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的急性化脓性腺感染,常扩展到皮下组织。疖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较丰富的部位,如颈、头、面部、背部、腋部、腹股沟部及会阴部和小腿。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各部,称为疖病。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儿或糖尿病病人。
疖之名出《时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疖候》谓:"肿结长一寸至二寸,名之为疖。"
《外科理例·疮名有三》曰:"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清水,后自破脓出。"
石疖之名出《外科证治全生集》,谓:"夏秋颜面生红疖名石疖。"又名有头疖。
"疖无大小,出脓就好"。
以局部红肿热痛,根浅、脓出即愈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
西医病因:
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人体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细菌存在,但只有在全身或局部抵抗力减低时才引起感染。局部皮肤擦伤、不清洁,经常受到摩擦和刺激,都可导致疖的发生。
发病机理:
细菌侵入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和汗腺后,在毛囊及周围组织中迅速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而形成疖的中心,表现为局部充血,渗出,硬结,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对受损的组织细胞和病菌体加以破坏,使其逐渐坏死和溶解,在真皮下形成脓肿,因金黄葡萄球菌的毒素含有凝固酶,故形成脓栓,向外突起,临床可见在红肿硬结的中央有黄白色脓栓,此为金黄葡萄球菌感染病灶的特征,破溃排出脓液后,脓腔逐渐被新的纤维组织修复而愈合。
常见症状:疼痛 、肿胀 、局部发热
2.炎症继续发展,结节增大,疼痛加剧。
3.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溶解形成脓肿,硬结变软,疼痛减轻,中央脓头大多自行破溃,排出脓液,炎症消退痊愈。
4.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若发生于血流丰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和厌食等毒血症症状。
5.面部疖肿如合并颅内感染时,面部肿胀严重,可伴寒战,高热,头痛等海绵窦感染性栓塞。
疖因部位,严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可有差异。
局部红肿痛硬结:病初多无全身症状,仅感染局部红,肿,痛,范围不大于2cm直径,小结节逐渐肿大,成丘疹状隆起,数天后病变扩大约3~5cm,结节逐渐软化,中心处呈白色,触之稍有波动;继而破溃流脓,并出现黄白色的脓栓,脓栓脱落,脓液流尽后,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有的疖无脓栓(所谓无头疖),自溃稍迟,需设法促使其脓液排出。
发热,淋巴结肿大:疖感染严重时,局部区域的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并可伴全身发热,有时淋巴结形成脓肿。
鼻,上唇及其周围(称“危险三角区”)的面疖,在加重或被挤碰时,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此时可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失常等。
初期毛囊局部红,肿,热,痛,硬结,化脓后中心处呈白色,有波动,可伴全身发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升高。
检查项目:皮肤检查、血常规检查
1.外周血象
(1)白细胞计数:发热者可有白细胞总数升高。
(2)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总数升高时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升高。
2.糖尿病有关检查
(1)空腹血浆葡萄糖测定:两次测定空腹血糖均升高,应考虑患糖尿病的可能。
(2)糖化血清蛋白:此试验不受临床血糖波动的影响,高于正常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
(3)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且为不可逆反应,糖尿病时常高于正常的2~3倍。
3.细菌学检查
(1)细菌培养:对多发,反复感染者,可由脓肿直接抽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有助于致病菌的诊断。
(2)药物敏感性试验:在脓液细菌培养的同时,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可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中医诊断:
临床应辨清暑疖、蝼蛄疖、疖病。一般暑疖易治,蝼蛄疖、疖病难治。
1.暑疖
证候:初起局部皮肤潮红,次日发生肿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多在1寸左右。一种是先有黄色脓头,随后疼痛增剧,自行破溃,流出黄白色脓液,肿痛即逐渐减轻;另一种结块无头,潮红疼痛,肿势高突,2~3天成脓切开脓出黄调,若迁延1周以上,切开则脓水稍薄,或挟血水,再经2~3天收口。
辨析:暑疖以夏秋季节发病、红肿痛为辨证要点。病机:暑热侵犯,日久化毒,毒壅血瘀,热肿生腐,形成暑疖。
2.蝼蛄疖
证候:疮形、肿势虽小,而根脚坚硬,溃破虽出脓水,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后,过一时期还会复发,往往一处未愈,他处又生;或疮大如梅李,相联三、五枚,溃破脓出,其口不敛,日久头皮串突,舌苔黄,脉虚数。
辨析:本证以肿势紧硬,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为特征。病机:素体气血虚弱,毒壅血瘀,血肉腐败,脓毒腐骨。
3.疖病
证候: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可在一定部位有儿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经年不愈;也有在身体各处散发,一处将愈,他处又起,或间隔2周,月余再发。舌红苔薄,脉细数。
辨析:本证以身体各处散发,好发于项背发际为辨证要点。病机:阴虚内热,染毒而发。
1.痈:肿势范围较大,局部顶高色红,表皮紧绷光亮,有明显全身症状。
2.疔疮:初起有粟粒样脓头,根脚较深,肿势散漫,出脓较晚,伴全身明显症状。
注意皮肤清洁,特别是在盛夏,要勤洗澡、洗头、理发、勤换衣服、剪指甲,幼儿尤应注意。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代茶喝。疖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并用70%酒精涂抹,以防止感染扩散到附近的毛囊。
疖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展到皮下组织。致病菌大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人体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细菌到磨擦和刺激,都可导致疖的发生。疖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胆小鬼丰富的部位,如颈、头、面部、背部、腋部、腹股沟部及会阴部和小腿。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各部,称为疖病。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儿或糖尿病病人。
1.一般疗法
注意皮肤卫生。避免搔抓摩擦。注意有无糖尿病、贫血或全身疾病,予以相应治疗。
2.全身疗法
可根据病情选用磺胺类药物或敏感的抗生素。对顽固性反复性发作的毛囊炎及疖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亦可注射自家菌苗或多价葡萄球菌苗。
3.局部疗法
疖应着重杀菌消炎,早期促进吸收。早期可用热敷或20%~30%鱼石脂软膏局部厚敷,亦可用20%鱼石脂酊涂布,如己化脓,可切开排脓引流,切忌挤捏和早期切开。
4.其它
可选用紫外线、超短波及音频电疗等疗法。
疖总由热毒引起,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
一、辨证论治:
1.热毒蕴结证:患处突起如锥,灼热疼痛,或有发热、口渴,舌淡红,苔黄,脉数。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减。
2.暑湿热郁证:见于夏秋季节,患处结块如锥,单个或多个,灼热疼痛,胸闷纳差,小便短少,舌红,苔白腻或微黄,脉滑数。清暑利湿、解毒消肿。清暑汤加减。
3.正虚邪恋证:散发于全身,局部色暗红,脓水稀少,此起彼伏,迁延不愈,伴发热,烦躁,口渴,或乏力肢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扶正解毒。六味地黄汤加减。
二、外治及其他治疗:
1.初起宜消肿解毒,以天仙子适量,开水调和,敷患处。或如意金黄散外敷。或用绿药膏外搽。
2.溃脓时,夹出脓栓。
3.溃后不愈者,疮口可用少许九一丹,以药捻或药线插入疮口,外敷黄连素纱布。
4.内服梅花点舌丹、牛黄解毒片、防风通圣丸,六神丸等中成药。
5.单方验方:银花30g、甘草10g,煎汤,代茶饮。
6.忌食辛辣食物及饮酒。
1.组成:独头蒜1个,蜂蜜9克。用法:捣匀敷患处。
2.组成:独头紫皮大蒜适量。用法:去皮切成2~3 毫米薄片,用时先将患处用温盐水洗净擦干,再用蒜片贴敷,并轻轻按摩10~20 分钟,每日2~3次,2~3 无可愈。主治:疖肿,毛囊炎。说明:如局部刺激严重者可缩短按摩时间,病情严重者应加服消炎药物。
3.组成:茶叶2克、干金银花1克。用法:沸水冲泡6 分钟后,每于饭后饮1 杯。主治:疖肿,外感发热。
4.组成:鲜马兰头100克、白酒适量。用法:前一味加食盐少许捣烂用酒拌成糊状,涂敷于疖痈患处。主治:疖、痈。
5.组成:松香10克、白酒。用法:松香研细末,调白酒成糊状,隔水加温,溶解后敷患处,以全部覆责为度,上面再盖以蜡纸,胶布固定,为加强药效,可滴酒数滴,保持松香湿润。主治:疖、痈、毛囊炎。
6.木瓜叶捣烂外敷,治痈疖肿毒。
7.鲜嫩桃叶,捣烂塞患处,治鼻疖。
8.鲜香蕉根茎或叶捣烂绞汁,涂敷患处,治痈肿、疖肿。
9.杏仁研末,用香油调搽,治热疖。
10.紫甘蔗皮煤炭存性,研末,搽患处或用麻油调敷,治疖痈,口腔炎,湿疹。
11.生芋加食盐少许,捣烂如泥敷患处,一日更换两次,可治筋骨痛,无名肿毒,小儿头上热疖,指头疔。
12.生丝瓜(或叶),捣烂取汁,涂患处,治天泡疮,黄水疮,热疖,荨麻疹。
13.海带绿豆糖水:海带60克,切丝,绿豆150克,同煮汤,加适量红糖调味食用。有补心,利尿,软坚,消痰,散瘿瘤作用。适用于高血压,脚气水肿,颈淋巴结核,单纯性甲状腺肿,小儿暑天热痱疖毒,痰热咳嗽等症。
14.冬瓜苡仁汤:冬瓜(不去皮)500-600克,苡仁50-100克,共煮汤。可加糖或食盐调味,代茶饮用,有清热,解暑,利尿,除湿作用。适用于疮疖痱毒,湿疹脚气,小便黄赤短少。
15.白萝卜生捣汁,调醋擦患处,治热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