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的秘密——冠心病不可忽视!
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全身体能的下降甚至是生命的危急。在四平市,有一位37岁的患者由于阵发性胸痛多次就医,最后被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本文将从冠心病的症状、危害、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的重视,早发现早治疗,远离冠心病的威胁。
冠心病的成因及症状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得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9》,我国冠心病患病人数已经超过1100万,并每年以约200万人次的速度增加。冠心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胸痛、胸部压榨感、心悸、疲劳及呼吸困难等。
胸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常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往往在情绪激动或体力劳动时出现。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下颌或背部,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分钟至半小时。有些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无明显胸痛的“隐匿性心肌缺血”。
冠心病的危害——不容忽视的健康杀手
冠心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完全性阻塞,导致部分心肌发生永久性坏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柳叶刀》杂志报道,全球每年有超过900万人死于冠心病,相当于每10秒钟就有一个人丧命。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的胸痛,且持续时间长,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心肌梗死如果抢救不及时,可能会导致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即便得到及时治疗,心肌坏死的部分也难以完全修复,可能导致长期的心功能下降。
冠心病的治疗——现代医学的“保护伞”
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冠状动脉狭窄较轻的患者,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等。这些药物能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心肌缺血的发作频率,延缓病情进展。
当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病情时,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外科手术(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有效的解决办法。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在狭窄的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扩张血管,从而恢复血流;旁路移植术则是通过移植健康的血管,建立起新的血流通道绕过阻塞部分,改善心肌供血。
如何预防冠心病——从日常生活做起
预防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的健康检查。高危人群,如吸烟者、饮酒过量者、高血压患者、高血脂患者、糖尿病患者及家族有冠心病史的人员尤为需要重视预防措施。首先,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脂高盐高糖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粗粮的比例。有研究表明,每天食用5份或以上的水果和蔬菜,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此外,规律的体育锻炼也必不可少。每周至少进行5天、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戒烟限酒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戒烟5年后,冠心病发生率可下降50%。
医学前沿——防治冠心病的新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抗冠心病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例如,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出现解决了传统金属支架长期存在体内可能带来的不适和风险;新型药物如PCSK9抑制剂能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少冠心病风险。此外,基因编辑技术在未来或许也将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对于已经罹患冠心病的患者来说,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战胜疾病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压力状态或负面情绪中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家属的陪伴和支持也尤为重要,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心舒适的康复环境,共同面对疾病。
记住,积极就医、规范治疗、多与医护人员沟通是战胜冠心病的关键。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采取积极主动的预防措施,远离冠心病,拥有健康的生活。
引用文献
-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9.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 2020.
- Glob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Risk Factors, 1990-2019: Update From the GBD 2019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0.
-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ess - A 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e Lancet, 2018.
- Dietary intake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PRIME Stud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3.
- Long-Term Efficacy of Smoking Cessation Intervention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