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PP)由胰腺PP细胞(或F细胞)分泌,PP细胞分布于胰岛组织中,也可散在分布于胰腺外分泌腺中。胰多肽瘤(pancreatic polypeptidoma,PPoma)是一种胰腺分泌PP细胞增多的内分泌肿瘤。
(一)发病原因
因其胰腺PP细胞分泌大量胰多肽,从而产生胰多肽所致之病理表现。
(二)发病机制
1972年由Chance,Kimmel及Pollack分离出PP后,对其生理作用已有一些报道,PP于进餐后明显增高,持续可达6~8h,生物功能及进餐后增高的生理意义尚不太清楚,可能在于调节餐后酶,消化液分泌不致过分或分泌时间过长,起一定程度的“制动”作用。尽管如此,对其生理作用目前了解不多,Greenberg等认为PP在人类的生理作用是抑制胆囊收缩,促进胰液分泌。
PPoma多位于胰腺头部,位于体尾部者较少,少数病人肿瘤分布在胰外器官。肿瘤多有完整的包膜,切面可能见到出血坏死及囊性变;瘤体常较大,直径多大于5cm;肿瘤常为单发。本病多数为恶性肿瘤,少部分为良性肿瘤或仅为PP细胞增生。恶性PPoma常见转移部位是肝脏,但也可转移至肺、脑和骨骼。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多种胃肠激素抗血清作检查,可见PP的含量最高,其他胃肠激素为阴性或弱阳性。测定肿瘤组织中的PP,其含量极高,可达196.5μg/g湿组织,而其他胃肠激素含量甚微或阴性。应用电子显微镜检查,见肿瘤细胞内的颗粒形态与PP颗粒一致。
常见症状:腹痛、体重减轻、腹泻、肝肿大、腹部肿块、皮肤红斑、腹水
PPoma的临床表现与过度分泌的PP无明显关系。大部分PPoma病例无明显症状。有些PPoma患者可表现为WDHA综合征的表现,如腹泻(水泻或伴脂肪泻),或轻或重,个别病例可类似VIP瘤时的水泻、低血钾、低胃酸综合征样表现;通过对血清和瘤组织PP和VIP的测定,血中PP升高1000多倍,而VIP不高,因此认为PP亦可引起水泻及脂泻等表现。此外,由于PP细胞主要分布在胰头,故PP瘤常以胰头增大为主,可压迫门脉、胆系等而致相应临床症状,临床上可出现腹痛及腹块。
因PPoma无特殊症状,故诊断比较困难。诊断主要依据血中PP测定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空腹血清PP明显增高的病例,不论是否有临床症状,似均有剖腹探查的指征,并且需作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腺体的检查,以免漏诊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Glaser等报告2例老年男性、有腹痛、呕吐,上腹扪及有肿瘤肿块,且伴肝脏转移,肿瘤组织及外周血中均有PP极度增高,而其他各种消化道激素均为正常范围的恶性PP癌的病例。此后也均有报告单纯只分泌PP的胰腺内分泌肿瘤。
检查项目:.B超、CT、MRI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血清PP放免测定是诊断本病很重要的指标。本病患者空腹血清PP水平多为正常的20~50倍,有的甚至高达700倍以上。但随着PP放免测定的广泛开展,发现30%~70%的各种胰岛内分泌肿瘤均可伴有PP细胞增生,外周血PP浓度增高,故提示PP为胰岛内分泌肿瘤的肿瘤标记,或PP细胞似为胰岛内分泌细胞的更早期、具干细胞性质的细胞。
定位诊断可依靠B超、CT、MRI和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及有无转移。Glaser等提出可用经皮经肝门静脉采样(percutaneous transheptatic portal venour sampling)确定PP产生的部位,对肿瘤定位有帮助。
要与其他引起的胰多肽升高的原因相鉴别:迷走神经兴奋,进餐,假性胰多肽瘤,炎性肠病,肾衰和其他胰腺内分泌肿瘤如胰岛素瘤、胃泌素瘤、类癌综合征、血管活性肠肽瘤等。其次应与胃部疾病、黄疸型肝炎、胆石症、胆囊炎、原发性肝癌、急性胰腺炎、壶腹癌、胆囊癌等病进行鉴别。
胰多肽瘤常以胰头增大为主,可压迫门脉、胆系等,临床上可出现腹痛及腹块。其他并发症如:症状性糖尿病,少数病人起病的最初表现为糖尿病的症状。因此,若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性腹痛,或老年人突然出现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而近期突然病情加重时,应警惕本病可能。血栓性静脉炎,晚期胰多肽瘤患者出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或动脉血栓形成。
胰多肽瘤是消化道内分泌肿瘤之一,主要发生在胰腺内分泌细胞中含有胰多肽(PP)的细胞,临床上极为罕见。本病病因不清楚,故无有效预防方法,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本病,早期治疗对本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一旦确诊后的治疗原则仍然是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
(一)治疗
由于PPoma通常无激素相关症状,治疗主要是针对瘤块本身。因此外科手术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即使发生转移,手术切除转移灶仍可使症状消失,生化指标恢复正常,甚至有可能治愈。对于不能切除的晚期肿瘤病人,可使用链佐霉素化疗。化学疗法可使症状缓解或部分缓解,血清PP下降甚至恢复正常。
(二)预后
胰多肽瘤恶性趋势很大,即使无症状而血清胰多肽升高数年的病例,亦可发展为恶性瘤伴转移,最后死亡。进展较缓慢,已有转移或行手术治疗的较晚期的病例,也能存活数年。文献记录12例本病患者,治疗前病程1月~7年,自开始治疗生存2~3年的患者也不乏其人。
饮食应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主。多吃蔬菜、(如卷心菜和菜花等)及萝卜、酸梅、黄豆、牛肉、蘑菇、芦笋、薏苡仁等、食物中含有抗癌物质,水果、牛奶、甲鱼等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易消化的滋补食品。
肿瘤病人热能消耗大,因此饮食要比正常人多增加20%的蛋白质。
少吃油腻过重的食物;少吃狗肉、羊肉等温补食物;少吃不带壳的海鲜、笋、芋等容易过敏的"发物";少吃含化学物质、防腐剂、添加剂的饮料和零食。忌食过酸、过辣、过咸、烟酒等刺激物。