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帕金森病性痴呆
帕金森病性痴呆

帕金森病性痴呆

就诊科室:
医学影像科心理咨询科神经内科精神科老年病内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帕金森病是一种缓慢发生的,选择性的,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导致锥体外系的一系列症状,以运动减少、肌强直、震颤和姿势调节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发病年龄多为55~61岁,病程呈缓慢进行性发展。与老年痴呆有明显的不同。

病因

迄今为止,原发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主要与年龄老化、遗传和环境等综合因素有关。病理改变主要是纹状体中DA(多巴胺)含量明显降低,引起DA系统与胆碱能系统平衡失调,胆碱能系统活动占相对优势,产生主要以黑质、苍白球、尾状核与壳核及蓝斑为主的脑损害。

  1.遗传因素 部分病例(10%~15%)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但尽管基因研究已有所发现,学术界仍存在较多争议,可能与多基因遗传有关,目前尚难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2.自由基损伤和氧化磷酸化缺失 目前实验证明帕金森病人组自由基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线粒体复合体1氧化磷酸化缺陷,这些均与造成线粒体DNA以及其他大分子的损伤有关。

  3.环境的危险因素 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一种叫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简称MPTP) 的物质中毒与帕金森病发病有关,目前已用NPTP制作帕金森病模型进行实验研究。

  总之,关于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虽然目前以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中65%~70%的变性、减少、脱失,造成纹状体的多巴胺递质减少,使纹状体的多巴胺和乙酰胆碱(ACh)平衡失调而发病为主,但亦有研究证实脑内其他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等也参与了发病过程。

 

症状

  常见症状:震颤性肌强直运动徐缓、静止性震颤、刺痛、腱反射亢进、动作减少、言语缓慢、情绪低沉、自杀企图常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发病年龄多为55~61岁,病程呈缓慢进行性发展。

  1.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1) 运动缓慢(bradykinesia)和运动不能(akinesia)是PD常见症状之一。起病缓慢,多从单肢或一侧肢体开始,表现为动作减少和动作缓慢,患肢笨拙不灵活,精细动作困难,协同动作减少,影响日常生活。如吃饭用筷不能;书写时可出现书写缓慢、字越写越小(称“小写症”);久坐后起立困难,卧床翻身困难。行走起步困难,上肢协同摆动减少,且越走越快,呈慌张步态。行进中停步呈前冲步态,转弯不灵活或转弯动作分解。早期多无语言障碍,吞咽活动多不受影响,随病程进展逐渐出现口齿不清、流涎,病情加重出现说话不清、构音吞咽障碍。

  (2)肌强直、僵硬(rigidity)姿势异常和姿势反射障碍PD也是常见症状。与锥体束病变的痉挛性肌张力增高不同,PD是锥体外肌张力增强,屈肌和伸肌均受侵犯。 PD的肌强直呈僵直状态,这是由于伸肌顽固对抗使伸肌和屈肌张力均增高,使肌肉僵直不能松弛。临床表现动作减少、运动缓慢。由于伸屈肌张力不平衡和不协调,检查发现肢体被动活动时肌张力增高,呈“齿轮样”阻抗感,被动肢体呈现“铅管样”强直。面颊肌强直导致面部表情减少、呆板,呈特有的“面具脸”。全身肌肉强直导致姿势异常和姿势反射障碍。严重肌强直使头稍向前倾,躯干俯屈,前臂内收,肘关节屈曲,使身体失去正常直立姿势,呈弯曲前倾姿势,成为PD特有的姿势。行走时可见步态慌张、体位不稳,严重时发生动作僵住。

  (3)震颤(tremor)也是PD三主征之一,最为常见。约有1/3病人以此为首发症状。约有70%~80%的病人有此症状。震颤是主动肌群与拮抗肌群收缩不协调导致交替收缩,使肢体呈4~6 次/s的节律性震颤。该症状在临床上多缓慢发生,从单肢或一侧肢体开始,以上肢远端、特别是手的震颤最具特征性。它与共济失调的意向性震颤相反,多在安静时出现,称为静止性震颤。手指震颤明显,呈“搓丸样”或“捻珠样”。在主动的随意动作如拿取物品时则震颤减轻或消失,睡眠时震颤消失,情绪激动时震颤加重。在一般情况下,起病由一侧上肢手震颤开始,随病情发展扩展至下肢和对侧肢体。病情加重时亦可累及下颌、口唇、舌及头部等震颤。

  (4)其他症状和体征:PD病人多无主观感觉异常,但随病情进展有些病人可出现强直肌群疼痛,如肩背部呈胀痛、刺痛等不适。PD少数病人可见到下肢尤其小腿肌肉疼痛不适,多在安静或睡眠时出现小腿肌肉蠕动样疼痛伴有不规则的小腿活动,呈不安腿综合征表现,影响睡眠和休息。

  PD病人腱反射多不受累。偶有腱反射活跃和亢进者。当肌强直严重时腱反射引出困难,但无病理反射。一旦引出病理征时则应考虑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如多系统萎缩或考虑为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可见到锥体束征和锥体外束征同时存在,应注意鉴别。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也是PD病人常见症状。临床表现多汗、面部潮红、流涎、肢体皮温过低、顽固性便秘和膀胱排空不全,也有些病人面部皮脂溢出过多或脂溢性皮炎等。

  2.精神心理症状 注意力不集中是PD病人中相当常见的症状。同时可伴有动作减少、言语缓慢、情绪低沉等。有些病人注意力涣散,出现生理错觉乃至视空间感知障碍。

  少数病人主动活动减少,出现人格改变。表现欣快、行为幼稚、性格孤僻、胆怯、萎靡、犹豫、多疑、易激惹、以自我为中心等。不愿参加社会活动,甚少探亲访友。抑郁焦虑等多为患病后心理障碍所致,2%的患者可发展成抑郁焦虑症。

  幻听、被害妄想和疑病妄想、联想障碍少见,有些是继发于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

  抑郁状态女性患者多见。表现为反应迟缓、情绪低落、焦虑,严重者可有自杀企图。抑郁程度与神经病变相关,表现反应迟钝、情绪低落、焦虑,自杀企图常是来精神科治疗的主要原因。抑郁也可以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以女性多见。

  PD 病人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也是与动作缓慢、情绪低落、抑郁等心理障碍有关。对这些病人检查如给予足够的时间,其记忆力、计算力和定向力等仍属正常。但PD病人约有15%~20%发展成全面认知障碍,智能衰退。临床表现记忆力丧失,计算力、定向力和判断力丧失发展成痴呆。随病程进展,智力亦逐渐降低,呈现皮质下痴呆特点。

  本病呈缓慢进展,逐年加重,影响整个社会功能,最后导致痴呆。死亡多由躯体疾病或并发感染所致。

检查

  检查项目:脑电图检查、颅脑MRI检查、颅脑CT检查、SPECT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脑脊液的化学检查

  1.帕金森病实验室特征诊断意义不高。

  2.脑脊液虽然有报告多巴胺代谢产物高香草酸和5-羟色胺产物5-羟吲哚醋酸含量减少,但实用性不强。

  3.脑电图检查虽然偶有慢波改变但均无特征性改变。

  4.影像学 头颅CT、MRI在少数帕金森病例晚期可见普遍性脑萎缩,但无局灶性改变。MRI对帕金森病综合征在鉴别诊断方面十分重要,例如血管病性帕金森综合征可在基底节区有多发腔隙性梗死和梗死软化灶。单光子核素扫描(SPECT)未见特征所见。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18氟多巴(18F-dopa)可见纹状体区摄取降低。

鉴别

  1.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 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先有脑炎病史,后出现运动不能——强直综合征。运动笨拙,肌强直、震颤,但静止性震颤少见。早在1920年,欧洲发生“昏睡性脑炎” 以后世界各地均有发病。该病病因未明,仅从临床、流行病学和病理所见认为病毒性脑炎。主要病变以脑干、中脑黑质损害为主,神经细胞坏死、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结节。临床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伴有阵发性眼动危象,即发作性眼球固定任何方向,每次发作几分钟乃至几十分钟。对症治疗可用金刚烷胺和苯海索等。多巴胺制剂疗效不佳。

  2.关岛帕金森——痴呆综合征 本病是20世纪40年代后,发生在西太平洋关岛的一种疾病。多在中年人缓慢发病。一般先出现帕金森综合征伴有痴呆,继之出现肌萎缩侧索硬化。少数亦可先出现肌萎缩侧索硬化后出现帕金森综合征和痴呆。病理所见普遍性脑萎缩,黑质和蓝斑色泽变浅,神经原纤维缠结见于黑质,海马、杏仁核和新皮质神经元。未见到老年斑和路易小体。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外源性环境因素致病,可能与食用苏铁树果实有关。近年提出与地区水土化学元素有关,尚未定论。

  3.药物诱发帕金森综合征 主要见于抗精神病药物,如酚噻嗪类的奋乃静、氟奋乃静;丁酰苯类氟哌啶醇以及降压药利血平和钙离子拮抗剂桂利嗪、氟桂利嗪等;长期服用具有阻滞多巴胺D2 受体作用者亦可诱发本病。临床表现为迟发性运动障碍,多以运动减少、缓慢、肌强直为主要症状。静止状震颤少见。病因明确,停药后多数能自行缓解和恢复。

  4.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多见于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和糖尿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主要病理特点是基底节纹状体区、内囊、丘脑、半卵圆中心和脑桥等腔隙性梗死或小梗死病灶。临床表现多数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小卒中发作病史,锥体束和锥体外束症状相并发生或先后发生。肢体乏力、运动减少、缓慢、肌强直或僵直,多以下肢为重,呈“小步步态”。静止性震颤少见。同时多伴有下肢无力,出现双侧或单侧锥体束征,病理反射阳性。有些病例有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最终出现性格改变,强哭强笑,认知障碍,痴呆等。病程呈阶梯式进展。头颅CT、MRI可见底节,纹状体、内囊等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或小梗死。治疗以针对原发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为主,加强护理、对症治疗。用活血化瘀、神经细胞活化剂。值得提示的是左旋多巴制剂无肯定疗效。

  5.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PSP) 也是中老年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发病年龄50~77(64)岁,病变主要在黑质和蓝斑,中脑神经核、齿状核和苍白球等。起病缓慢,早期出现锥体外束症状,运动减少、缓慢,静止性震颤少见,肌僵直明显,姿势平衡障碍为临床所见之一,即颈背肌躯干肌强直呈直立后伸位,易向后倾倒。与帕金森病身体前倾、屈曲、前冲姿势相反。另一临床特征即核上性眼肌麻痹,即眼球向上、下注视不能。病情缓慢进展相继出现认知障碍和视空间技能损害,晚期发展为痴呆。病程3~12(6 或7)年。多死于肺部感染。早期左旋多巴制剂有一定疗效,久用无效且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近年提出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剂治疗,效果有待观察。

  6.多系统萎缩(MSA) MSA是发生在40~60岁中老年人的一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缓慢。最早由Adams(1961)提出,包括纹状体黑质变性,Shy- Drager综合征,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OPCA)和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等。近年病理研究发现上述病变部位虽不同,但是病理改变却相当一致的,即泛素蛋白染色阳性胶质细胞包涵体、神经细胞包涵体和神经丝等。

  其临床症状特点有:

  (1)锥体外束征:运动减少、肌强直综合征,但无静止性震颤(纹状体黑质变性)。

  (2)体位性低血压伴有脊髓、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阳痿、膀胱障碍等(Shy-Drager综合征)。

  (3)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OPCA):临床特点是锥体外束征、锥体束征和小脑共济失调。

  (4)帕金森综合征症状并发脊髓前角病变,手部肌肉萎缩、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状等。

  由于起病缓慢病程长,上述4条症状并不同时出现,往往是先后出现。临床具有两条即可诊断MSA。有时只有一组综合征亦可单独做出征状诊断如OPCA或Shy-Drager综合征等。

  实验室辅助检查有助临床诊断:①立卧位血压差40mmHg即可诊断体位性低血压;②在纹状体黑质变性,头颅MRI可见侧裂增宽,壳核萎缩和侧脑室扩大等脑萎缩;③OPCA、MRI特别矢状位可清楚显示桥池增宽,脑桥和橄榄体以及小脑萎缩;④肌电图可证实帕金森综合征并发肌萎缩侧索硬化。

  7.与功能性精神病鉴别 早期以精神症状为主者易误诊。详细的躯体检查可发现证据,精神症状常带器质性损害色彩,如意识、人格、记忆、智能障碍。还应注意功能性精神病在抗精神病药治疗中出现假性帕金森病症状。

  8.其他脑变性疾病 从病史、神经系统病变和体征(三联征)结合“面具脸”、慌张步态“搓泥丸”动作进行鉴别。

并发症

  本病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因运动功能及精神障碍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如发展到痴呆则更为严重。如不及时治疗,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晚期因长期卧床极易罹患各种慢性躯体疾病及继发各系统感染或衰竭。如出现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约有1/4的帕金森病人因过分担心疾病而伴有抑郁症状。抑郁状态女性患者可有自杀企图。

预防

  目前帕金森综合征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医学上对病因不明病的预防措施是缺乏的。但是服用抗精神病的药也可以引起本症,如果是这方面的病因引起的,这类病人就可以预防,主要是服用这类的药物一定在正规医院经医生指导用药,服药时要密切观察,一旦有倾向就马上停用,到医院复诊。

  虽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帕金森病的致病原因,但许多研究表明它可能与环境毒素有关。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跟从来没在家里或院子里用过杀虫剂或除草剂的人比较起来,一生当中使用这两种药剂时间加起来低于30天的人,患帕金森病的几率增加 40%;如果一生当中使用这两种药剂时间加起来超过160天以上,患帕金森病的几率便增加到70%。”尤其是对家族中有帕金森病患者的人要更加注意。如果某人的直系亲属中有帕金森病患者,那么他患帕金森病的几率要大一些。所以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一些环境中危险因素,如杀虫剂、农药、重金属锰,亲属中有帕金森病患者的人要避免从事电焊工种等。

  帕金森病饮食原则及要求:①限制全天蛋白质摄入量,以每公斤体重 0.8g为宜。帕金森病人的症状睡眠后减轻,全天蛋白质分配应白天少,晚餐适量增多。②适量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比例,60%~65%是有益处的。③供给充足水,以补充水分消耗,也减少药物副作用。④适宜增加蔬菜、水果和蜂蜜。⑤避免刺激性调味品和食物,禁烟酒。⑥营养治疗仅有辅助作用。此外,帕金森病患者选择饮食时,应考虑到老年病人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 病、糖尿病等,应结合本病及老年人的特点,给予适当的总热量。正常成人24h基础代谢约需热量 5857.6~7531.2kJ(1400~1800kcal),卧床病人一般需供给热量6276~8368kJ(1500~2000kcal),下床活动的病人一般需供给热量8368~9623.2kJ(2000~2300kcal),仍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轻症患者,需供给热量 10041~12552kJ(2400~3000kcal)。以上数据,在为具体病人选择饮食时可作参考。

  出现手足颤动为特征的帕金森病是因为人脑内传达信息的物质多巴胺减少。研究发现通过食物摄取的钙可促进脑内合成多巴胺。所以平时应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虾米、海带、紫菜、豆浆、豆制品、牛奶、鸡蛋等,对预防帕金森病有良好作用。总之,愉悦的进餐和多样的膳食组合对预防帕金森病有良好的作用。因此,一天的饮食中食物应多种多样,包括谷类、蔬菜、水果类、豆类、肉类等。据测定,每天吃300~500g谷类食物,可以摄取充足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等营养素;每天大约吃400g蔬菜,1~2个中等大小的水果,从中可获得维生素A、B、C、E及多种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国外研究已经证明,多食用这些富含维生素的抗氧化剂食物可以降低帕金森病的风险。适当喝茶、咖啡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对预防帕金森病也有一定作用。国外研究发现,每天喝咖啡1~2杯的人可以使帕金森病的发生率减少50%;若每天喝3~4杯咖啡,得帕金森病的机会只有正常人的1/5。咖啡因饮品中含的咖啡因可以让脑中的神经传递物质的敏感度增加,所以不论在行为或动作上都不易出现帕金森病的肌肉僵硬症状。

治疗

  1.抗胆碱能药物 一般在疾病早期应用,如苯海索(artane)2~4mg,3次/d,口服;或东莨菪碱(scopolamine)0.2~0.4mg,3次/d,口服;或苯扎托品1mg,3次/d,口服。金刚烷胺是抗病毒药,(amantadine)具有增加突触前合成与释放多巴胺作用。金刚烷胺100mg,3次 /d,口服或与苯海索并用。

  2.多巴胺替代疗法 多巴胺替代治疗在改善生活质量和延缓病程方面取得进展。但长期服用出现多种运动异常表现如“开-关现象”、“剂末现象”和“晨僵”等。因此替代疗法对症状较轻者不宜过早应用,从小剂量开始达到最小有效剂量维持,用药不宜过多加量,出现异动现象随时调整用药。

  (1) 左旋多巴(L-Dopa):250mg,2~3次/d,口服。现多用复方多巴制剂效果较好。①左旋多巴/苄丝肼(美多巴)(含量:左旋多巴0.2g,苄丝肼0.05g)0.125~0.25g, 2~3次/d,口服;②帕金宁或息宁(Sinemet)是左旋多巴/卡比多巴混合剂。含量:左旋多巴200mg,卡比多巴50mg,应用剂量1片,2~3 次/d,口服。

  (2)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主要作用与激活D2受体有关。①溴隐亭 (bromocriptine,parlodel)多与左旋多巴合用,开始0.625mg逐渐加量,维持量10~30mg,1次/ d。②培高利特(Pergolida medytate)开始用量0.05mg 1次/d,在2~7周内逐渐增加至0.25mg, 2~3次/d,每天维持量应小于0.75~5mg以下。

  3.哌啶烷基类衍生物 步地品(叔二苯哌啶)10~50mg/d,常用30mg/d,影响多巴胺的释放或吸收,同时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和可靠的5-HT系统刺激效应。

  4.奥芬那君(orphenadrine) 100~150mg/d,具有抗胆碱能及较弱的抗组胺作用,对本病肌僵直有效。

  5.精神药物 当病人出现明显的抑郁、兴奋、幻觉或妄想症状时,可选用适当的抗抑郁药或抗精神病药治疗,但应注意精神药物的副作用,剂量宜低。

  6.其他用药 根据发病机制与自由基和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有关,配合应用抗氧化剂和谷氨酸拮抗剂等治疗

饮食

  1、天麻炖猪脑。取天麻10克、猪脑花100克,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以文火炖1小时左右,调味后喝汤食猪脑花,每日服用一次或隔日服用一次。

  2、天麻炖鹌鹑。鹌鹑一只,去毛及内脏,洗净后将天麻15克填入其体内,用线捆住,加适量水炖熟,以食盐、味精调后,取出天麻,吃肉喝汤,隔日一次。

  3、天麻鱼头汤。天麻15克,川芎10克,鲜鲤鱼头1个。将天麻、川芎泡软后切薄片放入鱼头中,置盘内,加葱姜,再加适量清水上笼约30分钟。食鱼肉喝汤,隔日一次。

  4、枸杞蒸羊脑。将枸杞250克、羊脑花1个,放入容器,加水适量,加料酒、葱姜、食盐等调料,隔水蒸熟后即可食用,每日分2次吃。

  5、枸杞血藤饮。枸杞子20克,鸡血藤15克,红花5克。取上述材料,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将药液倒入碗中,放黄酒30克。早晚分两次饮服,每日一剂。

  6、核桃黄酒泥。核桃仁5个、白糖50克,捣成泥状,放入锅中,加黄酒50毫升,以文火煎煮10分钟,每日食用2次。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