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荨麻疹,也叫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慢性荨麻疹是一种更持久的形式,可以显著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种疾病,并提供实用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其特征是皮肤上出现红色或白色的隆起,伴随剧烈的瘙痒。这种情况通常会持续六周或更长时间,有时甚至多年。尽管这种病常见于成年人,但儿童也可能患病。慢性荨麻疹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过敏、自身免疫反应和感染等因素都可能参与其中。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研究表明,约30-40%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自身免疫问题,即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这种免疫反应可能导致体内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从而引起皮肤红肿和瘙痒。
另外,某些药物、食物、昆虫叮咬、温度变化和压力等也可诱发荨麻疹。此外,感染(如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和慢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肝病和胃肠道疾病)亦可能与该病相关。
慢性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问题,它可能显著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持续的瘙痒和皮疹可能导致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研究发现,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低于普通人群,甚至比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还要低。
更为严重的是,慢性荨麻疹还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血管性水肿。这种情况会导致深层皮肤组织肿胀,影响眼睑、嘴唇、喉部等部位,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及时识别和有效管理慢性荨麻疹非常重要。
尽管目前尚无根治慢性荨麻疹的方法,但多种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抗组胺药是首选治疗药物,可抑制组胺的作用,减轻瘙痒和红肿。这类药物通常较为安全,但个别患者可能需要数种抗组胺药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疗效。
对于对抗组胺药无效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其他治疗方法,如免疫抑制药物(如环孢素)、单抗(如奥马珠单抗)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减少过敏性炎症反应。此外,针对特定患者的诱发因素进行治疗,如调整饮食、避免某些药物或治疗基础疾病,也可能有助于改善症状。
预防慢性荨麻疹的关键在于避免诱发因素。首先,应尽量避免已知的致敏原,如某些食物、药物或昆虫叮咬等。为此,患者可以记录每日饮食、用药及环境状况,找出潜在的过敏原。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预防慢性荨麻疹。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尤其在冬季,应注意皮肤保湿,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干燥或寒冷的环境中,以减少皮肤刺激。
如果已经诊断为慢性荨麻疹,及时就医并按照医生指导进行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病情控制良好。此外,患者家属也应给予支持和关爱,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积极应对病情。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前景广阔。近年来,针对慢性荨麻疹的新药物和新疗法不断涌现。例如,单抗类药物(如奥马珠单抗)在部分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疗效,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基因疗法和免疫疗法等新兴技术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疗法有望通过调控患者的免疫系统,达到更为持久的治疗效果。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方法将更加多样化和精确化。
最后,慢性荨麻疹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虽然这种疾病可能长期存在,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家属应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共同面对挑战,帮助患者走出困境。
引用文献
Baur, L., Simon, J., & Bidwell, D. (2019). Chronic Urticaria: Pathogenesis,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Clinical Reviews in Allergy & Immunology, 57(3), 421-431. DOI:10.1007/s12016-018-8662-0。
Brown, T., & McClain, M. (2020). Management of Refractory Chronic Urticaria.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 8(2), 675-682. DOI:10.1016/j.jaip.2019.09.023。
Sánchez-Borges, M., Capriles-Hulett, A., & Caballero-Fonseca, F. (2017). Giant Urticaria and Angioedem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Journal, 10(1), 4. DOI:10.1186/s40413-017-0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