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本次我们要解析一份来自某位老年患者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报告。这份报告显示,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纤维蛋白原等多项指标出现了异常。白细胞(WBC)为3.31 [参考范围:3.5~9.5 (10^9)/L],血红蛋白(HB)为138 [参考范围:130~175 g/L],红细胞压积(HCT)为41.30 [参考范围:38~50.8%],血小板(PLT)为105 [参考范围:85~303 (10^9)/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为92.2 [参考范围:83.9~99.1 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为30.9 [参考范围:27.8~33.8 pg],纤维蛋白原(FIB)为2.01 [参考范围:2.0~4.0 g/L]。
这些指标中,白细胞和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血红蛋白略低于正常下限,其他指标虽然异常但并未显著偏离正常范围。患者临床诊断为脑血栓,这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
根据这份报告,我们可能面临的疾病包括脑血栓、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低白细胞可提示患者免疫功能抑制或存在感染性疾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偏低可能暗示贫血情况;血小板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纤维蛋白原低在凝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能提示凝血功能异常。
脑血栓是指血液凝固在脑血管内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并引起坏死。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中。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原因,更易发生脑血栓。
脑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以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为主,目的在于防止血栓扩大并促进已形成的血栓溶解。常见的抗凝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情况较为紧急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包括血管内治疗和血管外治疗两类。血管内治疗如动脉内溶栓和机械取栓,血管外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等。康复治疗则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以恢复患者尽可能多的功能。
预防脑血栓首要的是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体检,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果蔬摄入,戒烟戒酒。此外,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避免长期静坐不动。
对于老年人,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寒冷季节可引起血管收缩,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要遵循医嘱,不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必要时可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动态监测血液粘稠度和凝血功能。
总体而言,早期发现和干预是预防脑血栓的关键。当出现头晕、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早期症状时,应立即就医,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患者和家属一定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引用文献
Lindenstrom E, Boysen G, Waage C, et al. Reliability of Scandinavian Neurological Stroke Scale. Cerebrovasc Dis. 1991;1(2):103-107.
Broderick JP, Adams HP Jr, Barsan W,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a special writing group of the Stroke Counci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roke. 1994;25(9):1901-1914.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in over 16s: diagnosis and initial management. NICE guideline [NG128]. Published Ma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