25分钟。体质虚弱和慢性腹泻者,直以灸法为主,前者以常用穴灸治(命门、膏盲、足三里、关元),配穴针刺;后者则灸关元、神阅、三阴交、气海。
操作时要重视预防性技术操作。医生应戴消毒手套,使用一次性针灸针。使用过的针、消毒手套及擦拭过穴位的药棉,均应置于密封容器内,另作处理。中医中药秘方网搜集整理
针灸每周2次,可不计疗程。
疗效;针灸治疗艾滋病人350例。尽管没有达到治愈目的,但针灸有下列效果;①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接受针灸治疗后多表现为内心宁静,精神振作;②缓解症状和体征:在针灸期间,患者疲乏困倦、气短心悸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睡眠好转,水肿减轻,腹泻次数减少,体重增加,消除疼痛及缓解肢端麻木无力等,有二例中等大的KaPosi肉瘤的患者,在针灸治疗后的头2个月消失。针灸尚对出血患者有良好效果;③有助于克服病人对药物的毒性反应,一些针灸同时进行化疗的病人,几乎未发现有副作用。针灸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明显的疗效,在高危人群中,针灸具有预防感染的作用。
(2)单方验方治疗艾滋病
甘草制剂
组成:甘草(主要成分为甘草酸和甘草甜素)。
用法:内服。
疗效:实验研究发现,中药甘草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率达98%,且具有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在临床实验中还首次查明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和甘草甜素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具有防治发病的作用。
(3)气功疗法治疗艾滋病
功法:早期以静功为主,随着症状的改善,可练站桩功,及简易的动动,如八段锦等。
疗效:通过20例观察,在3个月的气功锻炼过程中不少患前在疲乏感、食欲、睡眠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
艾滋病的中药分型治疗
1.艾滋病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生存质量1级(精神状态佳,饮食、睡眠正常,能进行正常活动)。
有效:临床症状部分缓解,生存质量Ⅱ级(精神状态一般,饮食、睡眠尚可,尚能从事日常活动或社交)。
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生存质量Ⅲ级(精神状态差,饮食、睡眠欠佳,活动不便或不能自理)。
2.分型治疗艾滋病
本病中医治疗初期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扶正祛邪并用;晚期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1)气阴两虚
治疗:补气养阴。
处方: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知母、炒白芍、地骨皮、女贞子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黄芪生脉饮。
(2)心脾两虚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处方:黄芪、白术、党参、当归、茯苓、枣仁熟地、丹参、甘草、补骨脂、生龙骨。
加减:泄泻加怀山药、白扁豆、交实;恶心呕吐加半夏、干姜;气短加五味子、山药;苔黄加黄连、黄芩。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3)脾肾阳虚
治法:温脾补肾。
处方:黄芪、白术、获苓、附子、肉桂、巴戟天、枸杞子、熟地、山药、泽泻、丹皮、大枣、甘草。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加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味。
(4)肝肾阴虚
治法:滋肾养肝。
处方:生地、萸肉、泽泻、知母、鳖甲、女贞子、枸杞子、麦冬、旱莲草、丹皮、菊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二至丸、三甲复脉汤、一贯煎。
(5)肺肾阴亏
治法:滋阴生津。
处方:生熟地、紫河车、天麦冬、龟版、黄柏、牛膝、五味子、玄参。
加减:兼咳嗽痰黄、带血、胸痛等之肺热塞盛加银花、蒲公英、慧苡仁、冬瓜仁、鱼腥草。
治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河车大造丸。
(6)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化浊。
处方:藿香、茵陈、石菖蒲、黄连、白蔻仁、滑石、射干、大青叶、黄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甘露消毒丹、白虎加人参汤。
(7)肾精不足
治法:补益肾精。
处方:牛膝、肉苁蓉、天冬、巴戟、阿胶、龟版、鳖甲、白芍、杜仲、甘草。
加减;精枯赢瘦加鹿茸、紫河车;干咳频加麦冬、知母、蟹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河车再造丸。
(8)肾阴阳两虚
治法:滋引肾阴肾阳。
处方;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云苓、泽泻、丹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月成方;金匮肾气丸。
(9)热陷营血
治法;清营凉血。
处方:生地、赤芍、丹发、栀子、连翘、银花;玄参、黄连、黄芩、石菖蒲、犀角、羚羊角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清营汤、羚羊钩藤汤。
(10)痰凝血瘀
治法:祛瘀化痰。
处方;熟地、川芎、地龙、赤芍、南星、半夏、山慈姑、获术、牡蛎、贝母、玄参、蜈蚣等。
加减:热责内盛加天葵子、七叶一枝花、蛇百草、大青叶、紫草;气虚加黄芪、党参;阴虚加天安冬、天花粉、女贞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合消瘦丸。
疗效:按上述分型群治,早期艾滋病病人服药1-2个月后,大多改善了症状:面色由苍白转红润;说话声音由低微到清亮;腹泻停止,盗开消失。实验室检查,有些病人的T4细胞数明显上升,表示其免疫机能有所恢复。
3.专方治疗艾滋病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通过体外试验和临床观察发现,小柴胡汤具有抑制艾滋病毒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4.老中医经验
黄柄山医案
美籍白种人,男性,40岁。职业:房产主。有同性恋史。1988年1月10日就诊,主诉:发热、恶寒、咳嗽、胸痛、气短二天。泄泻、乏力、腰膝酸软、食少钢呆七个月。四诊检查: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语声低微,咳吐少量黄痰,气短,腋下、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舌质淡,尖红,苔白腻微黄,脉浮数而无力,体温38.8度。实验室检查:HIV试验阳性,经专科医院诊断为艾滋病(合并肺感染)。中医诊断:发热(热毒蕴肺兼气虚)。治宜清热解毒,健脾益气。
处方:银翘、桔梗、杏仁、板蓝根、川贝、党参、黄芪、甘草。水煎服。
患者服15剂后,发热、恶寒、胸痛、咳嗽诸症消失,气短明显减轻。病人自感乏力,食少纳呆,腰酸膝软,泄泻。检查所见:舌质淡、胖嫩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弱。此时,热毒之邪已除,而脾肾气虚之证尚存,政改用六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以健脾益肾补气。药用:人参、白术、黄芪、云苓、陈皮、熟地、没药、肉桂、杜仲、附子、甘草。水煎服服上方40剂后,病人食欲、体力明显增强,大便恢复正常,气短等症减轻。患者对中药的疗效充满信心,要求继续服用汤剂。因此嘱其服上万10剂。10天后复诊,病人主诉症状好转,病情较稳定,故改用丸剂治疗,金匮肾气丸和健脾丸交替使用,早晚各一丸。4个月随诊,病情稳定。
按:本例早期采用清热解毒为主,兼以补脾益气,乃急则冶标之意,至表症已解,肾气虚之症状突出,即重在健脾益肾补气,为缓则治本。艾滋病证情复杂,故在辨证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多方,并直坚持长期治疗,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5.用药规律
由于中医药治疗本病刚属起步,尚无规律可循,但在用药上已作了不少研究。
(1)抗病毒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医者对中药进行了不少研究,并有很多新的发现,通过实验手段还发现:穿心连的萜黄酮;紫花地了和夏枯草的含硫多糖具有抗艾滋病作用的成分。还遴选出牛美子、金银花、紫花地丁、紫草、夏枯草、千里光,穿心莲、一见喜等11种中药,均对艾滋病毒有抑制生长作用。
(2)增强抗体免疫力药物研究证实人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红枣、杜仲、菟丝子、山萸肉、枸杞子、夭冬、麦冬、百合、五珠子、生姜等18味健脾益肾、补养气血、清热滋阴的中药对HIV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能增加白细胞的中药有:人参、党参、黄芪、灵芝、绿豆、阿胶、人胚、胎盘、鸡血藤、女贞子、山萸肉、补骨脂、刺五加、肉桂等;能增强中性白细胞吞噬功能的中药有:人参、黄苠、白术、甘草、山药等;能促进单核巨细胞的中药有:云芝、香菇、甘草等;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灵芝、猪苓、香菇、当归、地黄、蜂蛇、—淫羊藿、补骨脂、刺五加、杜仲等;能增加T细胞数量的中药有:人参、灵芝、云芝、香菇、绿豆、白术、苡仁、黄精、天门冬、女贞子、淫羊藿等;对抗体产生有促进作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云苓、香菇、何首乌、胎盘、地黄、淫羊藿等。
饮食及生活注意
每日摄取足够的能量,需肉、蛋、奶等高能量、高蛋白、好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注意饮食卫生,尤其不进食生冷肉食。对于腹泻及消化不良的患者应保持足够水分摄入,多进食液体食物。戒烟酒。适当锻炼。保持良好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艾滋病的食疗
l.补虚正气粥:
炙黄芪3O-60g,人参3-5g(或党参15-3Og),白糖少许,粳米100-150g。先将黄芪、人参(或党参)切成薄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入砂锅煎沸,后改用小火煎成浓汁,取汁后,再加冷水,如上法煎取二汁,去渣,将一、二煎药液合并,分二份,于每日早、晚同粳米加水适量煮粥。粥成后,入白糖少许,稍煮即可。人参也可制成参粉,调入黄芪粥中煎煮服食。
功效:补正气,疗虚损,健脾胃。适用于艾滋病各期见有气虚证者。
2.粳米阿胶粥:
阿胶20g(捣碎,文火炒至呈黄色,研为细末),粳米100g,红糖适量。将淘洗干净的粳米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转用文火煮成米九成熟。加入阿胶粉、红糖,边煮边搅匀,将粥稠胶化即可。
功效:养血止血。适用于艾滋病阴血不足或兼出血者。
3.虫草甲鱼:
虫草5只(10-15g)、甲鱼1只(500g左右),盐、味精少许。将甲鱼剖腹去头及内脏,洗净待用,把虫草纳入甲鱼腹中,置于汤锅内,加水500ml,加盐及味精,隔水置入锅中,用武火煮沸后,转用文火炖至酥烂,药食同吃。
功效:滋阴凉血,补肺益肾。适用于艾滋病阴血不足、肺肾两虚者。
4.芪枣苁蓉狗肉汤:
狗肉100g、黄芪15g、大枣30g、肉苁蓉15g,姜、葱、味精、茴香适量。将肉苁蓉浸入黄酒中24小时,去皮切片,黄芪切片,枣去核,肉苁蓉、黄芪均装入纱布袋中。将狗肉在沸水中焯一下漂净,加药、枣肉、姜、盐、茴香、适量清水,用旺火煮沸后移至小火煮至酥烂,弃药,加葱、味精调味即可,吃肉喝汤。
功效:补肾壮阳,益气补血。适用于艾滋病气血虚衰、肾阳不足者。
5.白术猪肚粥:
白术30g,猪肚1只,生姜少许,粳米l00g。洗净猪肚,切成小块,同白术、生姜煎煮,去渣取汁,用汁同米煮粥。猪肚可取出,适当调味后佐餐。早晚餐时温食此粥。
功效:益气健脾,用于艾滋病脾胃不足者。
6.莲子百合炖瘦肉:
莲子30g,百合30g,瘦肉200-200g。各味洗净后加水适量炖熟,适当调味服用。
功效:补肺肾之阴,用于艾滋病肺肾阴虚者。
7.蒲公英银花连翘粥:
干蒲公英40-60g(鲜品用量60-90g),银花20g,连翘10g,粥粳米30-60g。洗净蒲公英,切碎。煎取药汁,去渣,入粳米同煮为稀粥饮食。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适用于艾滋病热毒蕴结而见淋巴结肿大、乳蛾肿痛、发热等。
8.软炸芪莲猪肚
猪肚1个,莲子100克,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柴胡5克,升麻5克,干面包末50克,鸡蛋3个,酱油、砂糖、胡椒粉、精盐、葱、生姜各适量,花生油500克(实耗50克)。猪肚洗净,除去外表油脂及里膜,用粗盐,碱反复揉搓,抓匀腌1小时后,再用流动的清水漂至色白,无碱质。入沸水锅中氽一下捞出,纱布包住挤干水份。黄芪、党参、白术、柴胡、升麻洗净,烘干研成细末。葱、姜切成末。莲子洗净,去皮去芯。莲肉放入猪肚内,上笼蒸烂熟,取出莲肉捣碎。猪肚切片,加酱油、白糖、中药末,葱姜末,精盐,胡椒粉腌入味。鸡蛋入碗内打散,加面粉莲茸调匀。锅置中火上,下花生油烧至五成热将拌有药末的肚片滚上面包末,蘸匀蛋面糊下锅炸,待炸至金黄色时捞出,装盘。
9.鱼腥草饮
鲜鱼腥草250~1000g(或干品30~60g)。将鲜鱼腥草捣汁饮;或用冷水浸泡2小时干品,煎煮一沸,取汁,去渣,频饮。
适应证:艾滋病有肺部感染,咳吐黄痰者。
10.马齿粥
马齿苋100g,粳米60g。将马齿苋切碎,同粳米煮粥,空腹服用。
适应症:艾滋病伴有腹泄者。
11.人参粥
人参3g,粳米100g,冰糖适量。将粳米淘净,与人参(切片或研粉)一并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至粥熟,再将化好的冰糖汁加入拌匀,即可食用。
适应证:艾滋病体虚,气短,乏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