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肝衰竭

肝衰竭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肝病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因其具有合成、解毒、代谢、分泌、生物转化以及免疫防御等功能,故又被称为“加工厂”。当受到多种因素(如病毒、酒精、药物等)引起严重损害时,造成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上述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进而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称之为肝衰竭。

病因

  目前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仍然是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约占80-85%),其次是药物或肝毒性物质(如酒精、化学制剂等);而在欧美国家,药物是引起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酒精则常导致慢性肝衰竭。另外妊娠急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寄生虫感染等也可导致肝衰竭的发生。

  儿童肝衰竭的病因未明多见,遗传代谢性疾病(包括肝豆状核变性、半乳糖血症、酪氨酸血症、Reye综合征、新生儿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朱世殊等分析120例肝衰竭患儿,在婴儿组和1岁以上组中病因不明均占第一位,分别为40.6%和 30.7%。

  造成肝衰竭的病因可以是单一因素,如感染某种肝炎病毒、酒精中毒、服用某种药物等,也可以是多种因素共同所致,如在慢性肝炎基础上重叠感染其他病毒、慢性酒精中毒基础上合并病毒感染等。

症状

  常见症状:肢疲体倦、厌食、呕吐、腹胀、黄疸、出血

  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恶心、食欲不振、呕吐)、皮肤黏膜黄染进行性加深、尿色进行性加深、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皮肤粘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尿道出血等)为主要共同临床特点,还可有低热、各种并发症相应的表现等,具体临床表现因肝衰竭的不同分类存在一定差异。

  (1)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表现为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精神错乱、意识模糊、睡眠障碍、定向力和理解力减低等)。北京佑安医院对50例急性肝衰竭患者资料总结:高度乏力者88%,严重食欲不振者80%,恶心呕吐者76%,腹胀者84%。发病者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占78%。由于既往体健,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强,所以在疾病早期仍能坚持劳动或工作。另外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也是疾病加重和迅速恶化的原因之一。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发病期限为15日~26周,除症状体征与急性肝衰竭相同特点外,黄疸迅速加深,由于疾病的病程延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如:腹水、腹腔感染、肝性脑病等,患者会出现腹胀、浮肿、意识障碍。诊断上也分为腹水型或脑病型。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既往有慢性肝病表现,短期内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表现,临床症状比急性肝炎起病要重。

  (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有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各种并发症表现。

检查

  检查项目:肝功能、胆红素、蛋白分析、凝血、血常规、生化相关、消化系彩超、腹部CT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此项检查为正确反映损害严重程度的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有助于早期诊断。本试验要求严格,需由有经验者负责,力求准确。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

  2.胆硷脂酶测定

  此酶由肝细胞合成,故严重肝损害时,血清胆硷脂酶明显降低。

  3.胆酶分离现象

  胆红素逐渐升高而ALT却下降。80%的ALT存在于肝细胞浆内,当肝细胞损害时,细胞膜通透性改变,ALT逸入血液内,早期ALT可升高,随病情加重,到一定时期该酶已耗竭,加以其半衰期短,血清中ALT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4.AST/ALT比例动态观察

  病后10日内测定,对预测病情及预后有一定意义。ALT主在肝细胞浆内,AST大多存在于线粒体内,正常AST/ALT比值为0.6。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AST从线粒体排出,其比值即>1。

  5.氨基酸(AA)测定

  包括尿氨基酸总量及血清氨酸分析。由于几乎所有氨基酸均在肝内代谢,由肝细胞合成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当严重肝损害时,AA不能被利用而引起AA代谢障碍及平衡失调。

鉴别

  1、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黄疸可小于正常值上限10倍,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查体或超声提示肝脏进行性缩小。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发病期限为15日~26周,黄疸迅速加深,要求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umol/L。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上述急性(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表现,化验TBIL≥171umol/L,同时PTA≤40%。

  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诊断要点为:① 有腹水或其他门脉高压表现(血象降低、消化道出血等);②可有肝性脑病;③ 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可以小于正常值上限10倍),白蛋白明显降低;④ 必须存在凝血功能障碍,PTA≤40% 。

并发症

  1、肝性脑病 又称肝昏迷,为肝功能衰竭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初期有行为和性格改变,不能正确回答询问,辨向力和计算能力下降,逐渐发展为兴奋或嗜睡,出现扑击样震颤,脑电图异常,终至昏迷。

  2、黄疸 开始见尿色加深,很快出现皮肤、粘膜及巩膜的黄染,并迅速加深。因肝细胞大块坏死,肝脏可迅速缩小,在叩诊时肝浊音界缩小,B型超声检查可进一步证实。患者呼出气中有一种霉烂的臭味肝脏,即肝臭,其浓淡与肝细胞坏死的程度一致。

  3、出血 由于肝脏制造凝血因子功能障碍,内毒素血症激活凝血系统等因素,可出现皮肤出血点、瘀斑、呕血、便血、衄血等。

  4、脑水肿、肺水肺 可能与不适当地大量补液、缺氧等有关,易造成脑疝、呼吸衰竭。

  5、腹水 门静脉高压、血浆白蛋白降低等因素可使30%的患者出现少至中量的腹水。

  另外,还可出现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慢性肝衰竭发生在慢性活动性肝病的基础上,一般有原慢性肝病的各种表现,可逐渐发生肝功能衰竭。也可在病程中因某些损肝因素而突然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征象。

预防

  1、对于存在慢性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做到每年定期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复制状态,发现肝功能异常,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慢性肝炎患者一旦出现黄疸就要及时住院,警惕肝衰竭;

  2、已经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不可擅自停用药物,一旦停药会造成病毒大量复制,引起的免疫反应会出现急性肝衰竭。要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等,了解是否出现病毒变异,一旦出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停药的标准要按照指南精神执行;

  3、对于酗酒者,戒酒斯必须的,还要坚持戒酒;

  4、药物使用应慎重,常见的药物性肝衰竭中中药不可忽视,摒除“中药无害”的想法。

治疗

  药物治疗

  (1)内科基础治疗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并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为肝细胞的再生赢得时间。

  ① 一般支持治疗:卧床休息、严格消毒隔离、保证每日能量和液体供给、维持内环境稳定、动态监测肝功能、血生化、凝血项等变化。

  ② 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

  a 病因治疗:对于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及HBV DNA阳性的肝衰竭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尽早酌情使用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等,临床研究显示: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近期可遏制肝衰竭的炎症过程,远期可抑制炎症发作,延缓肝纤维化,降低肝癌发生;但应注意后续治疗中病毒变异和停药后病情加重的可能。对于药物或酒精所致肝衰竭,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和严格戒酒。

  b 激素治疗: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对降低急性肝衰竭(尤其是酒精性肝衰竭)病死率有显著效果, 但糖皮质激素对HBV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应用存在一定争议。周先珊等通过对63例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ACLF患者的随机分组研究发现,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mg/日×7天,后逐渐减量,总疗程7周)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同时不增加腹腔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我们前期以30例HBV-ACLF患者为治疗组应用甲基强的松龙,26例对照,结果提示激素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c 营养支持、促肝细胞再生治疗:为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可酌情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和前列腺素El(PEG1)脂质体等药物,但疗效尚需进一步确认。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必需量、均衡的营养底物是肝脏再生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我们近年来的研究提示:肝衰竭患者低代谢状态不仅是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且存活的几率大,疾病的危重期保障基本代谢需求即可,过高糖的输入和能量过多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另外,任何一个疾病阶段都提倡经胃肠道营养摄入,不足部分再静脉给予。

  d 肠道保护及其它:肠粘膜屏障功能与肝衰竭患者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有密切的相关性,更重要的是分泌型IgA的80%来自肠道绒毛膜上皮细胞,而机体的免疫状态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保护肠道至关重要。我们强调经常营养就是保护肠道、营养肠道的重要措施。此外,口服肠道益生菌、乳果糖等,有利于维持肠道内环境;酌情选用抗氧化剂,如: 还原型谷胱甘肽、修复肝细胞膜的多烯磷脂酰胆碱以及缓解胆汁淤积的腺苷蛋氨酸等药物治疗。

  ③ 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治疗:针对各种并发症产生的诱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等特点,选择针对性预防和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2) 人工肝支持治疗:包括种类很多,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是血浆置换,其原理是通过将肝衰竭患者血浆与新鲜血浆进行置换,达到清除有害物质,补充机体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的作用,暂时替代衰竭肝脏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人工肝治疗也是内科综合治疗的一部分,选择适宜的适应症,配合血浆置换后内环境调整药物的应用可以提升人工肝治疗的价值,也可以为国家节省血缘。

  (3)肝移植治疗:肝移植是内科-人工肝-肝移植综合(一体化)治疗肝衰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除移植手术外排异药物的应用经验、术后抗病毒治疗和预防肿瘤再发等均有重大学术进展,但由于肝源短缺、费用昂贵等问题受到一定限制。对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晚期肝衰竭,经积极内科和人工肝治疗仍呈不可逆转的急性肝衰竭者应及早考虑肝移植。

饮食

  1、以适量的高质量蛋白、高热量为原则。可选用瘦肉、动物肝、鸡蛋、鱼肉、禽肉以补充蛋白。

  2、新鲜水果、果汁、蔬菜、菜汁补充维生素,食物宜新鲜、高质量。饮食宜柔软,避免带刺的食物及芹菜、韭菜、老白菜等含粗纤维的食物。

  3、禁食煎炸等硬固食物,以防损伤食道出血。肝昏迷及出现肝昏迷先兆时要严禁摄入含蛋白质食物,注意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的补充。

  4、有出血倾向者可补充凝血性食物如肉皮冻、海参、大枣汁等。贫血者增加含铁食物如肝泥、菠菜泥、枣泥。腹水者予利尿性食物如鲫鱼汤、羊奶、西瓜汁、冬瓜汤等,控制水分与钠盐的摄入。

  5、严禁饮酒及饮用酒精类饮料。忌辛辣食物及辛辣调味品,忌食含铅及添加剂、防腐剂的罐头类食品。

  6、可选择服用市面上效果较好的护肝保健品,比如体恒健牌的养肝片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同。体恒健牌养肝片富含硒和五味子,消除肝脏病毒、恢复肝功能、预防肝纤维化、养肝护肝效果好。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