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胰腺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血液化验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通常情况下,急性胰腺炎患者会表现出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在血液化验中,胰腺功能指标如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水平会显著升高,远超出正常参考范围。对于血清淀粉酶,正常范围一般为23-85 U/L,而急性期患者可能会升高至200 U/L甚至更高。脂肪酶的正常范围是0-160 U/L,同样在急性期会显著升高。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胰腺的形态改变,炎性反应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急性胰腺炎通常由胆结石和酗酒引起。胆结石可能导致胆汁流入胰腺,进而激活胰酶,引发自身消化。酗酒可导致胰腺细胞损伤,增加胰酶的分泌和激活。此外,高脂饮食、遗传因素及某些药物也被视为诱因。根据《急性胰腺炎管理指南》(2019),胆源性胰腺炎在所有急性胰腺炎病例中占据最多。
急性胰腺炎的危害程度从轻度(间质性)到严重(坏死性不净化)的不同层次。轻度急性胰腺炎通常在数天内恢复,但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科学研究显示,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在严重病例中高达15%-20%。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包括禁食、静脉补液、镇痛和抗生素治疗。同时,胆结石引起的胰腺炎可能需要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外科手术治疗。禁食的目的是减少胰腺的消化酶分泌,静脉补液则用于纠正电解质失衡和改善循环功能。镇痛药物如吗啡常用于缓解疼痛,而抗生素则在怀疑存在感染的情况下使用。
目前,抗生素治疗的细节仍在研究中。最近的一项临床试验显示,早期干预的益处尚不明确,且不应常规使用[Smith et al, 2020]。此外,对于由胆结石引起的患者,ERCP及胆囊切除术被推荐为首选治疗手段[2]。
急性胰腺炎的预防尤其重要,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针对胆结石引起的胰腺炎,建议摄取低脂饮食和适度运动,以减少胆石形成的风险。对于酗酒者,戒酒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饮食习惯上,控制高脂和高糖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降低发病率。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避免暴饮暴食、适量饮水、适度运动都是保护胰腺健康的良好习惯。此外,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腹部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以早期发现潜在问题。遵循医生建议,及时治疗胆结石等相关疾病,对于预防胰腺炎的发生也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胰腺炎尤其是急性胰腺炎虽然是一种非常痛苦且具有潜在生命威胁的疾病,但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大大降低其发病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务必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良好的医患沟通和定期随访是保证病情得到有效管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