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止鼻炎!过敏性鼻炎与慢性鼻窦炎的双重打击,如何有效应对?

  • 2025-03-24 15:54:350次阅读

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止鼻炎!过敏性鼻炎与慢性鼻窦炎的双重打击,如何有效应对?

对于很多人来说,反复的鼻塞、流涕让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这些症状常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sinusitis)等相关,这些疾病不仅难缠,还容易相互影响,给患者带来更多痛苦。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常见的鼻腔疾病。

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鼻科疾病的治疗手段更加多样化,尤其对于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更为深入。然而,许多人对于药物和治疗手段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常常在疾病发生时不知所措。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过敏性鼻炎及其相关疾病的药物治疗,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获得健康。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为何能够对症下药?

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的药物治疗主要集中在抗过敏、抗炎和减轻症状上。抗过敏药物如富马酸卢帕他定片,通过阻断组织胺(Histamine)受体,减轻过敏反应。抗炎药物如桉柠蒎肠溶胶囊,则通过减轻炎症反应,缓解鼻部的肿胀和不适。

不同药物作用机制还包括通过收缩鼻腔血管减轻充血、减少鼻腔分泌物的产生。此外,鼻腔局部用药如鼻喷雾剂,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效快,副作用较少。以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为例,该药通过抑制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减少局部炎症反应。

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得其所,避免误用

对于过敏性鼻炎,常见适应症包括反复的鼻痒、打喷嚏、流涕和鼻塞等。而对于慢性鼻窦炎,适应症包括持续的鼻塞、脓性分泌物、脸部痛感或压痛等。药物的使用一定要适得其所,在对症下药的情况下,方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不适,甚至治愈疾病。

禁忌症同样需要注意,例如,孕妇使用某些抗过敏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对于具有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某些药物代谢产生的毒性可能会加重病情。详细的禁忌症应参照药品说明书,或咨询医生、药师。

药物的剂量与用药时间——科学用药,效果事半功倍

药物的剂量取决于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以富马酸卢帕他定片为例,成年人和12岁以上青少年每天一次,口服10毫克。对于儿童,剂量则需个体调整。药物的剂量影响着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过高的剂量可能引发毒副作用,而过低的剂量又难以奏效。

用药时间同样重要,药物应按时服用,避免漏服。某些药物需在餐后服用,因为食物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例如桉柠蒎肠溶胶囊。另一些药物则需空腹服用,以确保药物吸收的最大化。按照医生建议的时间用药,可以更好地控制症状,改善病情。

药物的相互作用——谨慎用药,避免“药物打架”

药物的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彼此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常见的相互作用类型包括药效增强、药效减弱、毒性增强等。处方药物和非处方药物、保健品甚至一些食物都可能产生相互作用。

举例来说,抗过敏药物如富马酸卢帕他定片与某些抗生素一起使用时,可能会增加心脏毒性风险;桉柠蒎肠溶胶囊与其他抗凝药物合用时,应注意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在开始新的药物之前,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师,以避免意外的不良反应。

药物滥用的危害——健康不容忽视!

药物滥用是指不按照医生建议和药品说明书用药的行为。处方药滥用和非处方药滥用都是常见问题,或频繁增加剂量,或擅自延长用药时间。长期的药物滥用可能会导致身体健康的严重损害。

例如,过度使用鼻喷雾剂可能会形成药物依赖,导致鼻腔的药物性鼻炎(rhinitis medicamentosa)。抗炎药物的长期使用则可能会引发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溃疡和出血。在家庭和社会层面,药物滥用还可能引发情绪不稳定、行为异常等问题。

药物依赖的预防与戒除——科学方法,健康生活

药物依赖通常是因为长期依赖某些药物所引发的。预防药物依赖的关键在于遵循医嘱,避免擅自更改药物种类、剂量和用药时间。对于容易上瘾的药物,医生通常会建议逐渐减少用药剂量,而不是突然停药。

戒除药物依赖方法包括心理咨询、行为治疗、药物替代等。心理咨询和行为治疗可帮助患者找到药物依赖的根本原因,并提供心理支持。而药物替代也是疗法之一,如针对某些处方药物的戒断反应,可使用更为温和的药物进行替代,以逐渐戒除原药的依赖。

鼻腔疾病药物知识普及的重要性——科学用药,为健康保驾护航

提高公众对鼻腔疾病药物知识的了解,能够有效减少疾病的反复发作,提升生活质量。同样也能预防药物滥用和依赖,使人们更加科学、理性地使用药物。

科学用药不仅涉及到对疾病的治疗,更关乎个体的整体健康。在使用药物时,遵循医嘱,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定期复查病情,是保障健康的不二法门。

引用文献

1. Meltzer EO, Blaiss MS, Derebery MJ, et al. Burden of allergic rhinitis: Allergies in America, a landmark survey. Allergy Asthma Proc. 2009;30(1):1-6.

2. Fokkens WJ, Lund VJ, Hopkins C, et al.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 Rhinology. 2020 Feb;58(Suppl S29):1-464.

3. Bachert C, Han JK, Desrosiers M,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upilumab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LIBERTY NP SINUS-24 and LIBERTY NP SINUS-52): Results from Two Multicentr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Phase 3 Trials. Lancet. 2019 Sep 21;394(10209):1638-1650.

4. Ciprandi G, Cirillo I. The Lower Airway Pathophysiology of Allergic Rhinitis. Laryngoscope Investig Otolaryngol. 2017;2(3):198-202.

5. Li Y, Zhang G, Liu Q, et al.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omodulatory mechanisms of scutellariae radix and its bioactive compounds. Chin Med. 20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